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感言知青歲月---李曉奇、曲培平、黨大建

(2008-07-29 09:09:30) 下一個

感言知青歲月 

               

                           李曉奇、曲培平、黨大建

 

當鬆散的語言和個人的記憶化成深思熟慮的白紙黑字,由回憶而燃燒起的熾熱情感化為理性的思考與感悟,無論是質樸無華的語言,還是文采飛揚的妙筆,統統匯集並冶煉成了一種精神,升騰為一種文化,可以輻射,可以啟迪,可以傳承,使那些已經遠去但刻骨銘心的知青歲月,仍然給我們的心靈以極其強烈的震撼。

我們一直認為,任何戰友的個人回憶與感悟,都無法代言六團戰友乃至知青整體,但又是萬不可或缺的部分。回城後,戰友們的境遇與發展軌跡千差萬別,有大量的下崗、退休的普通勞動者,也有中央委員、政府部長,還有著名作家、知名學者,等等,但他們的回憶都始於一個起點。我們在差異中還是看到了更多具有共性的記述與思考,這無疑源於我們這批空前絕後的一代人所特有的積澱。

“錯綜其數,……其孰能與於此”。苦難與悲壯、歡樂與激昂、迷惘與醒悟的交織,是知青歲月的主旋律。

當年一群 15 20 來歲的大中城市學生,被當時的政治形勢鼓動到二龍山。但一踏上這塊土地,人與自然的關係,人與人在勞動中的扭結,就迅速主導了這批城市學生的生存方式和情感世界。我們麵對的是壯美嚴酷的大自然,從事的是單調艱苦的農耕勞作,這種巨大的反差和心理衝擊,隻有親曆者才能體驗。

北大荒遼闊壯美的自然環境,機械化耕作的大農業生產方式,半軍事化的建製與管理,淳樸粗獷的北疆民風,隨著時間的推移,浸透到了這一知青群體的工作、生活和思想的方方麵麵,並或多或少凝固在我們的觀念和情感世界裏,其影響並未因國家政治環境的改變、個人身份的轉變和社會價值觀念的更新而消失,有些反而隨著歲月的流逝而愈發熾熱和凝重。

這是一個情感之謎,是世俗的政治語境無法涵蓋的。

在很多戰友的記憶中,蜿蜒流淌的訥謨爾河,連綿起伏的小興安嶺,蒼涼多姿的白樺林,鮮花盛開的草甸子,雪色皚皚的荒原,鋪天蓋地的大煙炮,黑色沃土上的“東方紅”,金色田野上的“康拜因”,無邊的麥浪豆海,麥場上高高的糧囤、小山般金燦燦的大豆……,就像一幅幅絢麗的畫卷,構成了我們的青春背景圖。深度嚴寒中的掙紮、生理極限上的勞作,田野上的放歌、災荒後的饑餓,政治上的進步與傾軋、患難時的真情與冷漠、愛戀中的溫馨與失落,油燈下的苦讀、壓抑時的怨恨、荒唐後的愧悔,生者對逝者的思念、回訪時的熱淚……總之,一切人性中的真善美、假惡醜,悲劇與喜劇的構成要素,都被高度濃縮地展示在這塊背景圖中,顯得如此真實和豐富,構成了美學理念中的絢麗多姿,文學意義上的豐富多彩,心理學鼓勵的釋放,以及教育學肯定的曆練與早熟。

六團、二龍山成為我們苦難與悲壯、歡樂與激昂相互融合的命運共同體,留下我們青春的人生軌跡,構成了六團知青長久不衰的激情、相互認知的標識、情感回歸的家園。它像一條有力的精神紐帶,至今連接著成千上萬的六團戰友。正如一位戰友所言:“這份純真的黑土情將超越時空,會永遠在曆史中珍存。”

“清流激湍,映帶左右”。令人欣慰的是,對知青歲月的回憶與反思,展示了當今多元文化中的一股“清流”。

知青運動的形成與文革不可分,因而注定是共和國不堪提及的一段曆史。人為失誤造成的苦難不值得歌頌。但“滿懷理想”、“戰天鬥地”、“磨練人生”、“奉獻青春”這些充滿激情的豪言壯語,仍然出現在許多戰友的回憶中和文章的字裏行間,顯現著理想的基因並沒有隨著青春的流逝、年齡的增長、時事的變遷而完全消失。我們認為,這不完全是觀念滯後的反映,而更多地展示出這個親曆苦難的群體至今仍堅守著“母子情深”般的那份責任與寬容,以及深藏著對自己當年的純真和奉獻的自尊。

如今,多數知青因經曆而導致了自身人生資本的匱乏,已經成為社會的弱勢群體和沉默的大多數。不少知青的人生軌跡或濃或淡地帶有悲劇色彩,他們的大半生,默默承受著正常社會性發育被扭曲後,義務大於權利,奉獻多於收益的境況。但正是他們特殊的人生積澱,成就了中國社會變革初期和中期最需要的反思意識和奉獻精神,他們固守的似乎已經過時的“知青精神”,在一定程度上稀釋了當今社會“功利主義至上”的風氣。他們之間曾經甘苦與共的戰友情結和群體歸屬感,是當今社會人情淡漠中的一片綠洲。

知青是“文革”悲劇的見證人和犧牲品,對思想解放、人性複歸,有著發自內心的渴望和深切的理解。所以,我們成為最早倡導和傳播新思想觀念的一批人。在改革開放的中期,我們的寬容與理解、奉獻與犧牲,無奈與麻木,稀釋了變革成本,促成了社會急需的基本穩定。這無疑是當今多元文化中的一股清流。因而,把知青比喻為中國連接貧困與富裕、封閉與開放的橋梁,定義為共和國建設的承重牆、發展的鋪路石,是相當貼切的。

   “惟往古之得失兮,覽私微之所傷”。對知青歲月的回顧,還使人感受到,已度過天命和耳順之年的一代知青所特有的冷靜思考。

如果冷靜地從一代人的命運去考證那段令所有知青不能忘懷的時代,我們無法用歌頌式的語言進行肯定,內心感受十分矛盾與複雜。這是因為,那個時代給我們的上山下鄉注入了理想主義和英雄主義情結。這個情結使得這個群體的行為表現為沒有功利、甚至沒有自我。當這個情結成為罩在穩定城市、解決就業難題等實際需要上的一道光環時,必然注定了這個群體自身權利與義務的長期失衡。從“革命小將”到必須接受再教育的“知識青年”,身份上的大起大落,顯示出我們對自身行為乃至命運的無法把握,巔峰與穀底的置換僅僅因為一個“革命”的標簽。當這道外在的光環消褪之後,理想與現實、初衷與結果的反差必然導致知青運動的崩盤,以及眾多社會性難題的凸顯。

知青上山下鄉,導致個人學業荒廢,國家人才斷檔,家庭乃至社會動蕩,農民負擔加重,森林、濕地等自然資源被過度開發與利用……

毛主席說過 , “嚴重的問題是教育農民”,而“革命”卻把我們這群祖國“早晨八九點鍾的太陽”攆出了學堂,推入了農民的懷抱,以接受再教育為由,關閉了學校的大門,剝奪了千百萬不同年齡段城市學生受教育的權利,社會文明的進程顯然被嚴重扭曲了。農民用寬厚與純樸容納並教育了我們。然而誰都清楚,隻有勞動者知識化,而不是知識者“苦力化”才能夠使社會進步。

“得失不複知,是非安能覺?”承受、忍耐,接受命運的既成事實,既有理想主義的基因,又有群體服從的效應,既是無可奈何的選擇,又是聽天由命的必然。“去時衝衝、走時匆匆”的經曆,使我們從理性上、整體上無法去歌頌“上山下鄉”,“上山下鄉”的經曆帶給大多數知青的命運確實不盡如人意,是不爭的事實。隨著“文革”的結束,中央領導以知青、家長、農民和政府“四個不滿意”的判斷,終結了知青運動。

人生有失必有得。正是因為經曆了實實在在的中國社會最底層的實踐,使得我們這一代人與世界上所有戰後的一代不同。我們不是理想破滅的一代,更不是虛無頹廢的一代,下鄉使我們原本激進虛幻的理想轉化成了對社會底層民眾的了解、同情與責任。我們對曾經擁有的理想和信念,不因其光環曾經絢麗而放棄反思,我們也同樣不因當年的幼稚而永遠幼稚下去!親身的實踐和時代的變革使我們成為理想革新的一代,這個革新是對“革命理想主義”的辨析與揚棄。

我們親身參與了中國曆史上從未有過的先進與落後的大碰撞,出乎我們意外地大幅度縮短了文明的差距;我們伴隨著扭曲的命運獲得在困境中生存的本領,使“北大荒精神”增添了時代、知識與理想的內涵,實現了“北大荒精神”到“知青精神”的城市轉移。這種精神支撐著我們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又一次承受起國家的重負,實乃和諧社會之需,國家民族之幸,亦正所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我們命運坎坷多舛,卻收獲了堅韌、憂患、多思、敢為的果實;我們從小被灌輸並深信不疑的價值觀在世俗的功利環境中被擠壓得奄奄一息,但深埋在靈魂中理想主義的基因,依然使責任、誌向、忠厚、重實幹,成為我們這一代人的群體特征。

我們沒有理由自卑,當思想的力量在掙紮中顯現出叛逆與忠誠、束縛與掙脫、現實與理想、守舊與創新的種種矛盾時,我們也就具備了承上啟下所應該具備的一切特征。因為曆史提供給了我們所有能夠啟迪、悟化、警示、借鑒、淘汰、鞭撻、錘煉、彰顯的事實。

我們今天的反思,並不是要空發對於命運的哀歎和步入晚年的悲鳴,更不是要爭國家政策性的補償。我們需要冷靜地從作為共和國第一代“花朵”所承擔的對國家的發展、對中華文化的繼承、對先輩的無愧無悔、對後代的承上啟下,所作的科學的、理性的、增益的認知。

“知青運動”是空前的,為什麽應該是“絕後”的?如果不從理念上回歸“以人為本”,“絕後”似乎總帶有令人不安的樂觀。因為我們不希望這樣的扭曲重演。以曆史長河來衡量,個人命運的坎坷,一代人的荒廢,實在不應該耿耿於懷。當我們超越了個人的得失,實事求是地定位我們自己的曆史,我們被利用的純真,被宗教化的理想,被放逐的青春,被耽誤的人生,就會成為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一塊理性的基石。

掩卷:四十年前的那種混沌、狂燥、雜糅的風雲,開始一團團、一層層、一片片、一絲絲地被梳理、剝離、分解、褪去,但仍無法釋懷。畢竟:

進步,是流不盡的萬古江河,百川朝宗。

光明,是擋不住的萬古日月,百盞朝升。

[ 打印 ]
閱讀 ()評論 (5)
評論
我是毛澤東 回複 悄悄話 ,每聽到對方也曾是知青的話,會油然升起一種親切感。馬上能“看到”對方過去的一斷生活經曆,是那樣熟悉,就像同一首歌裏唱到的那樣:





“水千條山萬座我們曾走過
每一次相逢和笑臉都彼此銘刻
在陽光燦爛歡樂的日子裏
我們手拉手啊想說的太多
星光灑滿了所有的童年
風雨走遍了世界的角落
同樣的感受給了我們同樣的渴望
同樣的歡樂給了我們同一首歌

哦,知青的名字沉重又偉大!
二道橋大巴紮 回複 悄悄話 我是新疆的一名老知青,曾在天山腳下戰天鬥地,雖然我們有著極其類似的生活經曆,我仍然被作者的精彩的文字深刻的闡述所震撼,謝謝作者把我們的心聲闡發的如此淋漓盡致。我的知青文章在文學城博客“亞特蘭大筆會”,歡迎光臨。
reader-only 回複 悄悄話 特別喜歡:

當我們超越了個人的得失,實事求是地定位我們自己的曆史,我們被利用的純真,被宗教化的理想,被放逐的青春,被耽誤的人生,就會成為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一塊理性的基石。

謝謝!
hurry11 回複 悄悄話 是的,我們命運坎坷多舛,
卻收獲了堅韌、憂患、多思、敢為的果實;
我們被利用的純真,被宗教化的理想,
被放逐的青春,被嚴重扭曲了的人生,
是我們這一代人的不幸.
希望悲劇不要重演!
kankanlala 回複 悄悄話 進步,是流不盡的萬古江河,百川朝宗。

光明,是擋不住的萬古日月,百盞朝升。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