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哪扯到哪

隨翻隨摘隨憶 能感受得到 , 那塊繞在南院上的雲,又來了,看著厚。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說成巨嬰,有點過了;總也長不大,確是事實

(2024-05-03 03:47:41) 下一個

 

 

一直讀中國書,聽中國的音樂,看中國的藝術,會迷死儒道法,迷死《紅樓夢》,迷死黃賓虹,迷死二泉映月。聽到交響曲,歐美文學,看歐美影視之後,類似“再也不看中國的小說,不聽中國人唱歌….”的話,管都管不住地脫口而出。

 

會覺得,成人了,讀中國書有點對不住自己的智商情商。讀外國書,覺得自己在讀和自己年紀匹配的東西了。聽音樂,看藝術上,有同樣的感受。

 

譬如讀過古埃及民歌,荷馬史詩,莎士比亞,會覺得,唐詩宋詞好是好,就是太草稿了,太隨想隨記了。

 

譬如讀了《伯羅奔尼撒戰爭史》《羅馬帝國衰亡史》後,會覺得《史記》有點小器。

 

赫本的美麗和靈動前,中國哪個女演員能比及呢?

 

中國的種種不是不好,而是不夠。“愛上層樓,愛上層樓”,還想再上一層,就沒了。歐美種種,往往是好得自己夠不上體會到它們的好。

 

讀到“ "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蠻覺得小傷自尊心,覺得被人當成小把戲耍了。

 

老中醫叮囑“吃核桃補腦,因為核桃像腦”,會覺得挺智商汙辱的;讀《本草綱目》,不覺得在讀醫典,常常像在讀《山海經》,時不時會覺得受戲弄了。

 

中國的文化中有種拿人不吃勁的味道。“書中自有顏如玉,黃金屋”,這不是哄小孩的話嗎?“而立,不惑,知天命,耳順”“勞其筋骨,傷其心誌….”這些話,哪一句拿你當成人看的?

 

孝,就是讓你永不得長大。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換句話說,都當孫子。

 

“一日為師 終身為父”是個啥?尊師愛生呢?桃李滿天下,是說你就是桃李,我種的;嶽母九十幾時,學生雲集榻前唱“校長媽媽”。

 

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讓你一生萌噠噠,永遠在聽“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教誨,永遠讓人提醒“不忘初心”,永遠聽黨的教導,祖國的呼喚,總之,你永遠是個小屁孩。

 

尤感荒唐的是“啟蒙運動”。這明明就是被被人當慣了熊孩子了,一旦成立,又把別人當熊孩子看了。其實,心存啟蒙別人的意思,正說明你自己很萌的。

 

魯迅說,從小不被當人,長大了也做不了人。中國的文化,不將人當成人,當小把戲,所以從秦至清至共和國,舉國上下見不得幾個大人,都小孩兮兮的。

 

楊蔭榆直截了當地在主席台上說,會像關心兒女一樣地關心學生。官叫父母官。毛主席是大救星,總之,你一直就是個小孩子。

 

官二代,富二代,軍二代,“我爸是李剛”“培養紅色基因”“我出身元勳家庭”,這麽小孩的“拚爹”玩藝兒,卻成了社會的首肯現實。說說看,這社會幾歲啦?

 

學寫字有時。一路過來聽到的:“冬練數九,夏練三伏”“筆杆抓得撥不動”,這是哄一類的;“能品妙品神品”,這是誆一類的;筆杆子比扁擔重,胡琴拉斷腰,這是唬人一類的。覺得,周圍都是哄和哄,要不誆和唬,聽不到正經的大人話。

 

《左傳集注》《論語集注》《讀杜心解》,密密麻麻,看似大人在考證,其實許多是成年人的小兒科。“春王正月”四個字,十幾頁的注。讀了,會置疑,“多大歲數了,幹什麽不好?”

 

所謂國學,好幾成拿成人當小孩耍。國粹,九成把人當小把戲。譬如,書法,學不大人;中醫,學不好人;畫國畫的,見過的,個個精得像猴;張藝謀的琴棋書畫奧運開幕式,是不是有點童子何知,躬逢盛筵,娃娃向大人獻寶的味道?

 

記得第一次去德國人家過了幾天。飯前禱告的儀式感前,一下了感到了自己的“童頑”未盡,根本就沒長成。去教堂參加禮拜,也被那種成人之間應有的像那麽回事兒的氛圍壓迫到了,感受到了昔日的周遭好隨便,好長幼不分。

 

曾住過的城市,市民反對申辦奧運會,理由:太費錢,不劃算。一派耿耿成年,巍巍大人。

 

歐美經曆,開車超速,警察開罰單時,看人的眼神,是大人式的講理,沒有教訓的話;沒有“教育”,到處告訴你,你是那麽一回事。總之,受到成人待遇。進中國海關,會告誡自己,中國到了,別把自己當回事。

 

能夠說,中國文化不是成人文化,僅僅接受它,很難長大。出去了,就不一樣了。譬如魯迅,海歸後,一出手就是《狂人日記》,寫得好,其實,“年紀”也比中國文學大了一輪,“救救孩子”“字縫裏看出兩個字:吃人”,都是很成人化的認識,比紅樓夢“好就是了,了就是好”,大好幾歲。張愛玲訪問台灣,對一直陪著她的一個小年輕說“你,太文藝了”。其實,就是說他太小孩了。張愛玲的文學,是大女人文學,嚴歌苓,張捷,王安憶,都沒她大。

 

長輩有言,不出門,長不大。自己出了門,也沒見長大多少。出了二連後,蹭蹭地長。

 

泛開來想:

 

在那兒,小學小,大學也不大。南大北大,人文學科,就陳寅恪的學問和人格,有個大人樣。錢理群的“精致的利己主義者”,一副拿大學生當小孩教訓的口吻;季羨林《牛棚雜憶》,滿滿的受委屈受迫害狀;楊絳的《幹校六記》,不失幾分大人的態度,可又有幾分很大人的裝。

 

四九年後的運動不斷。回顧,會覺得,好像所謂青春期的躁動“逆反心理”““青春反叛期”“狗都嫌的年齡”。讀到用諸如“集體失憶”“民族性”“國情”等分析,就會覺得不match ,這些都是分析成人的。全國打麻雀,捉老鼠;“吃小虧,占大便宜”;“一切交給黨安排”;五一擠滿天安門廣場守夜為看早晨升旗儀式…. 所有的,都屬於成人不宜,少兒請便。

 

多少分析為什麽總是循環的思考!有道,一個年齡做一個年齡的事兒。雖然五千年,還是未成年,不玩打遊擊先定誰是司令即定於一尊,玩什麽呢?都說黨代會是留學生家長會,其實,那些留學生不定將這個黨代會當少兒故事會看。

 

嚴複孫中山魯迅等,從成人的世界裏帶回了不少成人們的想法,故事,在少兒中國卻炸了鍋。章開沅八十年代初去歐美回來感歎:中國缺一個理性的時代。換句話說,中國還未成年。總是聽說,西方民主不適合中國國情,應當換句話:中國尚年幼,幹不了大人的事。這樣看待百十年來的所謂近現代史,就會產生一種“不就那麽一碼事”式的輕鬆。熊孩子,鬧唄。鬧過份了,就挨頓大人的揍,能揍大也算沒白挨。如此而已。

 

 

 

 

 

 

 

 

 

 

 

 

 

 

 

 

 

[ 打印 ]
閱讀 ()評論 (8)
評論
油翁 回複 悄悄話 嚴歌苓,張捷,王安憶,都沒她大。
==========================
張愛玲最大,您說了算?
想吃太陽 回複 悄悄話 偶爾看到作者文章,覺得不錯,但這篇反省過度類河殤,特意注冊個賬號反駁一下。
姚順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魚翅與花椒' 的評論 : 有和日本人朝夕相處的經曆。會覺得他們長大了,還沒有長成。
魚翅與花椒 回複 悄悄話 寫的很好! 成年人,就是獨立,自主,有自己的想法,承擔自己的責任,爭取自己的權利。 這從來不是中國文化所鼓勵的。 即使到了垂垂老的年紀,還要“彩衣娛親”。 就那些我父母愛看的家庭倫理電視劇,都是哄著小的,騙著老的,從來沒有一個正常的成年人。
另外,博主怎麽看日本的文明呢?
姚順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矽穀居士' 的評論 : 少讀或竟不讀中國書,仍不過時。與君同感。
姚順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老歌好聽' 的評論 : 相逢似的相識。開心!
老歌好聽 回複 悄悄話 西方史學家說中國文明是夭折了的文明,是很貼切的。64時西方學者所謂“五千歲的少年”,也很生動
矽穀居士 回複 悄悄話 深度好文!大讚!

我現在讀書,也盡可能避開中國作者寫的書,這樣讀起來更舒服。

影視作品,更是如此。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