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燕客

"我欲載之空言,不如見之於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正文

論語新得340

(2018-11-18 05:39:16) 下一個

子路問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綽之不欲,卞莊子之勇,冉求之藝,文之以禮樂,亦可以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

孔子先說理想,再說現實,意為,理想之完人不可得,做人不忘底線就可授命矣。朱熹解說,“材全德備,渾然不見一善成名之跡;中正和樂,粹然無複偏倚駁雜之蔽,而其為人也亦成矣。”“渾然不見”,“粹然無雜”這種完美的理想人,顯然是受了佛教的影響,成人與成佛很像,然尚有入世出世之別;王陽明比朱熹更進一步,致良知與去無名,名詞不同而已,“心即理”更模糊了出世入世之界限。

在《紅樓夢》——代表清朝時國人的思想觀念——中,這種混雜思想表現得很突出,賈寶玉先成人,再出家;第二章《冷子興演說榮國府》說了一套陰陽二氣理論。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北平 回複 悄悄話 儒家思想本言入世,入世需有證;佛道基督言出世,出世無可證。“心即理”,這個“心”若說是實心,則人各有心,我心之理,與你心之理不一定同;王說之“良知”即公心公理,然而良知,從何而來,為什麽會有,不引入老天爺、上帝等世外概念,則難以解答。但陽明說有,如同大氣功師之氣,外人也無法說他沒有,到底有沒有?隻有“心”知道。我們說求仙拜佛為迷信,而隻說氣功治病信則有不信則無,迷信與信則有不信則無之別似有似無。“心即理”亦然,看似入世,實近出世,模模糊糊介於中間。
北美先生 回複 悄悄話 “心即理”模糊了出世入世之界限。更深解釋一下會有很多人願聞其詳吧。:-)

謝謝你的分享。每次看到都讀讀。很好的分享!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