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卷首語:橋的聯想---王 毅

(2008-07-18 13:41:13) 下一個

橋的聯想
王毅

荒友們聚在一起,免不了回憶起當年戰天鬥地的豪情,回憶起那一幕幕難忘的往事、一張張鮮活的麵容。而我在想,再過幾十年,再進入新的世紀,這些或將淡去,或將僅存於文學戲劇,與我們的後代漸行漸遠。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這一代人留在曆史進程中的印跡反而會愈
鮮明,我們在生生不息的民族演進中的方位反而會更加清晰。

我忽然想起了“橋”。橋,可以呈現種種樣態,但橋的作用卻是一定的。它把不同的兩端聯係起來,把各種負重承載起來。

有這樣一座橋能把不同的曆史、不同的社會、不同的人連接在一起嗎?

有這樣一座橋能夠承載起國家之重、民族之危、人民所盼嗎?

知識青年,當年的百萬知青,包括你和我,也許做一座橋梁正是我們的曆史角色。

我們把貧窮與富足連接了起來。我們這一代人,既體驗了當年饑餓的感覺、困頓的無奈,又親身參與了國家發展和社會變革的壯麗實踐,用自己的汗水換來了今天的小康。貧窮與富足,如此強烈的對比,竟然集中在一代人的經曆中,濃縮在一個人的生命裏。

我們把封閉與開放連接了起來。封閉意味著什麽?沒有書看,沒有報讀,思想僵化了,進步也停滯了。開放則把我們帶進了日新月異的信息化時代,一切都被激活了,曆經封閉的我們,更懂得開放的價值。

我們把傳統與現代連接了起來。社會終要進步,人類終要發展。社會主義因賦予中國特色而日益煥發出生機,馬克思主義因實現中國化而日益迸發出活力。30年改革開放,中華民族找到了複興之路,中國共產黨則當之無愧地成為複興進程中的領導核心。而我們,既是親曆者,更是見證人。

這些滄海桑田、星移鬥轉的巨變都是我們偉大的黨帶領全國人民共同奮鬥而爭取來的,當年的知青們,作為人民的一部分,當然也為這一進程投射了自己的一份光,燃燒了自己的一份熱。

但我還想說,或許用橋梁來形容我們知青的作用可能更為貼切。

橋梁,並非迷途中閃爍的指路明燈,但對於跋山涉水者仍然不可或缺。

橋梁,不像拔地而起的大廈那樣風光無限,但為承載重壓,經曆風雨,把基礎埋得很深,很深。

橋梁,默默無語,但它始終就在那裏。在人們需要時的視野裏,在人們歡樂時的背景中。

我們所能做的,更多的是把老一輩交給我們的接力棒,及時、準確地傳給躊躇滿誌的新一代。

我們所能做的,更多的是為青年人開路架橋,讓他們從我們身上邁過去,把我們可愛的祖國帶向更美好的明天。

我們不應為僅僅充當橋梁而感到消沉。是的,輝煌的也許處於橋的兩端,是為人民打下江山的前輩和完成現代化的後代。但我們能把國家與民族如此不同的命運連接在一起,當我們回首往事的時候,就可以向祖國母親說,我們盡力了。

知青這一代當中也有千差萬別。就如同橋,既有橋麵,也有橋樁,還有橋基。能夠承當橋麵的知青並不多,這些人是幸運的,抓住了恢複高考、接受教育的最後機遇,在國家的各行各業擔當起重要的職責。但還有更多、更多的知青,他們始終生活、工作在社會的基層,用辛勤的汗水和誠實的勞動來履行作為公民的義務,如同支撐橋麵的一根根橋樁,是真正負重前行的一代。還有一些當年的知青,其中不乏英年才俊,但由於種種原因,過早離開了我們,就如同埋在河床的橋基,用他們的血肉之軀鋪就了大橋的根底。

支撐中華騰飛的橋梁有許多,知青隻是其中的一座。我為能成為這座橋的一份子感到心安,感到滿足。

謹以這篇隨感獻給我在黑龍江兵團的戰友們。



現任國台辦主任,外交部副部長的王毅, 當年是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一師六團的兵團戰士,北京知青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dreams 回複 悄悄話 寫的好!!是啊,我們是“橋”!曆史從我們肩上走過!我們承載著成長的痛苦,也傳遞著奮鬥的歡樂!

作者從兵團戰士到外交部長的成長過程本身就應該是一個動人的故事。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