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人講話,在家不行善,出門大風灌。大概是在文學城裏幹了什麽不善的舉動,到北京的第二天,就刮起了四五級的風。可這風卻給北京吹出了一片藍天。我回國多次,還很少看到北京有這麽藍的天呢。真是秋高氣爽,天高雲淡,真想張開雙臂,擁抱這北京的藍天。如果北京總能有這樣的藍天,我倒寧願出門大風灌了。
又能看見北京的藍天了,藍天對於我們來說是多麽難能可貴。我希望這不光是秋天的緣故,而和治理環境汙染也有關聯。
站在行人過街天橋上,可以看到遠處的西山,已經多年沒有這種情形了,看來北京迎奧運,治理空氣汙染多少是取得了一些效果了。但願總能保持這樣。
把鏡頭拉近,可以看到香山的鬼見愁,隻是香山的紅葉還要再等兩個星期,到霜降時才能霜葉紅於二月花。
和這二位在矽穀天天見麵,到了這裏還能碰見他們。這可真是低頭不見抬頭見啊。
什麽時候,咱們老中的公司也開到矽穀來。
看看路旁的大樓的招牌,國航與(全聚德)烤鴨齊飛,德(意誌銀)行與(華爾街)英語一色。 英語也不斷的改著名字。想想文革時常說,讓美帝和平演變的美夢破產吧,讓華爾街的老板們哭泣吧,這都哪汗哪啊,人家哭什麽呀。如今,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連英語都要華爾街的了。
當年這裏可都是五道口東升人民公社的農田,
當年我娘騎過的自行車還在樓道裏,隻是常年沒人騎,車帶都沒了。趁著天早,我騎上另一輛自行車去中關村憑吊了一下我在以前的文章裏寫過的故居。順便說一句,北京很多地方有自行車出租,5毛錢一小時,100塊押金,太方便了。你要是去個近的地方,比如說從清華北大中關村到中關村圖書城,到頤和園,圓明園,遠比打的來的方便。,
我就在這座樓裏住了將近二十年,從這裏去的黑龍江兵團,回來後從這裏考上的大學,
現在都破成這樣了,也沒人給修理一下,不知裏麵住的是什麽人?大概是在等著拆遷,中關村現在可是寸土是金啊。
我們家後麵這座樓是70年代蓋的,司令,紅豆豆,巴仁他們當年大學的校長管維炎老師就曾經住在這裏,他當校長以前是科學院物理所的所長。
斜對麵就是14號樓裏,這樓今天看來是那樣不起眼,當年這裏住過中國頂尖級的科學家,他們當中有,戴芳瀾(14樓101):中國真菌學創始人。 鄧叔群(14樓102):弟弟鄧拓的知名度顯然更高些,同為學部委員,分屬中科院和社科院。 黃秉維(14樓103):與竺可楨共同主編了我國有史以來最全的自然地圖集,地理學界的一代宗師。 趙忠堯(14樓104):李政道曾說:趙先生七十年前就應該獲得諾貝爾獎。 錢學森(14樓201):年僅36歲就成為終身教授,被美國人稱為“抵得上五個師”的學者。 陳世驤(14樓202):生物學家 。貝時璋(14樓204):中國科學院碩果僅存的百歲院士。周總理親點的學部委員。 錢三強(14樓203):中國的原子彈之父 。何澤慧(14樓203,錢先生的夫人,現在還住在這裏)。 秉誌(14樓302): 第一個取得國外博士學位的中國人。中國生物學的奠基人。 童弟周(14樓304):中學課本裏的人物,中國孩子最早知道的幾位科學家之一。 怎麽樣?科學院老一輩的人都夠廉潔的吧?值得我們崇拜吧?
我剛上小時候,還沒有中關村二小,現在,三小都已經有好多年了。看著他們,好像看見了當年的我。
福利樓的中關村茶點部還在,隻是門臉小多了。
裏麵的師傅還在認認真真的為人們做著糕點,
俗話說,腳底下沒鞋窮半截,想到過兩天要去成都和九寨溝,覺得缺一雙合適的鞋。於是,就乘上地鐵去秀水街逛逛。 地鐵雖然擠,卻比地麵上打的要快得多,它不會堵車。
看看我們北京人現在的素質。我特意等人都走光以後,留下來看看車站的地麵,沒有一張小紙片,沒有一個痰跡。誰說習慣是不可以改變的?如果人們連隨地吐痰這樣幾千年下來的惡習都能改掉,那還有什麽不能改呢?後來我發現,北京確實是比以前幹淨多了。三環以內的街道路麵上都很幹淨。在地鐵裏也可以看到人們若是吃東西,都能把皮放進隨身帶的塑料袋裏。
從五道口乘城鐵輕軌換地鐵2號線再換1號線,到永安裏下車,才兩塊錢RMB的票價,連地麵都不用出,地鐵站直接連著秀水街的商場。北京再怎麽變,對於我這個北京人講,還不至於找不到北。
這塊牌子翻譯的也很有味道,有音,有意。
因為還有很多事,所以沒有久留,價錢嘛,漫天要價260,就地還錢60,砍整。別當我是老外,我知道有人比我還能砍。躉了一雙鞋就走人,天色已近黃昏了。
這是北京僅存的幾個城樓之一,德勝門。北京的交通還是那樣擁擠,等地鐵全修通了就好了。估計還要再等幾年,據說是2012年,有希望有盼頭就好。據說明年機場就能通地鐵。頤和園通地鐵也指日可待了。
待續。下集,今日大學掠影
我愛祖國的藍天
票價是很便宜,可別忘了這是中央財證,也就是全國人民補貼的.上海的地鐵最低是3塊錢,杭州的公共汽車是兩塊錢,天子腳下的人還是有不少特權的.統一的高考,分數低得多的北京人能進北大清華,生不逢地,也是中國的悲哀之一.
是很熟。我也是在中關村長大的。對你在‘我那記憶裏的中關村’係列文章中描寫的環境都熟悉。你的記憶力和文筆都很好,60-70年代中關村科學院地區的景物描寫的很精確和生動。引起我對童年和少年生活的回憶。謝謝你的文章。
聽說這幾年一直在策劃把北區的宿舍樓平了,蓋辦公商業樓。看來用不了幾年了。我們增經熟悉的中關村就徹底變了。 估計這也是你去拍照你住過的樓的原因之一吧。
是的,您眼力不錯,一定對那一帶很熟。
侯哥說的沒錯,這裏中關村的還真是多,你們可以成立一個村民聚樂部了~~~~
不過說實話,就那時的中國條件,科學院中關園那片的居住條件在全國算是相當好的。盡管和今天的比看著太寒酸。
http://groups.wenxuecity.com/groupview.php?gid=121
每天都看著火車進出。終於有一天踏上了16次列車,離開了北京。20年再也沒回去過。東便門還在?
特意去燈市口乘了5號線,棒極了,後麵會有照片。在北京就沒看到在大街上吵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