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學欣賞

夏學,就是中華民族古老的智慧。在物質極其豐富,科技發達的今天,人最缺乏的是信仰和真正的生命智慧。而以易經為核心的華夏生命哲學,正好可以用來添補空虛的心靈,給人智慧和力量。
博文
(2021-04-05 22:15:50)

裏仁篇第十五:參乎原文: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譯文:孔子說:“曾參哪!我講的道用一字可以貫穿始終。”曾子說:”明白了“。孔子出來了,門人問道:”夫子是什麽意思?“曾子回答說;”夫子講的道,無非是忠恕二字而已[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易經智慧:王夫之解姤卦九二:包有魚的汪精衛

易經智慧:王夫之解姤卦九二:包有魚的九二汪精衛 姤卦,天風姤。天下起風了,有風就有動,有動就有變,坐在王位的九五不禁打了個寒顫。啊,該來的,還是來了!這股邪風無孔不入,防不勝防,真的要變天了,如何是好?沒關係,九五派遣最得力的大將九二用“包有魚”的方法去製服這股邪[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裏仁篇第十四:不患無位原文: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譯文:孔子說:“不要擔心沒有地位,要擔心的是靠什麽做人;不要擔心沒人了解任用你,應該多做能讓他人了解你的善事。”短評:做人的關鍵不是地位高低,而是信仰,信仰是做人的基石。崇尚名利的人,信奉鬥爭哲學,害人害己;崇尚仁義道德的人,心存慈悲,才是[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原文:子曰:“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譯文:孔子說:“能用禮讓治國嗎?那還能有什麽問題?不能用禮讓治國,那要禮有什麽用?”短評:讓是禮的實質,就是當政者禮讓百姓。當政者以修身為本,德行好而善於禮讓,治國當然易如反掌。如此國家還能出什麽問題。當政者修行差,不能用禮讓治國,與百姓斤斤計較,禮隻是虛設的[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21-04-04 15:05:21)

中字的自白 大家都知道我是誰,可是對我也確實有很多誤解,所以我還是再做一下自我介紹。 我出生於中間、中心。所以中心的城郭叫中國,文明的發源地叫中土,等等用法都是英語的middle或center的意思。 堯帝在交接帝位的時候,交給舜帝一個傳家寶,“允執厥中”,牢牢地守住中道。把國家比喻成一輛行駛在路上的車,你舜是掌舵人,要保證走在路中間[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裏仁篇第十一、十二:君子懷德原文:4.11: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4.12:子曰:“放於利而行,多怨。”譯文:孔子說:“君子心心念念的是德行的提高,小人關心的卻是家業;君子重視行為是否符合禮法,而小人看重的卻是物質利益。”孔子說:“事事以逐利為目的,一定怨恨多。”短評:君子大公無私,對家大業大沒[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裏仁篇第九、十:士誌於道原文:4.9:子曰:“士誌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4.10: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譯文:孔子說:“有誌於修道的人,而認為粗布粗飯可恥,不值得與他論道。”孔子說:“君子行道於天下,無可無不可,符合道義最重要。”短評:一個講求吃穿的人,不是真誠修道的人,所以孔子[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21-04-03 15:28:27)

狗狗的溫度
母親去世了。就在幾個小時以前,醫生說快不行了,讓我們準備後事。我把她抱在懷裏,使勁喊“娘”,喊一聲她“哎”一聲,直到她沒有力氣答應我,安詳地睡去了,再也沒有醒來。 母親陽壽八十八歲,走的時候沒有一點痛苦,親人環繞身邊,算是福氣不淺了。可是那天晚上確實很冷,北風使勁地哭號,床頭那碗熱水都結了冰碴兒了。弟[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4.7-8裏仁篇第七、八:人之過也原文:4.7:子曰:“人之過也,各於其黨。觀過,斯知仁矣。”4.8: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譯文:4.7:孔子說:“人的過錯,同各自的背景有關。通過觀察過錯,就知道他是不是仁者了。”4.8:孔子說:“早上能了解大道,晚上死而無憾。”短評:人生活的背景不一樣,道德方麵的要求也就不一樣。一個種田的老農,不[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4.6裏仁篇第六:我未見好仁者原文:子曰:“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譯文:孔子說:“我沒有見到過好仁道的人,也沒見過真正厭惡不仁道的人。好仁道的人,是道德的最高境界;厭惡不仁道的人,在行仁義的時候,不想有不[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
[106]
[107]
[108]
[109]
[110]
[>>]
[首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