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哪扯到哪

隨翻隨摘隨憶 能感受得到 , 那塊繞在南院上的雲,又來了,看著厚。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有感而發(五)

(2024-05-02 08:30:26) 下一個

有感而發(五)

 

孔子,是個老頑童,七十二弟子,是群小屁孩。《論語》,是古代《故事會》。全國人民人手一本《紅寶書》,是近代《故事會》;全黨學習《習選》,故事會繼續。

 

諸子百家,當年是大人。但至清,仍是諸子百家,這裏就沒有大人,隻有小孩子了。

 

商鞅變法,王安石變法,戊戌變法,改開,感覺,一個比一個年紀小。讀中國曆史,就弄明白“活回頭了”是怎麽回事。

 

秦始皇,是大人。毛澤東呢?妥妥的一個熊孩子。但毛覺得,他和秦始皇同級不同屆。熊孩子,哪個不這樣:“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即“吃到嘴裏的肉才是肉”。這智商屬於哪個年齡段?

 

讀《聖經》,江澤民說,我翻過,讀不下去。佛經,中國人也讀不下去,就弄成少兒版禪經。

 

“領導我們事業的核心力量是中國共產黨”是說,我是孩子王;“指導我們思想的理論基礎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是說,我有大人在後麵撐腰。

 

文學史上分豪放派,婉約派,現實主義,浪漫主義,越來越覺得,這是兒歌分類。《四大名著》,“列位看官,欲知後事如何,旦聽下回分解”,是不是很幼兒園氛圍?

 

扯陰陽,算八卦,“屁股決定腦袋”,篤信叢林規則,啥也不信….. 明明白白的teenagers 特征。

 

抗日戰爭打下來,中國沒長大,還好說。因為日本人剛成年,拖著長長的未成年的尾巴。朝鮮戰爭,中國人以為自己勝利了,真是活回頭了還不止。《巴黎和會》時中國代表的態度和五四運動的反響,都比這打敗了美帝國主義”的態度更像個大人。

 

學張思德,學劉胡蘭,學雷鋒…學習思想,民族不小孩,哪個敢搞這樣的民族哄?

 

蘇聯東歐,是持不同政見者,是《古拉格群島》《奧威爾文集》的成人見解;大陸的魏京生,公知,是一個巴掌拍不響,朝野合演《黃河大合唱》。

 

“凝聚力”,“融化力”,拉長鏡頭,就是個熊孩子玩撒泡尿和稀泥的惡作劇。

 

 

中國哲學史,思想史,怎麽越讀越像看小大人,大小人的胡思亂想集?諸子百家,像一群聰明的熊孩子,在品茶小軒裏辯古希臘文明是假的,海德格爾是老子的道粉,歐氏幾何裏的點是一顆顆黑芝麻。怎麽這個地方就隻能產生董仲舒王衍宋明理學毛澤東思想這些個東東似的。

 

加入世貿,朱鎔基的本事是:簽了再說。以後怎麽幹再說。

 

一時間,誰不羨慕四小龍。看慣耍猴的開眼界後,看什麽像舞獅走龍套了。

 

人人貪腐。也叫黃金十年。脖子上掛粗金鏈子逛世界,千人一服排隊在巴黎旅遊…

 

大變局,怎麽弄弄弄弄,就成了個大變臉?

 

這是改革開放嗎?不,這是拚多多。

 

黨,搞搞,就搞成辦家家。黨內鬥爭,明明白白就是小時候孩打群架。路線,就是小孩分夥。常委會,政治局,省委,就是幼兒園大班,小班,小小班。政治局會黨代會,像不像聽寫課?聽黨話跟黨走,整個民族就一少先隊。

 

讀馬列,後轉成讀西哲,不夠的感覺,時時都有。以為,是語言的,背景的,習俗的,表達方式的….. 都是,更是覺得是因為自己“未成年”。

 

有學者感歎,兩個三十未到的小夥子寫出的《共產黨宣言》竟成為中共的綱領。今天,複讀《共產黨宣言》《資本論》等,不仍是小學生聆聽狀嗎?!

 

張愛玲曾說,洋人寫的,讀起來“隔”。其中其實有“年紀之隔”。

 

諸子百家與古希臘理性,產生於差不多的年代,讀起來,明明顯顯它們不同年紀。大半的外國文學和中國文學,也是這樣。其它的藝術呢?也多如此。不是嗎?

 

過日子呢?做人呢?每次中美談判對坐,明明白白的 中國一方是“未成年組”。來訪的親友感受一致:“好山好水好無聊,真髒真亂真舒服”,或曰“沒有人氣”。“喜歡熱鬧”大概率屬於哪個年齡特征?

 

和以色列,哈瑪斯,白宮,克裏姆林宮,烏克蘭的官方發言人比,華春瑩,趙誌堅等,有點“年紀”不夠。

 

民粹主義,是成人走火入魔;反日反法反美反蘇反…. 的紅粉,就是個小孩胡鬧。

 

五一勞工節,紀念爭取勞工權益,是成年人的節;五一勞動節,宣傳勞動光榮,是排排坐,吃果果。

 

一個德國工程師問我,文革裏關大學是真的嗎?答是。“這不是小孩行為嗎?”他第一反應。

 

“我們是知心朋友”“無上限”,這不是小孩子話,是什麽?

 

中國和普世的尷尬在於:普世和你說什麽是好呢?

 

“我就要吃桃酥,就要!”嗓子還大。這“大國關係”怎麽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