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燕客

"我欲載之空言,不如見之於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博文
(2019-01-23 04:30:11)
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儒者以君子自居,自以為是,看不起別人,實際上,當不起重任。 以孔子為例,他是第一流的思想家,但真做事,則不行。因他把做事,當作“知”的延申,小知小受,大知大受。君子可大受,小人隻可小受。這樣想“為政”實在幼稚。 小人照樣可以有本事,張儀當了丞相,劉邦[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19-01-22 05:43:44)
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莊以涖之,則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莊以涖之。動之不以禮,未善也。” 這個推理以他的理論正確為前提,未證明其理論正確的情況下就用之做推論,這種做法是不科學的。實際上,齊桓晉文得之霸之,民敬之;鄭莊公不及半渡可謂知之、守之,動之以禮,結果失之,為天下笑。 孔子總[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19-01-21 06:56:46)
子曰:“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君子憂道不憂貧。” 斯言可能是樊遲問稼之補充說明。孔子還曾說過,“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然他收學費——束脩——一點不少。也就是說,他本人雖重精神,但未達“去食”之程度。 但後儒以謀道、憂道為借口,重精神輕現實,則整個中華文化的發展造[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19-01-20 05:32:39)
子曰:“吾嚐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這是針對一般學生說的。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是針對優秀學生之教。 子夏曰:“博學而篤誌,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夏從字麵理解孔子之教,不知博學、篤誌,切問、近思,隻是學問而已——猶停留在“知”的階段,無“行”,[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19-01-19 06:47:22)
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顏回“不遷怒,不貳過。”老師說之,顏回二話不說就改。 陳司敗問昭公知禮乎?孔子曰:“知禮。”孔子退,揖巫馬期而進之,曰:“吾聞君子不黨,君子亦黨乎?君取於吳為同姓,謂之吳孟子。君而知禮,孰不知禮?”巫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過,人必知之。” 他會改嗎?我看不能。因他[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19-01-18 05:51:48)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若按通解“道者,通物之名,虛無妙用,不可須臾離。”那麽這句話可以說是錯的。“道”統攝萬物萬有,人可知之用之,可順之逆之,豈能弘之?比如,人都有死;人可通過醫學、鍛煉等方法延長生命,但生命之延長不可謂之“弘道”。人都有死,隻是一個存在的“道”,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豈能“弘&r[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19-01-17 04:36:58)
子曰:“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 眾好孔必察焉! “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是為“察”也。 [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19-01-16 07:17:01)
子曰:“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 “小不忍則亂大謀。”本身就是巧言,是孔子覺出“是可忍熟不可忍”話說冒失了,故想法找補找補。會說話的得便宜,不會說話的出力不討好,這是事實。若從實際出發,則語言交流能力不但不能小看,更應努力提高才對。 子貢利口巧辭,孔子常黜其辯。田常欲作亂於齊,憚高、國、鮑、晏,故移其兵欲以伐魯[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19-01-15 06:39:52)
子曰:“吾猶及史之闕文也,有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 ?人類文明發展具有波動性、量子性。人文思想——也就是孔子的仁德思想——是大勢,即大方向是“為政以德,譬如北辰。”總觀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宋可謂頂峰,清可謂低穀。中間各個朝代又各有其發展,高峰,衰落,滅亡之過程。單看各個朝代,便是盛衰循環;縱看五千年曆史,[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19-01-14 07:24:03)
子曰:“吾之於人也,誰毀誰譽?如有所譽者,其有所試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曆盡滄桑之後對人對事的理解認識有所提高,過去認為好的,現在認為不那麽好了;過去認為壞的,現在認為也有所變化。例如,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於予與何誅。”當是氣話;先曾說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
[6]
[7]
[8]
[9]
[10]
[>>]
[首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