隨筆佛學的現世觀
文章來源: 林默山2009-11-12 21:33:47
世上沒有任何一部經典,是把世外事說與世內人。恰恰相反,大部經典都是對世內人說世內事,或用世內事否定世內事。這一點,對旨在渡人脫離苦海的一切佛經,亦不能免。所謂佛經,都是說與世人,是世人在世修身之器,也是為此目的而成。

佛學的基本精神,在於世間行,不在出世行。遠遁深山的隱者,是為自己選擇了一個生活方式,遠遁本身,並非能造就悟者,二者之區別,是相與體的區別。

梁任公曾以簡單四字給修佛之根本做了總結,即“無我”以及“無所”。其實不盡然,所謂“無我”之說並非絕對,因刨根起來,佛學並不否定“我”之存在,所謂“無我”,並非要把“我”給修沒了,而是破除“我相”之義,佛學之重,便重在這裏了。

而這世間一切空華,便是諸相所依,離開三界與眾生,便沒有所謂諸相,便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因此說,佛學是世間的學問,不是世外的學問。

既然講的是世間的學問,自然需要在世間行才能有得,因佛學不但重悟,更重的是證悟,需有所行,方能有所證。所謂頓悟,是成不了佛的。

既是世間的學問,講的又是世間事,作為旨在引領人脫離三界,擺脫輪回之妄苦的大乘經典,便要假借世人能懂之話、能懂之事才能達此目的。因此一切佛門經典,都是以夢話對夢中人,醉話對醉酒人的,其旨是在渡人,因此並非第一義。而在有所得後,一定要棄掉對經典的執念方可,這,正如釋迦所言 “一切有為法,皆夢幻泡影”,是與空華即同流轉,不可妄執。

這又正如,那本脫離了愛欲的菩薩,若以大慈悲心回渡世人,便需假借愛欲重入人世,以常人所行,行菩薩道。

那麽佛學之根本在哪裏呢。其根本,便是引領世人在世間行,不為諸相所迷,不為妄執所困,不為貪欲所墮。諸妄雖有其因,不住,便不得其果,脫離因果,便脫輪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