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燕客

"我欲載之空言,不如見之於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正文

論語新得402

(2019-01-19 06:47:22) 下一個

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顏回“不遷怒,不貳過。”老師說之,顏回二話不說就改。

陳司敗問昭公知禮乎?孔子曰:“知禮。”孔子退,揖巫馬期而進之,曰:“吾聞君子不黨,君子亦黨乎?君取於吳為同姓,謂之吳孟子。君而知禮,孰不知禮?”巫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過,人必知之。”

他會改嗎?我看不能。因他重君臣之禮。昭公是君,臣不能說君的壞話。

葉公語孔子曰:“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證之。”孔子曰:“吾黨之直者異於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這裏他重的是孝。

季氏富於周公,而求也為之聚斂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這裏他重的是義。

那麽,判斷“過”的標準到底是什麽呢?孔子心裏有數,但不明說。後儒一般用“義”作為判定標準。義宜也,宜與不宜往往一個人一個看法,結果最終決定權在官。小官定不下來,就一層一層往上推。比如,曆史上替父報仇的案例不少,到底是孝義還是犯法?縣、府不敢判,丞相不能定,最終要皇上說話才能定下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