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壇經》參學37:
今天繼續參學《六祖壇經》第四品定慧品:
“善知識,雲何立無念為宗?隻緣口說見性,迷人於境上有念,念上便起邪見,一切塵勞妄想從此而生。自性本無一法可得;若有所得,妄說禍福,即是塵勞邪見。故此法門立無念為宗。
逍遙禪:善知識!為何立無念為宗呢?隻因為我們這個見性如果口說見性的話,那些迷人就會執著於見性[
閱讀全文]
《六祖壇經》參學36:
今天繼續參學《六祖壇經》第四品定慧品:
“善知識,我此法門,從上以來,先立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無相者,於相而離相;無念者,於念而無念;無住者,人之本性。於世間善惡好醜,乃至冤之與親,言語觸刺欺爭之時,並將為空,不思酬害。念念之中,不思前境。若前念、今念、後念,念念相續不斷,名為係縛。於諸法上[
閱讀全文]
《六祖壇經》參學35:
今天繼續參學《六祖壇經》第四品定慧品:
師示眾雲:“善知識,本來正教,無有頓漸,人性自有利鈍。迷人漸修,悟人頓契。自識本心,自見本性,即無差別,所以立頓、漸之假名。
逍遙禪:六祖大師對大眾說:“本來的佛法正教,是沒有所謂的頓教和漸教區別的,隻因為人的心性有利根和鈍根的區別,才方便說頓教和漸教。自[
閱讀全文]
《六祖壇經》參學34:
今天繼續參學《六祖壇經》第四品定慧品:
師示眾雲:“善知識,一行三昧者,於一切處行住坐臥,常行一直心是也。《淨名經》雲:‘直心是道場,直心是淨土。’莫心行諂曲,口但說直,口說一行三昧,不行直心!但行直心,於一切法勿有執著。迷人著法相,執一行三昧,直言:‘常坐不動,妄不起心,即是一行三昧。’作[
閱讀全文]
《六祖壇經》參學33:
今天參學《六祖壇經》第四品定慧品:
師示眾雲:“善知識,我此法門,以定、慧為本。大眾勿迷,言定、慧別。定、慧一體,不是二;定是慧體,慧是定用;即慧之時定在慧,即定之時慧在定。若識此義,即是定、慧等學。諸學道人,莫言先定發慧、先慧發定各別。作此見者,法有二相,口說善語,心中不善,空有定、慧,定、慧不等。[
閱讀全文]
《六祖壇經》參學32:
今天繼續參學《六祖壇經》第三品疑問品:
師言:善知識。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家能行。如東方人心善。在寺不修。如西方人心惡。但心清淨。即是自性西方。
韋公又問。在家如何修行。願為教授。師言。吾與大眾說《無相頌》。但依此修。常與吾同處無別。若不作此修。剃發出家。於道何益。
逍遙禪:
六祖[
閱讀全文]
《六祖壇經》參學31:
今天繼續參學《六祖壇經》第三品疑問品:
師言:‘大眾!世人自色身是城,眼耳鼻舌是門;外有五門,內有意門;心是地,性是王;王居心地上。性在,王在;性去,王無。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心壞。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即是眾生;自性覺,即是佛。慈悲,即是觀音;喜舍,名為勢至。能淨,即釋迦;平直,即彌[
閱讀全文]
《六祖壇經》參學30:
今天繼續參學《六祖壇經》第三品疑問品:
刺史又問曰:“弟子常見僧俗念阿彌陀佛,願生西方。請和尚說,得生彼否?願為破疑。”
逍遙禪:
韋刺史又問六祖大師:“弟子經常見那些學佛人,有的是出家的僧人,也有在家的俗人,都念阿彌陀佛願意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請問和尚他們真的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嗎?請大師[
閱讀全文]
《六祖壇經》參學29:
今天參學《六祖壇經》第三品疑問品:
一日,韋刺史為師設大會齋。齋訖,刺史請師升座,同官僚士庶肅容再拜,問曰:“弟子聞和尚說法,實不可思議。今有少疑,願大慈悲,特為解說。”
師曰:“有疑即問,吾當為說。”
韋公曰:“和尚所說,可不是達磨大師宗旨乎?”
師曰:“是。”
公曰[
閱讀全文]
《六祖壇經》參學28:今天繼續參學《六祖壇經》第三品疑問品:師言:善知識。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家能行。如東方人心善。在寺不修。如西方人心惡。但心清淨。即是自性西方。 韋公又問。在家如何修行。願為教授。師言。吾與大眾說《無相頌》。但依此修。常與吾同處無別。若不作此修。剃發出家。於道何益。逍遙:六祖大師說:“善知識!如果[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