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的武侯祠裏,有一副著名的對聯,深得遊人喜愛,名揚遐邇。
能攻心則反側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
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後來治蜀要深思。
這幅對聯懸掛在武侯祠諸葛亮祀殿楹柱兩邊,人們俗稱“攻心”聯。上款為“光緒二十八年冬十一月上旬之吉”,算來應該是1902年底,距今已有一百多年了。對聯下款為“四川鹽茶使者劍川趙藩敬撰”。
趙藩,字樾村,清末雲南劍川人,白族,在代理四川鹽茶使時,遊曆武侯祠,瞻仰諸葛亮遺像,緬懷曆史,撰寫了這幅對聯。趙藩為人耿介,為官清廉,有文才,善書法。當時的四川總督岑春煊擅用武力,大肆殘殺起義百姓,趙藩對此不滿,於是,撰書此聯,借諸葛亮治蜀的曆史經驗教訓,對岑春煊進行勸諫。
人們或許不知岑春煊為何人。但你若是看過電視劇《走向共和》,或許會記得,八國聯軍打進北京城時,慈禧太後逃跑到西安,半路上有個清兵將領帶著兩營清兵去救駕,把慈禧一行安全護送到西安。這人便是岑春煊,時任甘肅布政使。此後,他便受到慈禧太後的重用。
光緒二十八年,四川大旱,人民紛紛起義,慈禧聞訊,任岑春煊為四川總督,前往鎮壓起義。岑春煊尚未入川,便急調趙藩到成都相輔。趙藩曾當過岑春煊父親岑毓英的幕僚,還當過岑春煊的私塾先生。
岑春煊入川後,對起義人民大開殺戒,血腥鎮壓,並罷免了一大批官吏,弄得人人自危。趙藩來到後,認為岑對起義軍及省內各級官吏過於嚴厲,便利用各種機會勸岑春煊。他得知岑春煊要陪人遊覽武侯祠,便讓人把這幅對聯精工刻好,送到武侯祠懸掛。春節時,他特意請岑春煊到武侯祠賞聯遊春,針對性是非常明顯的。
岑春煊是舉人出身,並非一介武夫,他一眼就看出了趙藩的用意。不過礙於師生情份,麵對對聯,他並沒有當場發火,而是不置一詞,十分淡漠。趙藩知道岑對自己心懷不滿,不久就辭去了茶鹽道這在當時是個肥差的官職。
關於這幅對聯,廣義而言,是告誡人們,自古以來,高明的軍事家,政治家,應采取攻心策略,去製服對手,而不一定非得通過戰爭達到目的。後人治蜀,要吸取前人的經驗教訓,審時度勢,否則,無論怎樣寬嚴相濟,仍然免不了失誤。
具體解讀起來,人們見仁見智,還有著不同的看法。
對於上聯,人們的觀點基本上一致,沒有什麽異議。能攻心,則反側自消,是指在諸葛亮出兵平定南方時,馬謖向諸葛亮提出的 “心戰為上,兵戰為下;攻心為上,攻城為下” 的策略,這與諸葛亮的思想不謀而合。諸葛亮在後來的南方征戰中,七擒七縱孟獲,收服人心,終於平定了南方,使人心臣服,不再叛亂。這受到後人的高度評價。趙藩在他的對聯中給與推崇肯定,指出善用兵者,並不一定要訴諸武力,訴諸戰爭,而若能夠通過心戰,攻心去降服對手,才是真正懂得用兵之道。
與上聯肯定的語氣相對,下聯則是否定的語氣。而對於下聯,也較有爭議。“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寬,一般認為是指劉璋,人們認為劉璋治蜀期間,對蜀中士族采取寬的政策是不對的,放縱了士族集團。還有人認為是法正,在劉備剛入川時,法正勸諸葛亮對劉璋舊部采取寬的政策,認為秦朝有那麽多嚴厲的法規,卻還是很快就滅亡了,而劉邦僅靠約法三章,就安定了天下,所以剛剛取代劉璋的劉備應采取“寬”的政策。諸葛亮則不同意,認為劉璋過於軟弱寬大,導致其統治結束。因此應反其道而行之,“威之以法”,所以一直從嚴治蜀,這點人們基本上也是一致的。
至於“嚴”指誰,不審勢是指誰?有人認為是指劉璋的父親劉焉,劉焉在劉璋之前漢靈帝時入蜀任職,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建立自己的權威,不惜以對當地士族大開殺戒,嚴厲打壓。結果,隻能是暫時的占上風,最終仍然不能緩解矛盾。所以,劉焉劉璋父子“寬嚴皆誤”。
另一種意見則認為“嚴”是指諸葛亮。諸葛亮的“嚴”也是個“誤”。當時的曹操和孫權都認識到,“漢祚終矣”,“漢室不可複興”,而諸葛亮卻一心要恢複漢室,不考慮國情,六出祁山,勞民傷財,刑法嚴峻,耗盡國力,其實是不審視。所以導致他的"寬嚴皆誤“。趙藩在此也是勸告岑春煊,清朝不可複興,要他注意”攻心“和”審勢“。
古人雲,“天下未亂蜀先亂, 天下已治蜀後治”。如何治蜀,在中國曆代統治集團中都是一件大事。其實,這幅對聯的含義又何止治蜀呢?上至治國,治省,下至治公司,治家,不都要寬嚴有度,審時度勢嗎?
趙藩崇拜諸葛亮,因文才過人,曾有過“小諸葛”的綽號。其為官,“察吏以嚴,愛民以寬”,寬嚴 得當,清正廉潔,以此政聲卓著。但隨著晚清時期反清愛國鬥爭的日益高漲,他在“審勢”之後,政治立場開始有了轉變。這也就是他同岑春煊發生分歧的原因。辛亥革命爆發後,趙藩接受蔡鍔為首的 雲南都督府的任命,主持滇西政務。1913年春趙藩曾赴北京任國會議員,然因反對袁世凱,又被袁所通緝,隻得逃回雲南。護國戰爭開始,趙藩擔任雲南省團保 局總辦。袁世凱死後,孫中山領導護法運動,在廣州組織軍政府1918年至1920,年間,趙藩又代表雲南軍閥唐繼堯到廣州軍政府參與執政,並任交通部長。 1920年回到昆明,全心致力於地方文化事業,曾主持編輯《雲南叢書》等。趙藩本人也能詩善文,有《向湖村舍詩》、《向湖村舍文鈔》等詩文集數種傳世。1927年,趙藩病逝於昆明,享年77歲,死後歸葬故裏。1988年,趙藩墓被雲南大理白族自治州 列為該州的文物保護單位。這位終生崇拜諸葛亮並撰聯讚頌諸葛亮千秋功業的少數民族文人,最終也受到了後人的崇敬。
趙藩不僅能詩,書法也自成一體,既師法嚴,柳,又兼收曆代書法之長,莊嚴秀美,豐腴有骨,筆勢雄渾,力透紙背,是一份很珍貴的遺產。順帶說一句,著名的昆明大觀樓孫髯翁長聯,是光緒年間雲貴總督岑毓英命趙藩書寫的。名長聯配好書法,這大概也是大觀樓名鎮四方的原因吧。
這幅“攻心“聯被列為全國十大名聯之首,據說毛主席主席58年成都政治局會議後蒞臨武侯祠時,曾在"攻心聯"前注視良久,文革期間,他還曾叮囑當時的四川省領導人劉興元要仔細讀這幅對聯。劉興元領命,即派人來祠內尋找此聯。
我和這幅對聯也有一段不解之緣。1976年元旦前夕,我隻身一人,從遠在東北的黑龍江,乘車三天三夜,探望當時隨工作單位搬遷到四川省合川縣華鎣山地區的母親。臨行前,母親特意寫信讓我在去重慶的路上,在成都下火車,去遊覽武侯祠,杜甫草堂和望江公園。在每一個公園後麵,她都附了一首杜甫的詩,讓我遊覽時去體會詩中的意境。這些詩我至今銘記在心。
在望江公園後麵附的杜詩是,
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
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雲變古今.
北極朝廷終不悔,西山寇盜莫相侵.
可憐後主還祠廟,日暮聊為《梁甫吟》。
她還囑咐我到望江公園,要去看薛濤井,竹子和繞公園而過的錦江。我當時卻更羨慕公園對麵(四)川大(學)校門裏進進出出的工農兵學員。
在武侯祠後麵附的杜詩是,
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遺像肅清高。
三分割據紆籌策,萬古雲霄一羽毛。
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
福移漢祚難恢複,誌決身殲軍務勞。
母親並特意叮囑我一定要看趙藩的這幅“攻心”聯,並把它抄錄在信上。毛主席讓劉興元看此聯的故事,就是母親在信裏對我講的。我還特意在武侯祠裏照了兩張相留念。母親在76年元旦清早在重慶火車站接我,問過一路上的情景後,還問我是否看了這幅對聯,生怕我錯過。
記憶猶新的是,遊完這三個地方,我在12月31號晚上乘火車從成都去重慶,在火車站上正好聽到電台裏廣播76年元旦社論,發表毛主席詩詞《重上井岡山》。現在想來,那時的國家分明是江河日下,百病叢生,卻還說什麽“到處鶯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雲端“。分明是人人自危,寬嚴有誤,卻還在喊 “世上無難事,隻要肯登攀“。高層領導錯判勢態,無論怎樣寬嚴相濟,也是南轅北轍,回天無力。悲夫,哀哉!
看來,不論是什麽人,要想做到能審時度勢,寬嚴不誤,是多麽不容易啊。偉人如領袖毛主席,亦難以做到,更何況我等常人乎。亂世才子趙藩的這幅對聯,追朔先賢,警醒後人,確實不愧為曠世名聯。
無獨有偶,時隔三十二年後,2007年10月,我到成都舊地重遊,再次遊覽了武侯祠和杜甫草堂。當年“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憶昨路繞錦亭東,先主武侯同閟宮”的武侯祠,如今已如同位於市中心的鬧市一般。武侯祠內,遊人如織,站在這幅令我念念不忘的名聯之前,想到世事滄桑,不禁感慨萬千。(仔細觀看照片,還可以看到,當年武侯祠三字是從左向右書寫,如今改為從右向左書寫)。撫今追昔,三十二年前的事情,仍然曆曆在目。那大概也是我平生的第一次旅遊吧。伏念母親當年身處文革逆境,遠在窮鄉僻壤的山溝裏,仍不忘記利用一切機會影響我,教育我,想到母親去世後,世上再無第二人與我談論這幅對聯,不禁仰天長嘯,眾目睽睽之下,竟然淚如泉湧,以致雙手掩麵,向隅而泣,難於自己,幾近失態。故不及工拙,一寫此文,以書心中之抑鬱爾。
今日武侯祠
1976年元旦前夕於武侯祠名垂宇宙匾額前
1976年元旦前夕於武侯祠
注:本文部分資料參考網上及《“攻心”聯與趙藩》一書。
我一直想寫一篇文章,記下我三十多年前的那次四川之旅。那次旅行,經成都,至重慶,遊北碚,上華鎣山,然後乘東方紅33號客輪順三峽而下至武漢。苦於沒有時間動筆。日前見二野和Dancingqueen 網友撰文論及此聯,故草成一文以記之。
15歲在當時的環境下的理解也隻能如此。現在還能熟背這首詩並深領其義的我已經快知天命了。。。。。。。。。
謝謝你讓回憶起了那次美好的旅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