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齋食坊

用心做菜, 用菜繪畫, 用畫裝點每餐每日.
個人資料
正文

萬得福:農家飯,金不換——中國農民東方料理禮讚(ZT)

(2006-07-10 11:01:57) 下一個

文章來源: 農家飯

引子:

公元2004年十月,我結束了探親的假期,從北京回到紐約,經常想起京城滿街的招牌“農家飯”“家常菜”,“黑土地”,“綠色食物”。大城市的人們向往自然,期盼從農家飯中尋回久已失去的東西。某日由此心中忽然發出思古之幽情,所思所想就是中國的農家飯。不禁思緒萬千,欣然命筆,是為回國探親遊記之一部。謹以此拙文敬獻給母親和天下所有的母親。

我家祖居河北省涿縣一個小村子(1949年劃歸北京市),位置在京西南遠郊,屬於房山縣地麵(現為房山區),與河北涿縣夾河村遙遙相望。這裏可以說是首都西南最遠的邊界了。到我父輩上,進京謀生,成家立業,我就生在北京,在北京城長大。文革動亂,全家受到牽連迫害,從北京城裏遷到老家農村。我從童年到青年在農村生活了十一年,是人生中一段難忘的歲月。在這裏我和農家飯結下不解之緣。十多年後落實政策平反,又舉家遷回北京原址。到後來我飄洋過海到美國求學,幾十年下來也算走遍了大半個地球,城市和農村,東方和西方,見識了各地、各民族的所謂美食佳肴,西餐大菜,細細想起來,唯有中國農村的農家飯純樸自然,香醇可口,令人回味無窮,心馳神往。

農村窮鄉僻壤,生活簡樸安靜。這裏地處華北大平原,主要農作物是越冬小麥、水稻、玉米和白薯、紅薯,少量花生和大豆。當地人也種菜和少許瓜果供自己食用。這裏出產的大米在古時候是專門供給皇宮禦膳房,是非常有名的貢米。據說是“九蒸九曬,色香如初”,素有“新米陳麵,縣長不換”的說法。現在被開發為綠色無汙染食品,身價倍增,名為“禦塘貢米”。難怪這大米好吃,若不是親眼所見,親身經曆,我根本不知道,金黃的稻穀可是農夫三跪九拜用汗水和心血澆灌出來的:栽秧是躬身曲膝,田間管理期間至少撓秧三遍,是貨真價實的雙膝下跪(“會不會,隔仨跪”),下蒸上曬,水中螞蟥叮血,水上蚊蠅蜇人,稻葉割破皮膚,汗水濕透衣衫。然後是提霸草,最後仍然是躬身屈膝收割、搬運,脫粒,翻曬,揚場,收穀,最後碾米。新碾的當季大米,散發出稻穀之香氣,沒有陳舊發黴之弊。做出的大米飯雪白噴香,不用打開鍋蓋,就香氣四溢,難怪人人喜愛。小麥講究放到第二年,磨出麵粉才性溫和暖肚,效性最好,下水田幹活不致鬧涼肚漲肚,這裏的學問就不知為何了。

農村生活清苦,缺油少醋,更沒有條件享受糖和其他調味品。當地不產堅果。市價又貴,所以基本沒有核桃、栗子、杏仁之類可吃。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至少人們把茶免了。當地人的飯食相當簡單,絕大多數人家一日三餐的模式幾乎是固定的:早飯是玉米渣粥就鹹菜,家裏殷實點的會有撈米飯或烙餅,炒一二個菜。中午主食為幹飯、烙餅、麵條、蒸窩頭或貼餅子。晚飯一般有稀有幹,而玉米渣粥幾乎成為每家每天必食之物。隻有逢年過節,人們才舍得買一些魚肉,主要是肥豬肉,煉出油來吃很長時間。一年到頭,很少吃到水果。隻有家裏來了客人,才有機會享受客人帶來的作為禮物的少許水?N?爍納粕?睿?壹葉佳?恍┠訃Γ?恢煥夏訃τ脛魅斯捕仁憊饈?輟⒍??輳?淺S械氖隆F餃罩饕?考鵂Φ啊⒙艏Φ暗眯┝闈?蠐脫謂創住⒒ń貳⒋罅希ò私牽?⒋小⒔?缺匭璧牡魑讀稀E級?材眉Φ白雒嫣潰?蛘嚀?Φ啊⒅蠹Φ啊⒄艏Φ案?A硪桓鎏?股?畹耐揪妒竊詵殼拔鶯籩直舛夠乒腺涼係認什私蛹貌蛔恪N壹易∷?俳鄭?蚯耙徊驕褪恰奧懟甭罰?揮邢蚩占浞⒄梗?涼纖臣萇戲俊C磕晗那錚?逃陀偷餒涼涎砼纜?聳?宸慷ィ?攬?潿浣鴰粕?』ǎ???蝗弧4蟠笮⌒〉墓希?械謀搪蹋?械慕鴰疲??呂椿股⒎⒆拍嗤戀姆枷悖?霾稅咎潰?閭稹⑸場⒚媯?閃吮夭豢繕俚淖舨圖啞貳?

另一個生財(生糧)之道是養豬。養豬不是為了吃肉。豬養大後賣得錢可以買糧食。因此,豬也成了我們為糧食奮鬥的一員大將。我外出割草,撿樹葉,在家幫助母親切豬菜、煮豬食伺候它,它吃掉泔水、菜根、菜皮、樹葉,糠、麩子經它強力腸胃轉換,長出可以換成糧食的肉。豬圈裏的糞土也能換來一些工分,年底就是錢和糧。一天喂豬不止三頓,大家不是下田做工就是上學讀書,喂豬這個重擔自然也落在母親肩上。豬成了全家的一座長著四條腿的小糧庫和希望之所,真是人力不夠豬力湊呀。

過日子除了打糧食之外,主要靠用糧食交換粗糧和副食。村裏經常有走街穿巷的小買賣人兜售自製的芝麻油(小磨香油)、黑豆腐、白豆腐(北方豆腐)、粉絲粉條、豆皮涼粉之類的農副產品。或者以粗換細,主要是用白薯幹、老玉米換大米。一斤大米可換一斤二兩玉米,或三斤二兩薯幹或鮮白薯6-7斤。在春天的時候,這種交易是賒帳式的,雙方先講好換算方法和種類,然後就把實物留下,待秋後稻穀收獲碾成米時再憑帳本收糧。這是很原始的以物易物的交換方式。

為了填飽肚子,幾乎家家都舍不得吃大米飯、白麵,隻留下少量用於過年過節、招待來訪的親友以及日常生活和粗糧搭配的必需的份額,其餘的都拿去換成粗糧,主要是玉米,小米和白薯幹。這樣一來,雖然我們一年到頭耕種和收獲的是小麥和優質稻穀,平日裏吃的很大部分卻是玉米渣,玉米麵和白薯粉。那時最盼望的就是能敞開飯量痛痛快快吃一頓白麵烙餅或麵條、饅頭,或者是香噴噴的雪白晶瑩剔透的大米飯。不用就菜也可以吃飽。一家幾口人起早落晚,日日不停地勞作,幾年下來全家反而欠生產隊裏將近二百元錢,年年虧糧。當時每人定量是原糧八兩,(注:小麥出粉率85%,稻穀出米率是73%),折合麵粉6.8兩,或者大米5.8兩,重體力勞動者根本不夠。春荒時向隊裏借糧,隻能給東北的次玉米,還要搭配白薯幹,而秋後還糧時卻扣你稻穀或小麥。這一進一出,借糧的主兒是很不劃算的。當時常想,何時能過上自己種的糧食自己吃的日子呢?就是這麽一個樸素單純的自給自足、做一個自耕農的理想,直到我十幾年之後離開那裏為止,一直未能實現。

長年累月無肉無魚無禽,基本上大家都是素食。一日三餐,家庭主婦隻好多費心思和時間、力氣,把粗茶淡飯調理得飯香菜美,可口宜人,這裏邊大有學問。我母親在這方麵可稱得上是無師自通的高手,因此我們一家幾十年享盡了口福。

麵對每日粗糧和簡單的大路菜,母親千方百計不斷調換花樣,使大家不致覺得單調無味。僅玉米麵就可以做出十種以上口味不同的飯食:有玉米麵粥、貼餅子、烙薄餅、蒸窩頭、菜窩頭、菜團子、蒸發糕、玉米麵餡餅、貓耳朵、切GA1GA.ER.(一種小麵丁煮熟後伴湯料吃),還有就是打疙瘩(鍋底放水,再放上羅卜櫻、大白菜或幹菜,上麵灑上玉米麵,蓋鍋燜煮一會後,用鏟子翻炒)。最好吃的就是菜團子,餡餅,然後依次為貼餅子、發糕等。薄薄的玉米麵餅,裹上菜或者直接吃,越嚼越香,回味無窮。

即使這樣省吃儉用,精打細算,細水長流,稍有不慎,還是有斷糧的日子,一次,母親進城住在大姨家十幾天,趕作全家的冬衣。我們這些替班的雜牌軍籌劃不周,大手大腳,弄得家裏米麵全無,白薯幹、玉米渣、玉米麵也吃光了。那些日子,母親隻好用羅卜擦成絲和米糠和在一起蒸窩窩頭,我們真正過起了吃糠咽菜的日子。萬幸的是,這樣的光景不是很長。經曆了饑餓的人,分外珍惜糧食,來之不易呀!

為了補充冬天青菜的不足,母親在秋天醃製大量的酸菜,即白菜洗淨,切成幾條,在開水中抄一下,晾涼後放進菜壇子浸泡在水中,上麵用石頭壓緊,密封,放陰涼處。經過一段時間,鮮白菜搖身一變就成了酸菜。冬天裏隨吃隨取,一直到次年春。無論是做湯,炒菜,作麵碼,還是作餡,都清香爽口,風味十足,略酸,開胃,是極受歡迎的一種地方菜。秋後青菜多時,用雪裏蕻和蘿卜醃鹹菜。醃好後切成絲,用醋和香油一拌,就是一道家鄉小菜。另一種儲存菜的方法是曬幹菜。揀無心、單薄的大白菜用刀在根部切開十字。掛在繩子上,利用日光和風幹燥曬好後捆成捆置幹燥處。冬天用水泡軟後可以做各種菜。蘿卜也可以製成幹兒。最好的幹菜就是茄子皮。在夏秋兩季茄子多時,做菜時削下茄子皮,曬幹保存起來。冬天青菜缺乏時茄子皮就派上用場了。用水泡軟後可以煮或燉成美味佳肴。茄子皮柔韌、營養豐富,便於調味,吃起來又香又可口,稱得上是菜中的美味素肉。母親還會自製黃醬。遠比從商店買的新鮮好吃。

農家調味的東西,除了前麵提到的之外,還有辣椒、大蒜、韭菜花。香菜、茴香、桂皮、臭豆腐、醬豆腐、芝麻醬、甜麵醬、幹黃醬、料酒,這些就算得上奢侈品了。平常日子,“要解饞,辣和鹹”。鹹菜和辣椒是餐桌上的常客。偶爾有合適的材料,母親一定不失時機地用黃豆、雪裏蕻、蘿卜等做成一大鍋別具風味的豆兒醬。每頓飯取來一碟,是一道很好的小菜。即使是醃鹹菜的汁,在媽媽手裏也可以派上用場:加一些水用火煮開,撇去雜質,加上薑、蔥等調味,放上黃豆或切碎的青菜,作為拌麵的鹵汁,別有風味。春天青黃不接的時節,最好的時鮮菜非香椿芽莫屬。隻要一小把,無論是爆醃,還是鹽水煮香椿芽碎末,抑或香椿芽攤雞蛋,怎麽吃怎麽香,百吃不膩。嫩柳樹葉、槐樹花、野菜,都是春季中的美食。如果有紅薯和倭瓜能留存到春天,做成紅薯粥、倭瓜粥,甚至用紅薯、倭瓜炒成菜,也是令人喜愛的菜肴。

北方人的主食原料是小麥粉,俗稱麵粉、白麵。這裏水旱兼有,大米也是主糧之一,且身價更高。這兩樣就是所謂的“細糧”一族。一般人家用麵粉來做饅頭(饃)、烙餅(家常餅)和麵條,俗稱“老三樣”。我家在母親的一雙巧手之下,一樣的麵粉,可以花樣翻新,變化多端。光麵條就有切麵、拽麵、刀削麵、撥魚兒、河漏、切片、揪片、皮帶麵(寬條)、柳葉麵、鋪襯兒湯、炒麵、貓耳朵十餘樣。就麵的調料有打鹵、炸醬、芝麻醬(調稀)、炸花椒醬油、醋鹵和香椿鹵六種。另外疙瘩湯也是我們百吃不厭的居家方便食品,特別適合冬、春天寒地凍的時節。熱氣騰騰的麵湯,有薑蔥調味,可放豆腐、白菜或綠色青菜、西紅柿等,湯看著是略顯橙褐色,浮頭再灑上一把翠綠的香菜末,滴幾滴香油,真正是色香味俱佳,既暖身,又提精神。麵粉還有一種吃法,現在人們忙,生活水平又高,已經沒有人看得上這個了。那就是麵茶。普通麵粉放在鐵鍋裏微火炒成微黃色,吃時用開水衝成麵糊狀,上麵再撒上芝麻鹽或者調稀的芝麻醬就成了。雖然比不上五仁麵茶,但是別有風味,方便可口。那時可是窮人家看家的方便食品之一。你可能不知道,熱湯麵還是我家的特效康複治療食品呢。無論誰什麽時候有個頭疼腦熱,或感冒初起,渾身無力,發冷畏寒,這時候,母親一定趕快做一鍋熱氣騰騰、可口美味的熱湯麵(病號飯)。在大炒鍋裏用油和鮮薑或蔥煸出香味,再放醬油炒一些紅綠色時鮮菜,然後放湯、下麵。麵條或麵片白細柔和,芳香可口,湯又熱又濃,盛進大號碗裏趁熱吃麵喝湯,身上立刻有了熱量和能量。再蓋上被子舒舒服服地休息,出透汗,睡個美覺,一切不適很快煙消雲散。屢試不爽。另外一種適合風寒感冒也很見效的方法是薑糖水。鮮薑切成細細的碎末,和紅糖加水煮,煮好後又熱又辣又甜,趁熱飲下舒服,驅寒發汗。既簡單又有效。

我有個根深蒂固的觀念,那就是天底下母親做的家常餅最好吃。烙餅雖然是老三樣之一,但要做好卻很不容易。別人家烙的餅,我隻要掃一眼,就知道好吃不好吃。幹,硬,“火燎趕”,餅芯無層,是最常見的通病。首先麵要和得軟硬適中,偏柔軟為好。其次麵要蓋上一塊浸水冷布,再蓋上蓋在麵盆裏“醒”大約一、二個小時。橄麵時用力要輕,放上油,切開一個口子,折疊幾層封口,再橄時尤其力要均勻,薄麵不可多用,否則餅發“皴”龜裂。燒钅當有講究,中心不可過熱,四周要有熱度,火力均勻。烙餅下鍋後第一次要早翻,才不至於變成陰陽臉(一麵熟一麵生)。烙的當中要蓋蓋兒才不致發幹發板。最後出鍋前要用力在钅當裏摔幾下,令其“串氣”,層多又活絡。烙好的餅,表麵金黃,不糊不生,表皮酥脆,裏麵多層鬆軟又有咬勁,層多而不粘連。剛出鍋的烙餅散發著麥香和油香,令人食欲大增。農村中素來流傳這樣一句話:“家有地千傾,吃不起熱烙餅”。點明了熱餅誘人增食欲的特點。又有“頭鍋的麵,末鍋的餅”這樣一說,即烙餅越往後火力越純熟,麵醒得越透,餅越好吃。

麵食除了最普通的家常餅之外,母親擅長的還有小餡餅,合子(個大,圓形或半圓形),多層大餡餅,春餅(隻有兩層),起子餅(類似發麵餅),發麵餅,蔥花餅,糖餅,芝麻醬餅,螺絲轉餅,燒餅(外皮有芝麻)、火燒和油餅。還有一種餅的變化是炒餅:隻烙單層的麵餅,切成細絲,熗鍋炒菜墊底(一般為扁豆、元白菜、白菜幫、芹菜和胡蘿卜之類),在菜上麵鋪上餅絲,蓋鍋燜。待菜近熟,餅絲被熱氣蒸透,乘機加緊翻炒,出鍋前再加上醬油調味上色。這種炒餅,可以看到橙紅的胡蘿卜絲,碧綠的扁豆或芹菜,脆白的白菜絲,餅絲又韌又有咬勁,其色、香、味俱佳,不禁令人叫絕,是一種非常受歡迎的家常方便食品。可惜現在居家人們不常做此麵食,在尋常餐館裏也難吃到正宗地道的炒餅了。

母親還常做一種叫作“糊塌子”的餅,就是用西葫蘆為主擦絲與麵粉一起攪成麵糊狀,適量放鹽,餅撐裏塗抹上油,把麵糊倒進去攤平,蓋上蓋子。做好後,兩麵微焦,裏麵鬆軟,香酥可口,令人吃不夠。吃糊塌子油脂略多,要配小米粥或玉米粥佐餐為宜。

母親還擅長做“蓋飯”。此食不知發源於何地,還是她老人家的獨創發明,不得而知。蓋飯是這樣做的:米飯先做好,最好是撈飯(大鍋寬水煮米至九成熟,撈出後瀝水再上屜蒸十幾分鍾),燜飯則要打鬆散,保溫。米飯不可太軟太黏。做一個菜,以大白菜、酸菜、嫩茄子或葉莖細的青菜為好,炒好後放適量湯勾芡。口味可以是麻辣,醋鹵、魚香、清炒,隨意而定。出鍋時直接盛放在裝米飯的碗裏,菜量要足。因為是菜蓋在米飯上,所以叫蓋飯。此飯的特點是熱和香。剛出鍋的熱菜帶汁向下滲透,剛出鍋的米飯熱氣騰騰向上蒸發,加上菜的鮮美,菜汁又浸入米飯中,有飯有菜有汁,渾然一體,食之有味,引人入勝。這樣一頓飯,隻需一種主食,一道主菜,飯後喝米漿(米湯),既富營養,又方便實惠。我的評語是,好蓋飯,百吃不厭。

現在該說說蒸食了。除了饅頭之外,我家的花卷、菜包子、燙麵蒸大餃子、蒸餅、懶龍、卷子、豆包、棗糕、糖三角、糖饅頭等都是母親的拿手活計。無論是和麵的柔軟度,還是麵發酵的酸堿度,以及蒸的火候,都掌握得恰到好處,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不但做出的麵食個子大,顏色也正,味道極佳。未吃之前,一揭開籠屜蓋兒,就滿屋飄散著清幽的麥香。那戕麵饅頭,是每年過年的壓軸戲,漏夜蒸出許多放在大缸裏。不但剛出鍋的好吃,即使放涼變硬,一咬一掉渣,慢慢細嚼品味,齒頰留香。若切成片用撐烤成金黃色更是香噴噴,集酥、軟、香於一身,隻把鹹菜絲或醬豆腐夾在當中,其香美難以用語言來形容。

一年之計在於春。春天來了,大地蘇醒。“春打六九頭”。農人講究在立春日吃春餅。薄薄、鬆軟的麵餅有上下兩層,配一道家常菜,正統的菜是豆芽、韭黃和粉絲合炒叫作“和菜”。母親通常是用綠油油的菠菜或翠綠的白菜,白細的粉絲,橙黃的黃花或金針,黑色的木耳一齊炒好,卷在春餅的中間,咬一口,有滋有味。佛煦在春風春日中,春意盎然。咬住春色,向一冬的寒冷沉悶就此告別。

那時農村人並沒有中秋節吃月餅的講究。因為市麵上所售月餅昂貴,自家做又缺乏原料和模具。時間上又是秋收農忙季節。唯有端午節吃粽子的習俗,家家保留下來。通常,母親從集市買一些翠綠的蘆葦葉,尋一些草莖,全部洗淨泡軟備用。泡上雪白的江米(粘米)、紅棗,做好紅小豆餡,再燒一大鍋水,就萬事俱備。母親包粽子的手藝高超,隻見她把粽子皮卷成一個尖尖的口袋,略放一些米,再在當中挖一個小坑,放上豆沙餡,上麵再蓋上米,用粽子皮包嚴。包好的粽子呈多邊立體三角形,犄角不漏一粒米,邊緣又嚴絲合縫,再用草莖捆緊作活扣。這樣煮出的粽子不跑餡,不跑味,散發著粽葉、稻米和豆沙的清香,咬一口就吃到紅豆沙餡,香甜滑軟,實乃大眾食物中的珍品。

尋常百姓一年中最隆重的慶典就是過年。春節之前很早,家家就為過年做準備了。臘八粥是過年的前奏。窮人家一年就熬這一次。臘八粥無一定之規,家庭主婦們往往是因陋就簡,就僅有的原料順手拈來幾樣就成了。大概不外乎大米、糯米(江米)、小米、大麥或薏米、紅小豆、雲豆、花生米,如果再加上核桃仁、紅棗、栗子,就是粥中的極品了。冬天的早晨,天寒地凍,夜色凝重,寒氣襲人。雄雞在歌唱,炊煙嫋嫋升起,一家人還在沉睡,母親早早就把臘八粥煮熟了。這臘八粥裏各樣穀子彩色繽紛,有紅、有黑、有黃、有白,有橙色,還有紫色,米粒穀粒晶瑩,果仁飄香,紅棗甜美,又濃又稠又熱,吃起來暖胃暖身暖心,美味沁人心脾。如果條件拮據,苞米(玉米碾去皮)、高粱米也是不錯的原料。這之後,孩子們就天天盼過年了。家庭主婦們則忙裏忙外,磨麵,篩麵,選棗,擇豆。石頭碾子那總有人在推磨碾江米麵或破苞米。貼春聯(對聯)則是男人的事。還要裏裏外外做一次大掃除,全家老少齊上陣,幹幹淨淨迎新年。過年是一種盼望。小孩期待著新衣服,壓歲錢和美味食品。越接近除夕,即農曆年的最後一天,準備食物的大合唱越接近高潮。到了臘月三十,小孩子要守歲熬夜,放爆竹,大人們則晝夜操勞,準備那一年一度的團圓飯,又叫年夜飯。這一天,不管家底子多麽窮,都要準備充足的飯菜,以便吃飯之後有多餘的留到明年,象征著“連年有餘”。過年之前,母親總要蒸很多年糕,大量的饅頭和豆包,另外也忘不了做一些“佛手”、小白兔、小烏龜、小刺猥等可愛的小動物。這讓孩子們在吃食物之前,把玩一番,愛不釋手,平添了無限的樂趣。母親有時會用一種不知名的花搗碎取其汁,點在白饅頭上,這樣一來,如同朵朵白雲中的小小紅日,煞是好看。

農家過大年,菜色和種類自然比平日豐盛幾倍。柴灶、地爐子,甚至另外生火起用洋鐵爐,幾個火口同時運作,有蒸鍋,有燉鍋,有煮鍋,屋裏熱氣繚繞,香氣四溢。大家齊動手,剁餡,和麵,橄皮,做劑子,連夜包出許多拍子餃子,放在冷屋凍起來。這時節,家家準備下一些瓜子、花生、糖果,招待初一一早前來拜年的親朋好友。從初一到初五,幾乎天天吃餃子,有煮水餃,蒸餃子,煎餃子和鍋貼。母親包的餃子個個象元寶,彎彎的似月牙,餡足皮薄,不大不小,靈巧美觀。特別是母親會捏出細細的似花紋的花邊,使這普通的水餃形同一件件藝術品。我們也會專門做一個幸運水餃,裏麵包進一個特殊的食品作為記號。據說誰吃到這個餃子,誰就是最有福氣的人。食品的大登台到了這一天可以說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許多平日吃不到的風味小吃,名產特產,這時都登台亮相,比如驢打滾,綠豆糕,各式年糕,拔絲山藥,冰糖葫蘆,大人小孩都喜歡。到了正月十五元宵節,吃過元宵之後,這年才算過得差不多了。

母親常常跟我們說,“好過的年,歹過的日子”。過年以後,大家又該回到粗茶淡飯、節衣縮食的清苦日子裏。雖然少油缺鹽,清貧度日,但是淡薄之中滋味長。白日做工或上學,回到家已是饑腸轆轆,吃飯自然口口香。在暖融融的土炕上,一家人在一起,圍著桌子坐,吃得有滋有味,作母親的此時心中高興又愜意。春夏秋冬來複去,日夜穿梭不等閑。幾個孩子不知不覺都長大了。雖然母親對科學的營養和食物的成分幾乎一無所知,憑著本能和古老的習俗養兒育女,我們居然沒有一個營養不良的。我們這些孩子長大了,母親卻蒼老了。可母親賜食養育之恩將時時記在心中,沒齒難忘!

及至我考上大學進城讀書,我的農家飯的日子從此嘎然而止。畢業後在京城謀生,後來又漂泊在國外,轉眼之間二十五年過去,萬裏之遙,遠在異國他鄉,和家人、母親的家常飯也是漸行漸遠。大學、工作單位都是去食堂吃午飯。美國紐約的街頭餐館林立,十步一肆,所販物品,卻是徒有其表,空有虛名。每次餐後,肚子漲鼓鼓,內心卻一片空白。米麵沒有稻穀之香,麵食沒有天然的植物纖維和麥胚芽成分(WHEATGERM)。菜蔬更缺少自然的芬芳、天然的滋味——這一切都拜大量長期使用化肥和農藥,食物過度精加工之賜。當然,農作物經過種種環節,我們再也吃不到當地、當季的新糧了。所有食物精則精矣,都是大機器生產線的千篇一律、呆板麵孔的傑作。沒有家常飯中家人手工留下的特殊的印記和溫馨的人情味,更缺少一家人獨有的人文氛圍和家庭情調。唯有那些美味、鄉韻、親情卻深深地留在記憶裏,勾引起我思鄉思親的思緒如泉湧,成為永遠的缺憾。此時心中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何日君再來,款款農家飯!

後記:

以上我如數家珍般地對我家的農家飯進行了大巡禮。經仔細清點,僅主食及派生的變化就有八十多樣。我們沒有做過或很少做的食品有:千層餅,芝麻大餅,缸爐火燒,月餅和驢打滾。至於各種蔬菜經排列組合到底有多少樣式,我是沒法說清楚了。僅提幾個母親經常做,大家特愛吃的家常菜吧:它們是:炒茄子絲,燒茄子塊,拌茄泥,西紅柿炒茄子,燜扁豆,醋溜白菜,燉冬瓜,涼拌黃瓜,涼拌西紅柿,涼拌豆腐,粉絲燉酸菜,家常豆腐,紅燒豆腐,白菜燉豆腐、花椒油炒土豆絲,西紅柿炒雞蛋,凍豆腐、粉絲燉大白菜,清炒白菜絲,炒青柿子椒豆腐幹,海帶燉茄子皮,雪裏蕻炒黃豆,炒黃豆芽,清炒元白菜,燜蘿卜絲,粉絲菠菜,炒鮮蘑菇,清炒黃瓜,炒油菜,炒芹菜,炒小白菜,熗綠豆芽,自製泡菜。

細心的讀者一定注意到,行文從頭到尾,沒有提及一道葷菜或葷食。這是有原因的。現在素食之風徐徐吹遍全球,我已清口茹素十年以上,並且一直鼓勵家人吃清淡的飲食,大力宣傳素食對健康和環保的好處。對於葷食的習慣放棄多時,已成自然。因此葷食的種種花樣對我已無吸引力。這並不表明母親在這方麵廚藝的欠缺,隻是我在此處有意做了省略。對此,望讀者、家人和母親能夠明白我的良苦用心。

兒時在城裏的十餘年,以及後來在農村的十幾年,我家和全國大多數民眾一樣,生活一直清苦,大家也安之若素。平民百姓基本上是清淡素雅的飲食(比如五十年代六十年代,每人每月隻有四兩肉的消費量,而當今美國人人均一年僅肉就消耗二百多磅,大約是那時中國人的四十倍)回憶集中在這些清淡自然的飲食生活,也是符合農民和城市貧民的實際情況的。雖然僅是個人經曆,也算是細看麻雀,五髒俱全吧。

常言道,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我到過上海、天津、杭州、南京和武漢及河北省。不免去當地餐館用餐,去集市和食品街品嚐風味小吃,家常便飯。也偶爾被邀請到當地人家作客。可一言以蔽之,大同小異,殊路同歸。南北方食品種類和口味製作方法雖有不同,但尋常百姓家食物的原料則基本一致,不外乎五穀雜糧,粗茶淡飯,加上各種時鮮蔬菜、水果瓜根、豆類、堅果和調味品。千百年來我國勞動人民就是靠著一雙勤勞的手和簡單的炊具,創造出幾百、上千種的特色食物。中國是個農業大國,有九億多農民。可以說,農家飯,家常菜,幾千年來養活了多少億中國人。

[ 打印 ]
閱讀 ()評論 (5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