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知青是共和國的承重牆---李南征

(2008-08-03 00:53:01) 下一個

知青是共和國的承重牆

                                   團部汽車連:天津知青 李南征

如今,我就像一個退休老司機,盤點著自己和這一代人的心曆路程,總想告訴人們,我們曾經的付出與收獲,那條路直,那條路彎。


“知青”問題反思

這段四十年前的往事已經成為曆史。

重新翻起這段記憶,不是要去討論這場”運動“的根源、目的,也不是追究曆史的責任,更不是簡單地重溫那些苦難的經曆。

討論“知青”問題有其現實意義——為了一代人的情感與現狀,為了社會的公正與和諧。

1 、社會的反思

據各方麵統計,從 1968 年到 1978 年全國上山下鄉知識青年將近 1700 萬人。超過同期中國城鎮人口的 10% ,年齡跨度 1947-1959 年出生,學曆從小學一年級到高中三年級。覆蓋當時城鎮學生人口的 61% 。四十年後的今天,這一代人開始步入老年,上有父母,下有子女,親屬脈絡,盤根錯節。與知情有關聯的家庭四千多萬個,人口覆蓋接近全國城鎮人口的四分之一。如此龐大的社會群體都或多或少地受到“知青問題”的影響。四十年後的今天,“知青”問題的影響依然滲透於社會的各個角落。

“知青這一代人是共和國的承重牆”。

這個比喻太貼切了。這一代人幾十年的成長命運始終伴隨著共和國的曆程。

當年,偉大領袖一聲號令下,千百萬知青奔赴廣闊天地,接受再教育。盡管這是特定曆史環境下的一場狂熱的運動,但一千多萬知識青年的上山下鄉,猶如灑向廣袤中國大地的雨露,給當時依然封閉、落後的中國農村,帶去了時代的清風——開放、民主、文明、知識,加快了中國農村現代化的步伐。在苦難和折磨中,知青也鍛煉了自己、增長了才幹、成熟起來。同時,知青的獻身行為也為結束文革動亂的無政府狀態、緩解了城鎮就業的壓力做出了貢獻;

返城後,知青為了生存,四處找門路、拉關係、走後門,有路子的進了國營企業或大集體企業,沒路子的自謀生路,成了個體戶。正值改革開放初期,處於各行和業的知青又一次挑起大梁,成為改革開放初期各行各業的主力軍。憑借自身的閱曆、成熟和才幹成為各基層企事業單位的骨幹、領導。有的則通過自己的努力成為科技教育領域的接力者、文化體育節的領軍人物、各級政府部門的骨幹。從八十年代初到九十年代末,這一代人成為中國改革開放大業的“鋪路石”;

進入 21 世紀,麵對整個社會的大轉型,大量國營、集體企業破產、並購、轉型。由於年齡、知識結構、競爭能力等原因,知青一代中的大多數,又成為下崗、分流、待業、低保的主要對象。注定要為中國改革開放的大業而再次犧牲。

今天,這一代人已經處於社會的邊緣。當然,不可否認,知青當中有的人通過自身的努力、奮鬥成為了科學家、教授、作家、導演、藝術家、高級官員,躋身於社會的精英行列。但他們隻是知青中的極少數。從總體上講,知青一代一直是社會中的弱勢群體。返城對大多數知青意味著新的磨難的開始:

知識層次的欠缺成為製約發展的“軟肋”。 由於時代的錯誤,本應進入高等學府的大批英才,卻隻能停留在高中學曆。在將近 1700 萬知青中,後來接受過大專以上高等教育(包括電大、函大、高自考)的人群僅占不到 7% 。城市中,文憑已成為就業的最基本的條件。知識層次的欠缺嚴重阻礙了知青一代的發展前途。在崇尚知識、講究高學曆的今天,知青一代無疑處於知識欠缺、競爭資源不足的劣勢;

現代理念的匱乏難以有強烈的競爭意識。 知青這一代人從小就受著正統的革命教育。一切聽黨的話、一切服從組織安排。人生的誌願就是當產業工人、當解放軍、做科學家。不知商人為何物。習慣於社會主義按勞分配製度,對鐵飯碗、公費醫療、退休勞保情有獨鍾。麵對突如其來的商品經濟大潮多數人是一派茫然,甚至對你死我活的市場競爭、赤裸裸的拜金主義感到膽怯。隻能在不斷成長起來的具有現代意識的後人麵前退避三舍。

脆弱的工作環境無法提供施展的平台 。知青一代人中除極少數選調上學、參軍外,絕大部分都回城當了工人、普通職員、一般幹部,而且大都去了傳統的國營企、事業和集體性企業。這些人拿著低廉的工資,從零做起,經過十多年努力終於成為了企業的骨幹、領導,剛剛站穩腳、有所建樹,還未大展宏圖就受到更大改革浪潮的衝擊。企業破產、並購、改製,人員下崗、分流、待業、工齡買斷,一下子被甩到了社會的底層,成為“四零五零”人員的主體。一切鴻鵠大誌頃刻化為泡影;一些自謀職業的知青個體戶,奉公守法、不越雷池,但小本經營、品種單調,能發何大財。養家糊口已足已。至於老年生計、病疾之災,根本不敢考慮;

扭曲的家庭境遇憑添了生活的重負。 大多數知青都遭遇了生活的雙重重負:婚姻與家庭。

近十年的農村生活知青們從妙齡少年成長為情竇綻放的大齡男女。每個人都難逃情網。有的人在共度的艱難中找到了自己心愛的人,結下百年之緣;更多的人出於對未來前途的迷茫、擔心結婚不能返城而不敢戀愛。好不容易熬到返城,年齡又都大了,婚姻成了老大難。好賴找一個結婚成家,又有多少是忠貞愛情、相濡以沫;還有的人為了抵禦艱苦的環境和填補心靈的迷茫,渴望得到異性的慰籍,選擇了在當地戀愛結婚。可一旦返城之風刮起,為了回城,許多人撕破了家庭的外殼,欠下了終生無法償還的“孽債”。今天這一代人開始步入人生的老年,可肩上仍壓著“一手托四家”的重負:對上要操心、照料兩家老人的生活和病痛,對下要籌措兒女們的就業、婚姻和住房。同時又要顧及自身的生活和日漸衰老、疾病增多的身體。日趨沉重的生活壓力和精神壓力使這一代人透不過氣來。

如此種種。諸多負麵因素的製約使得知青一代正在被社會邊緣化。那段刻骨銘心的經曆正在被社會淡忘,知情的故事被掩入了曆史的塵埃;隨著年齡的增長,這一代人開始退出時代的主流,進入退休賦閑的老年行列,對社會的貢獻和影響力日趨減弱;文化、價值觀的差距使得大多數人難以融入當今時尚、前衛、快速的社會,遊離於網絡、信息時代之外;伴隨著退休、下崗、待業,大多數人的生活水準和質量大幅下降,退居於社會的下層 ……

有人說,知青一代及其影響正在消亡。

淡化是正常的。消亡不可能。

我們是與共和國水乳交融的一代人。每個人從誕生那天,命運就和這個國家緊緊係在了一起。十二年的紅色教育、各次運動的耳濡目染、上山下鄉的風雨歲月使我們確立了堅定的人生信仰和價值觀,我們深深地愛著這個國家,是紅色共和國最忠誠的代表;

我們皈依數千年的傳統文化理念,尊崇助人為樂、孝老愛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我們崇尚正義、崇拜英雄,每當重溫“鋼鐵斯怎樣煉成的”的名句、唱起“長征組歌”的旋律,心中依然是熱血沸騰、激情澎湃;

我們成熟、堅毅、刻苦、持之以恒,不好高騖遠。我們追求平淡的生活,粗茶淡飯、勤儉杜奢、量入為出、細水長流是我們的準則;

知青歲月使我們飽受磨難,它改變了許多人的命運,許多人至今仍生活在那段曆史的陰影中。我們曾抱怨過、嫉恨過、詛咒過。但每當向子女們談起那段經曆時,總是願意把最快樂、最有趣、最有意義的事情講給他們,讓他們理解我們這一代人的成長曆程。對那段經曆,我們總有一種揮之不去、恨愛交加的矛盾心態;歲月的磨難使我們許多人產生了厭世嫉俗、識破紅塵的觀念。但一旦國家有難、社會發出需要,我們依然會毫不猶豫地支持子女去響應、去投入、去奉獻。甚至自己會挺身而出。

這就是兒女對母親的感情。這一代人注定了要終生成為共和國的柱石。

知青非小事。

知青問題並非隻是文革中的一段往事。從共和國的曆史看,知青問題始於五十年代,直接觸及人數約二千萬,覆蓋千萬家庭,影響幾代人,涉及數億人口。關乎國家信譽,關乎時代公平,關乎社會和諧。應予客觀、公正、務實地對待。

客觀地評價。 幾十年來,中國思想理論界從未對知青問題進行過全麵、客觀、深入地研究和評價。文革後,文學、影視界對知青題材的表現都是“傷痕”、苦難、愚昧和遺孽。少數人的主觀臆想籠罩了對“知青”現象的正確評價。

“知青運動”的社會根源,時代影響,曆史地位;知青一代人的曲折經曆、信仰培育、人格磨練、社會貢獻。這些都應給出公允的裁定。而最有資格做著這件事的人,就是我們這些親曆者。要對知青問題給出一個公正的評價,非一朝一夕之舉,需要曆史長河的衝刷積澱。但必須從現在開始著手,舉國家之力高度關注、積累資料、多方融合、循序漸進。這是對曆史負責,也是對幾代人負責。

熱情地引導。 雖然知青一代已人到老年,但大多數人信仰成熟、身體健康、精力旺盛、經驗豐碩、技能精湛。這是國家幾十年付出沉重代價積累起來的,是社會的財富,應予高度的重視和珍惜。國家的發展戰略、政策的立意製訂都要充分考慮這塊巨大的社會資源,通過政策措施的引導,打造適應的環境,使這一代人的潛能最大限度的發揮出來,用餘熱繼續造福於社會。這也是對這一代人最大的關愛。

真情地關照。 知青一代畢竟經曆了幾十年的磨難,許多人身負殘疾,家境拮據,生活艱難,是社會底層的弱勢群體。國家、社會有責任、有義務對這個群體給與更多的政策傾斜和人道主義關照。對知青子女的返城、就業、住房等實際問題給予更多的幫助。最大限度地減小知青問題所帶來的負麵影響。這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需要。

2 、自身的反思

國際歌唱得好:“從來就沒有什麽救世主, …… 全靠我們自己! ”

我們這一代人,要贏得曆史的認可、社會的公正、時代的接納,最終還要靠我們自己的奮鬥不息、自強自立。

要自強。 首先要正確認識自己。不要自暴自棄,不要妄自菲薄、不要放棄信仰、不要失去鬥誌。雖然我們年齡大了,學曆不高,競爭意識差。在社會上我們處於弱勢。難以與七零、八零、九零後的新生代們正麵抗衡。但是我們有自己的優勢:我們成熟,我們穩健,我們能吃苦,我們契而不舍,我們有自己的專長,我們踏實務實、不貪大求快。我們能在適合自己的社會空間發揮自身的優勢。隻要不服輸,努力去做,任何一個小小的成功都是我們人生價值的體現;

要學習。 知識結構的欠缺是我們當前人生的“瓶頸”。雖然我們年齡大了,但永遠不要放棄學習的欲望。要想不被飛速發展的現代社會所拋棄,就必須不斷地學新的知識、新的理念、新的風尚。

要學習國學。要領悟“儒釋道”中的精華。將中華民族數千文化的精粹與我們自身的人生經曆相聯係在一起,把鮮活的人生經曆升華為人生的哲理。使自己今後的人生更成熟、更自覺、更有意義;

要學習現代社會的先進知識。信息經濟、互聯網、電子商務,我們可以不懂它的技術和原理,但我們必須了解他的用處、功能、對人類社會的影響和未來的發展趨勢;我們可以不去詳細了解國際間錯綜複雜的紛爭和變化,但我們必須知道,世界正在開放,人類正在走向融合,我們應該逐漸學會從全球角度去看問題。如果有條件,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學會一些現代技能:電腦的一般操作,上網,發電子郵件,最好能寫自己的博客;

要向年輕人學習。七零、八零、九零後的新生代,生活在與我們截然不同的環境,形成了一種現代的人生理念、價值觀、文化追求和生活方式。我們要學會與他們溝通。你可以不喜歡蹦迪、超女、網遊,但你必須了解這些是什麽,了解年輕人為什麽喜歡,為什麽陶醉於此,從中得到了什麽快樂。這樣你才會擁有與他們交流、溝通的資本,從他們那裏汲取年輕、時尚、鮮活的時代元素,充實自己逐漸衰老的人生。同時將自己的人生感悟、經驗和智慧滲透給他們。因為未來是屬於他們的。

要自助。 我們這一代人還有一個現代人難以具備的優勢——四十年艱苦曆程結下的戰友情誼。這是人生最寶貴的財富。要珍惜這份財富並充分地發揮它的作用。對於我們這一代人中的更弱勢者,戰友之間的幫襯、攙扶是最實際、有效的。定期聚會、老年公寓、知青基金等這些我們自己發起、倡導的知青互助形式將會逐漸發揮其作用,使我們充分感受到知青歲月帶給我們的不僅有人生磨難,更有生活的溫暖、友誼和親情。

要樂觀。 我們都已過了“知天命”的年齡,應該保持一個平常、淡泊、豁達的心態。五、六十年年的人生曆程,什麽苦沒嚐過、什麽曲折沒經過,眼前的困難能更可怕嗎?麵包總會有的,工作總會有的,房子總會有的。小康足矣;要放開手,不要把本該孩子們自己完成的事全攬過來。要更多地讓他們自己去掙、去搏、去嚐試。以樂觀的心情更多地關注自己往年的生活,去做自己願意做可一直沒能做的事。讓未來的每一天都是快快樂樂的。

我們這一代人已開始年入花甲。已為人父、為人母,甚至以為人祖。它意味著人生一個階段的結束,也標誌著一個新的人生曆程的開始。我們都過了“知天命”的年齡。站在這樣一個人生製高點上,俯瞰所走過的道路、體味人生的真諦我們感到自豪。作為共和國的一個普通公民,我們盡到了責任,我們履行了義務。我們付出了,我們也得到了,盡管有時不盡人意。

我們還有二、三十年甚至更長的人生曆程。不論健康或病痛、發達或失意、富有或貧困我們都同樣對未來充滿樂觀。我們把前生獻給了社會,將後世留給自己。

未來的人生不是日落的夕陽,她就象二龍山頭噴薄的朝霞。照遍黑土地,比四十年前更加的燦爛和精彩!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0)
評論
張益言 回複 悄悄話 你們要關心國家大事,要把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進行到底!
胡同 回複 悄悄話 回複我是毛澤東的評論:哈哈哈當然啦您是偉人啊誰敢和您老人家比啊
白雲芻狗 回複 悄悄話 回複塵民的評論:

不患寡,患不均
我是毛澤東 回複 悄悄話 遠方的山林: 沒有人說知青的“製度”好啊?照您的邏輯,那麽二萬五千裏長征的“製度”不好,吃那麽多苦頭,為何人民都對這些革命先驅者致以敬意,歌之頌之呢?

沒有說好,隻是在那種艱苦環境中,折射出人們對命運不屈的精神.....這點來說,小同誌啊,你是不能理解的啦
遠方的山林 回複 悄悄話 既然知青製度好,為什麽現在不再行?若說不好,為什麽不清算?偉人其所成為偉人,是呆人太多.
我是毛澤東 回複 悄悄話 記得,那時要表態是否“紮根農村一輩子”,在會上,本人第一個發言,表示要一輩子紮下去,現在想來,說話沒有credit, 沒有認真想過那意味著什麽。事實上,因為身體不好,故特殊照顧,常可回家休息,那時不用病假單,不用醫生證明。3年的知青生活,有1/4是在家裏度過的。

但不管怎樣,知青生活難忘懷,現在最鐵的朋友,就是知青時代的朋友,感情很深,風吹不倒,雨打不散。

want_try 回複 悄悄話 知青, I was one, used to be social junk; Some are still social junk, unfortunately. I never feel as 共和國的承重牆. (Sorry, I just readed the article title)
陝北老農 回複 悄悄話 16歲插隊到陝北,我們並沒有如常人所說的被毀掉,感謝毛主席,給了我這樣一個現代人不可能體驗的機會。造就了我們超出常人的堅強和忍耐。當我光著膀子在工廠的車間裏連續十一個小時改造設備的時候,公司裏的大學生都驚呆了。比日本人更能幹,更能吃苦,才能戰勝日本的同行的道理,不用解釋他們就明白了。我對身邊的六個年輕人說,我一定要把你們培養成六條漢子,真正的男子漢。
ASUN 回複 悄悄話 16歲下鄉,上水利工地,要強,掄起8P榔頭砸石頭,抬2塊“拱波”(水泥預製板),返程讀書,考上大學,把腦子讀壞了,不會思考了,革命工作就是請客吃飯,把腸胃吃壞了,經商,找80後做愛,把腎搞壞了,移民,受歧視,把小D搞得抬不起頭了,,,,
va_landlord 回複 悄悄話 回複塵民的評論:

Cannot Agree More!

知青們是讓偉大領袖給徹底地毀掉的一代, for some of them, including of their spirits.
鍾鼓樓豁口 回複 悄悄話 非常理解知青這一代人,有的人為能夠走到今天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真有意思 回複 悄悄話 即使是對文革時期年輕的一代,知青也隻能占10%到20%左右(按當時的城鄉比例)。
盡管知青中也有出類拔萃的,也是極少數。我不知道筆者何以把知青叫做共和國的承重牆?你們作為知青給國家做了什麽樣的特別貢獻?
說道受苦,比知青更前的一代可能受得更多。比起勞改戴帽子的右派,知青的苦又算啥。



wenjuyuan 回複 悄悄話
"愚昧,可悲!" "悲也?奇也!"
"nothing special, just a life!"

兩重天啊。
likewater11 回複 悄悄話 Thanks for the memory, but nothing special, just a life!

:)
sohu3811 回複 悄悄話 愚昧,可悲!
楊子 回複 悄悄話 1).當年,偉大領袖一聲號令下,千百萬知青奔赴廣闊天地,給當時依然封閉、落後的中國農村,帶去了時代的清風——開放、民主、文明、知識,加快了中國農村現代化的步伐。在苦難和折磨中,知青鍛煉了自己。同時,知青的獻身行為也為結束文革動亂的無政府狀態、緩解了城鎮就業的壓力做出了貢獻;

2).返城後,知青為了生存,四處找門路,進了國營企業或大集體企業,沒路子的自謀生路,成了個體戶。正值改革開放初期,處於各行和業的知青又一次挑起大梁,成為改革開放初期各行各業的主力軍。有的則通過自己的努力成為科技教育領域的接力者、文化體育節的領軍人物、各級政府部門的骨幹。從八十年代初到九十年代末,這一代人成為中國改革開放大業的“鋪路石”;

3). 進入 21 世紀,麵對整個社會的大轉型,大量國營、集體企業破產、並購、轉型。由於年齡、知識結構、競爭能力等原因,知青一代中的大多數,又成為下崗、分流、待業、低保的主要對象。注定要為中國改革開放的大業而再次犧牲。

“知青這一代人是共和國的承重牆”! 為共和國的進程流下多少淚水。
老竹林 回複 悄悄話 數據可能有誤。可以肯定1960-1961年出生中也有不少上山下鄉的(76年初中畢業的有不少去了農村,因為那時已有“早去早回”的說法),而最後上山下鄉的年份應該在1977年-當年已決定恢複高考(77級在78年入學,但考試在77年底, 之後再上山下鄉的可能性很小)。
LINGYUAN 回複 悄悄話 有時我想,苦難對一個民族也好,對一個個人也好,是一種曆煉,同時也是一筆財富.因此,帶有苦難的人生,其經曆就顯得更加豐富與厚重.

在某種程度上來說,中國改革開放的成功也是中華民族在近代經曆了種種苦難之後的一種結果.這些苦難使這個民族更有自強不息的精神.這從知青在上大學之後那種勤奮刻苦的學習精神就可以體會出來.現在年青學生很難能達到那種刻苦的程度.
塵民 回複 悄悄話 知青們是讓偉大領袖給徹底地毀掉的一代,僅有極少數在後來的老鄧的改革開放的年代獲得成功,在這批最失敗者中,居然還有替老毛這個害得他們最慘的大唱頌歌之徒。悲也?奇也!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