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小鹿

賁者,文飾也。以白為賁,也許是什麽也沒有,或者,什麽都有……
博文

文/劉庭風
日本與中國的關係始於漢代,日本古代女皇卑彌呼派遣使者於漢景初三年(公元239年)入漢稱臣,中日關係史話從此開始,這些曆史詳載於中國的史書之中。
  日本曆史分成古代、中世、近世和現代四個時代,每個時代又分成若幹朝代。園林曆史階段亦據此而分成古代園林、中世園林、近世園林和現代園林四個階段。古代園林指大和時代、飛鳥時代、奈[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8)
 三、奈良時代園林(公元711年至794年)
  奈良時代定都於奈良的平城京,該朝曆時不過84年,後十年遷都長岡京,相當於中國唐睿宗李旦景雲二年到唐德宗李適貞元十年,曆元明(女)、元正(女)、聖武、孝謙(女)、淳仁、稱德、光仁和桓武八帝。雖然貴族內部不斷發生政治鬥爭,班田收授法收效甚微,但大化改新和班田製的實行標誌著日本進入封建社會。在外交[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原文:
太行之陽有盤穀。盤穀之間,泉甘而土肥,草木藂茂,居民鮮少。或曰:“謂其環兩山之間,故曰盤。”或曰:“是穀也,宅幽而勢阻,隱者之所盤旋。”友人李願居之。
願之言曰:“人之稱大丈夫者,我知之矣。利澤施於人,名聲昭於時,坐於廟朝,進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其在外,則樹旗旄,羅弓矢,武夫前嗬,從者塞途,供給之人,各執其物,夾道而疾馳[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3)
(2007-03-04 21:07:11)
一  說起中古時期的“曲水賦詩”,很容易讓人想起另一個與特定環境相關的文化現象,即先秦的“登高賦詩”傳統。“登高賦詩”本來是指春秋時期的諸侯卿大夫在交接鄰國時,登上高高的台階、升堂入室開展外事活動的過程中,援引《詩經》詩句以應對酬酢、伸發誌意、展示才學的一種特定禮儀,《詩經》毛《傳》說,“登高能賦,可以為大夫”,可見“賦詩”——實[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3)
(2007-03-04 21:06:39)
二  從文獻的記載看,三月三的曲水春遊,是非常熱鬧的。晉成公綏《洛禊賦》載:“考吉日,簡良辰,祓除鮮禊,同會洛濱。妖童媛女,嬉遊河曲,或漁纖手,或濯素足。臨清流,坐砂場,列壘樽,飛羽觴。”梁宗懍《荊楚歲時記》也說:“三月三日,士民並出江渚池沼間,為流杯曲水之飲。”不僅民間老少鹹集於水濱,帝王貴族也都車馬輻輳絡繹不絕地趕來,以示“與[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4)
(2007-03-04 21:05:31)
三  如果說,詩人文士們在曲水集會上“酒酣耳熱,仰而賦詩”,還是一種興之所致的自然抒發的話,那麽後來流衍而成的“三月三日曲水賦詩”現象,便成了一種官方發起的、人為的創作活動,因而帶有“應製”色彩。顏延年《應詔燕曲水作詩》注引《水經注》雲:“舊樂遊苑,宋元嘉十一年,以其地為曲水,武帝引流轉酌賦詩。”裴子野《宋略》記載此事說:“文帝元[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07-03-04 21:04:26)
四  上文說過,曲水賦詩現象源於上古的巫祝習俗,與生殖崇拜乃至水崇拜有著直接關係。這是從民俗學角度對這一現象的文化追溯。現在,我們可以把話題展開:當曲水賦詩由特定禮俗演變為日常的創作場景時,其間有著怎樣的文化心理基因?對水的詠歎作為一種文學主題,它的哲學依托何在?我們先來看沈約《俗說》裏的一則記載:  郗僧遊青溪中,泛到一曲之處,[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07-03-04 21:01:56)
一.引言
  《山海經》既是一部挑戰性的古書,又是我們民族某些根深蒂固的觀念的淵藪。
  在古代,它以異端邪說之淵藪的性質對"不語怪力亂神"的正統思想方式提出挑戰,對通行的經史子集圖書分類法構成某種潛在的威脅;在現代,它又給既定的學科劃分和專業界限造成很大的麻煩。無論是中國古時候的知識分類還是現代國際通行的學科體製,都無法使它對號入[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2)
(2007-02-27 18:33:00)


《世說新語》是南北朝時期(公元420年~公元581年)有關東漢到南朝劉宋人物軼事的雜史。作者是宋的臨川王劉義慶(公元403年~公元444年),梁朝的劉峻(字孝標)作注。在漢代時,劉向曾寫《世說》,但已散失。《世說新語》原名也是《世說》,所以為和劉向的區別,又叫《世說新書》,宋代之後改為現在這個名字。
編著者劉義慶(403~444)﹐南朝宋宗室﹐襲封臨川王﹐[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聲音之道,絲不如竹,竹不若肉,因為漸近自然.而飲食之道,膾不如肉,肉又不如蔬,大概也是因為漸近自然吧.寶寶媽之作,草衣木食,蔬肉之道,如腹中之菜園,不在多寡,隻在一份慧心巧思......
1.紅白合道
有人說:"食肉者鄙",其實,鄙其食肉,不如說是鄙其不善謀也.食肉得當,紅白相間,清潔自如,芳馥自然.
2.夫妻雙燴
白的是君,綠的是妾.君藏土裏,妾立枝頭,今日一會,回味無窮.[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3)
[1]
[2]
[3]
[4]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