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將我的博客複製一份至《海外博客》
          由於數據量較大,請您耐心等待複製完成
          複製
        
          
    
    
    
    
      
      
        
   
  
 
  
    正文
      
  
    
      
                  
        
          閑談北京人藝和話劇茶館 (3)
          (2006-07-19 21:26:46)
          下一個 
      
      
      
                  
人藝演員演技的高超,靠的是對藝術的執著,生活的積累,不是一朝一夕練就的。
當年排練<茶館>時,老舍先生就要求演員們到胡同裏去跟著那些小販們。看他們是怎麽說話,走路,吆喝的。以至在<茶館>裏經常配合劇情,出現小販的叫賣聲。康六賣康順子的時候,就伴隨著“高樁的柿子哎,澀了換咧”。“鮮菱角﹐哎嗨喲﹐老菱角” ﹐再加上剃頭的音叉聲﹐這些淒涼的聲音,更襯托了當時的情景。
七十年代末的一個春節晚會上,人藝的演員就表演了一個“叫賣組曲”,把北京大街小巷,從早上賣麻花燒餅,賣報,一直到白天蘑剪子鏘菜刀﹐賣驢肉,收破爛,修理皮鞋,一直到晚上餛飩開鍋,半空多給,硬麵餑餑,盡數囊括其中。它其實不過是<茶館>的一個副產品吧。 
人藝所在的東城區﹐是有很多歷史遺跡的。遠的不說﹐從人藝劇場往南一站路的金魚胡同裡﹐就有那家(那拉氏)花園﹐是慈僖太後娘家的住所﹐後來為東城區人民武裝部所佔。往南半站路的乃茲府﹐是清朝皇宮奶媽﹐傭人的住所。往北半站路﹐中科院考古所旁邊的東昌胡同﹐是明朝錦衣衛的所在地﹐東廠。茶館裡穿灰大褂的宋恩子﹐吳祥子﹐大概就出沒於此。50年代﹐北京還可以看到清朝遺老﹐民國遺少﹐人藝的演員們就在這裡觀察﹐揣摩著<茶館>裡他們要演的三教九流﹐各色人等。
如果僅有<茶館>精彩的劇本﹐沒有人藝演員精湛的演出﹐我們今天還是看不到舞台上的<茶館>。
<茶館>首演於1958年﹐一出爐﹐便受到人們的好評。“一個茶館就是一個小社會”就是出自周總理之口。但是由於當時的政治形勢﹐人們沒能領會他的藝術價值。人們隻能欣賞<龍須溝>這種直接歌頌“好”的作品。幾經週折﹐金子被沙子埋住了。期間還出現過改編加”紅線“的事。什麼說書人是革命者﹐王掌管掩護他。常四爺去貼革命標語。幸虧沒演。
一直到1979年﹐二十多年過去了﹐<茶館>才又回到了人藝的舞台上。人們也才重新認識了它的藝術價值。可這時多少已經為時已晚。老舍先生已經離我們而去。人藝的演員們也浪費了許多大好時光。但他們還是竭盡全力﹐再一次把<茶館>帶到我們麵前。
到了1999年﹐又是二十年過去了﹐這時人藝<茶館>原班人馬已經很老了﹐有的已經像鬆二爺﹐“多好的人阿﹐死啦”。有的像常四爺所說的﹐“等有了花生仁兒﹐又都沒有牙了”。這時﹐有了人藝的青年演員重排了<茶館>。梁冠華飾王掌櫃﹐,濮存昕飾常四爺,馮遠征飾鬆二爺﹐楊立新飾秦二爺﹐儘管他們的演出比起老演員們來可圈可點﹐但我們總是又看到了<茶館>。
老<茶館>實在是一座難以逾越的豐碑。如同京劇﹐一招一式﹐不像名家那麼演就不對。聽說有京劇票友問別人﹐“袁世海從臺口走到臺中央﹐一共走了幾步?七步﹐還是八步﹖” 別人告訴他﹐“您別數了﹐袁世海走幾步都對﹐您走幾步都不對” 。就是這麼當子事。
從人藝劇場往南半站路﹐馬路西邊的豐富胡同裡﹐有一個小四合院﹐就是老舍故居(旁邊就是趙紫陽家)。老舍就在這裡完成了<茶館>。他就是從這走到人藝﹐去和演員們排戲說戲。
39年前﹐1966年代8月24號﹐老舍先生在國子監遭到紅衛兵的毆打後﹐對他的孫兒說了一句和<茶館>裡王掌櫃對孫女小花說的同樣的一句話﹐“跟爺爺說﹐再見” ﹐之後﹐投身於太平胡。現在太平湖已不復存在﹐恐怕連遺址都找不到了。而話劇<茶館>卻永遠留在了我們的心裡。
謹以此拙文紀念我最崇拜的文學家﹐藝術家﹐老舍先生。
《茶館》附錄
附錄 
老舍文集(第十一卷) 
此劇幕與幕之間須留較長時間,以便人物換裝,故擬由一人也算劇中人)唱幾句快板, 
使休息時間不顯著過長,同時也可以略略介紹劇情。 
第一幕 幕前 
(我)大傻楊,打竹板兒,一來來到大茶館兒。大茶館,老裕泰,生意興隆真不賴。 
茶座多,真熱鬧,也有老來也有少;有的說,有的唱,穿章打扮一人一個樣;有提籠, 
有架鳥,蛐蛐蟈蟈也都養的好;有的吃,有的喝,沒有錢的隻好白瞧著。愛下棋,(您)來 
兩盤兒,賭一賣(碟)幹炸丸子外灑胡椒鹽兒。 
講排場,講規矩,咳嗽一聲都象唱大戲。有一樣,聽我說:莫談國事您得老記著。哼! 
國家事(可)不好了,黃龍旗子一天倒比一天威風小。 
文武官,有一寶,見著洋人趕快跑。 
外國貨,堆成山,外帶販賣鴉片煙。 
最苦是,鄉村裏,沒吃沒穿逼得賣兒女。官兒闊,百姓窮,朝中出了一個譚嗣同,講維 
新,主意高,還有那康有為和梁啟超。 
這件事,鬧得凶,氣得太後咬牙切齒直哼哼。她要殺,她要砍,講維新的都是要造反。 
這些事,別多說,說著說著就許掉腦殼。〔幕徐啟。大傻楊入茶館。 
打竹板,邁大步,走進茶館找主顧。 
哪位爺,願意聽,《轅門斬子》來了穆桂英。〔王利發來幹涉。 
王掌櫃,大發財,金銀元寶一齊來。 
您有錢,我有嘴,數來寶的是窮鬼。(下)第二幕幕前 
打竹板,我又來,數來寶的還是沒發財。現而今,到民國,剪了小辮還是沒有轍。王掌 櫃,動腦筋,事事改良講維新。 
(低聲)動腦筋,白費力,胳臂擰不過大腿去。鬧軍閥,亂打仗,白臉的進去黑臉的 
上,趙打錢,孫打李,趙錢孫李亂打一炮誰都不講理。 
為打仗,要槍炮,一堆一堆給洋人老爺送鈔票。 
為賣炮,為賣槍,幫助軍閥你占黃河他占揚子江。 
老百姓,遭了殃,大兵一到糧食牲口一掃光。王掌櫃,會改良,茶館好象大學堂,後邊 
住,大學生,說話文明真好聽。 
就怕呀,兵野蠻,進來幾個茶館就玩完。先別說,喪氣話,給他道喜是個好辦法。他開 
張,我道喜,編點新詞我也了不起。(下)(又上)老裕泰,大改良,萬事亨通一天準比一 
天強。 
〔王利發今天不打發,明天才開張哪。明天好,明天妙,金銀財寶齊來到。 
〔炮響。 
您開張,他開炮,明天準唱《蟲八蠟廟》。〔王利發去你的吧! 
〔傻楊下。 
第三幕幕前 
樹木老,葉兒稀,人老毛腰把頭低。 
甭說我,混不了,王掌櫃的也過不好。(他)錢也光,人也老,身上剩了一件破棉襖。 
自從那,日本兵,八年占據老北京。 
人人苦,沒法提,不死也掉一層皮。 
好八路,得人心,一陣一陣殺退日本軍。盼星星,盼月亮,盼到勝利大家有希望。 
(哼)國民黨,進北京,橫行霸道一點不讓日本兵。 
王掌櫃,委屈多,跟我一樣半死半活著。老茶館,破又爛,想盡法子也沒法辦。 
天可憐,地可憐,就是官老爺有洋錢。(下)〔王掌櫃死後,傻楊再上,見小丁寶正在 
落淚。小姑娘,別這樣,黑到頭兒天會亮。 
小姑娘,別發愁,西山的泉水向東流。苦水去,甜水來,誰也不再作奴才 後記:
據我所知,<茶館>裏的演員裏去世的有:
英若成 飾 劉麻子
董行佶 飾 馬五爺
任寶賢 飾 唐鐵嘴
李婉芬 飾 龐四奶奶
於是之 飾 王利發 腦溢血中風
還活躍在舞台上的有:
朱旭, 75歲;
鄭榕,飾 常四爺,84 歲;
李原,飾 二德子;
周正,飾 二德子;
以上四人現在正在演出<屠夫>, 號稱德國的<茶館>。有可能的話,去看看吧,要不然就再也見不著這些演員了。每場演出結束時,都是全場起立,長達10分鍾以上的鼓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