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哪扯到哪

隨翻隨摘隨憶 能感受得到 , 那塊繞在南院上的雲,又來了,看著厚。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博文
(2024-05-05 18:28:11)
.陳寅恪語1、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2、隻要能學到知識,有無學位並不重要。3、書上有的不講,別人講過的不講,自己講過的也不講。4、華夏民族之文化,曆數千載之演進,而造極於趙宋之世,後漸衰微,終必複振。5、國家可亡,國史不可亡。6、士之讀書治學,蓋將以脫心誌於俗諦之桎梏,真理因得以發揚。思想而不自由,毋寧死耳。7、一曰取地下之實物與紙上之遺[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24-05-05 15:13:48)
一女兒從小到大,不離不棄一塊布,取名“抱抱”。不長的一篇,讀完,覺得,就寫了這一句。這名字取得好。其餘的諸如“她姐有個布娃娃”“人人都有很柔軟的一麵”等等,屑屑拉拉的。二張東蓀不投毛主席的唯一票,使他倒黴一生,還累及家人。1975,尼克鬆訪華。張東蓀臨死最後一句話:“還是我對。”“兩千年換了本《紅樓夢》,劃得來嗎[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沒有少兒書法家。不可能有。書法家字跡中的“稚氣”,是“返老還童”,少兒的塗鴉,就是塗鴉。畢加索所言“某名畫,幾年臨摹可得;少兒的筆融,窮其一生,未必能有”的重點在說窮其一生的追求。所以他誇齊白石的畫是最好的現代畫,其實就是以油畫的成人眼光驚歎繪畫草稿般的中國畫中審美觀就是長不大的稚氣。 撚筆,是成人的技術。“[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24-05-04 17:38:38)
說五四,聽進去的就這兩句。一句是張愛玲說的:“很吵”。另一句是香蕉人的英國導師說的:“中國總一副受欺負的樣子。”“六四”是什麽樣的?不讓說。五四是什麽樣的,聽黨說。這不是撞見大頭鬼還是什麽?看到的鴉片戰爭,庚子賠款,火燒圓明園,巴黎和會,五四,南昌起義,七七事變,打沈陽,上甘嶺戰役,打老山,李文亮之死,鐵鏈女遭遇,[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24-05-04 09:04:34)
曾,《左傳》是自己的“創世紀”魯迅是“箴言”張愛玲是“啟示錄”。當讀了《創世紀》《箴言》和《啟示錄》,有從鄉村龍王廟走進梵蒂岡大教堂的感受。 讀《聖經》,好久好久,在辨,在辯。記不得什麽時候,就變成了聽,讀,接受。會忽然覺得這就對了。我有學習有理數正負值與絕對值的經曆。一直記得弄通什麽叫絕對值的感受,不啻“豁[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24-05-03 14:36:44)
《舊約》和《新約》《新約》是聖經房子的的第一進,《舊約》是第二進。打個不太靠譜的比方:《新約》是白話,《舊約》是文言。《舊約》是原著,《新約》是學《舊約》的心得體會;《舊約》是福音,《新約》是傳福音;《舊約》是《天問》,《新約》是《十萬個為什麽》。《舊約》是分明的,不妥協的,所謂釘是釘,鉚是鉚。讀,與原有的三觀常有違和感。《新約》[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一直讀中國書,聽中國的音樂,看中國的藝術,會迷死儒道法,迷死《紅樓夢》,迷死黃賓虹,迷死二泉映月。聽到交響曲,歐美文學,看歐美影視之後,類似“再也不看中國的小說,不聽中國人唱歌….”的話,管都管不住地脫口而出。 會覺得,成人了,讀中國書有點對不住自己的智商情商。讀外國書,覺得自己在讀和自己年紀匹配的東西了。聽音樂,[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8)
(2024-05-02 08:30:26)
有感而發(五)孔子,是個老頑童,七十二弟子,是群小屁孩。《論語》,是古代《故事會》。全國人民人手一本《紅寶書》,是近代《故事會》;全黨學習《習選》,故事會繼續。諸子百家,當年是大人。但至清,仍是諸子百家,這裏就沒有大人,隻有小孩子了。商鞅變法,王安石變法,戊戌變法,改開,感覺,一個比一個年紀小。讀中國曆史,就弄明白“活回頭了”[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24-05-02 03:24:28)
學《聖經》,就是去中國化。不是聖經cover不了中國,更像是聖經想都沒想到,人的靈魂長得竟是這樣的出乎意外。讀聖經讀進去了,有身心分離的感受。不是民族,曆史虛無主義,而是那個民族那個曆史,在正常的世間,沒法理會。聖經所述,卻正是常識常情常理。從創世紀到啟示錄,是一部猶太人的曆史,其實也是正常人類社會的發展史的始末。出埃及記,民數記,…[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24-05-01 09:51:13)
七七屆七八屆大學生中的大部,都是一九六六年至一九七六年間的初高中生,許多是知青。這期間,停課鬧革命,大串聯,批讀書做官論,讀書無用論輪換上場,物理叫工基,生物叫農基,班改叫排和連,班主任叫指導員,接受再教育,偷雞摸狗,想法設法上調。 歐氏幾何原理與馬列原理,都學過。轉手變成毛澤東思想#2,到處叭叭叭叭,像當年講長征一樣地講知青故事[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1]
[2]
[3]
[4]
[5]
[>>]
[首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