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明園於1860年秋季被英國軍隊焚毀。悲劇由一場極其愚蠢的人質外交引起。這個被稱做'巴夏禮事件'的人質外交的決策者鹹豐皇帝,是在十年前的1850年3月即位的,那時他才19歲。然而這位19歲的青年在見識與性格上堪比90歲的老翁,甚至比老翁還固執保守。他對外部世界極端地無知,徐廣縉煽起民眾的排外情緒使英國人不能入廣州城的成就,深深地打動了他。在他即位的同[
閱讀全文]
相對於廣東人在麵對西方時的保守和抵製,上海卻在同一時間段迅速崛起。上海由一個小縣城轉變為清末首屈一指的大都市,由幾個因素相互作用而成:她的地理位置好,水陸交通發達;另外物產豐富魚米之鄉。除此之外還有一個人為的因素:上海道台吳健彰,一個非科舉出身的地方官,造就了上海從此區別於廣州的發展道路。此人不僅對上海一地,對鴉片戰爭後的對外關係走[
閱讀全文]
中英之間發生的這場戰爭是一場廣義的文化衝突。英國希望的不是把中國當作殖民地來統治,而是要中國繼續保持原來的主權國家,但要按照英國方式在法治精神下進行國際交往和自由貿易,因為這將為英國的商業利潤打開門戶。要做到這一點,需要在中國古老的社會中進行一場革命,而這一點當然要遭到堅決的反對。這種對西方文化及意識形態的抵製一直持續到現在。《南[
閱讀全文]
琦善發明的"綏撫"之法在當時就被英國人看穿了。直到今天,西方人一直抱怨中國人當麵一套背後一套,謙卑的笑臉背後是腳底下使絆子。在1840年,這種抱怨具體體現在一種被出賣的感覺--這些阿諛奉承的中國外交官員一方麵佯稱是他們的朋友,另一方麵卻向中國的皇帝和百姓傳播'這群性格粗野、形體汙穢的外國人'是多麽的令人憎恨。在英國人看穿了這套把戲後,英[
閱讀全文]
清軍水師的船在九龍被義律擊潰,緊接著在穿鼻又發生了一次很小規模的衝突。水師提督關天培指揮的四隻中國船被擊毀。然而這兩次失利都不能使林則徐意識到雙方在軍力上存在著巨大的差異。他相信義律隻是僥幸成功。他的信心來自於'睜眼看世界'。他並非愚昧無知的官僚,實際上他是那個時代少有的清醒者。他明白在任何時候都應知己知彼的道理。從他上任廣州,他[
閱讀全文]
1838年12月31日,林則徐被任命為欽差大臣。在皇帝授予他的上諭中,賦予了他如有必要,可采取軍事行動的職權。他們認為英國商人桀驁不馴,林則徐這次南行就是要駕馭和感化他們。如果形勢需要,他可以動用武力,但其實戰爭不是他們所希望的。君臣二人都認定,避免危機的可靠辦法是靈活地兼用胡蘿卜和大棒,即“恩威並用”。正象林則徐對鴉片煙癮所作的分析那[
閱讀全文]
我和Burgen將近三年的平淡生活被我父母的到來所打斷。早在我和於兵離婚以後,父母就幾次三番地要我回國。"加拿大有什麽可混的?吃不上穿不上,又窮又破要什麽沒什麽。國內現在多好呀,甭管什麽工作都管飯!象那誰,還有那誰,單位食堂中午至少八個菜,調著樣兒吃,日子過得那叫滋潤,不比你強多了?吃香喝辣使喚保姆,做人上人!"他們整天念叨的就是午飯八個[
閱讀全文]
"戰爭之前我們不給他們平等,戰爭之後他們不給我們平等。"--蔣廷黻(曆史學家、外交家)
"西方人對中國人以誠相待時,中國人想的從來是怎麽再多撈點小便宜,而當西方人轉用武力威脅時,中國人馬上就妥協退讓。"--薛福成(清朝官員、外交官)
近日重溫《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鴉片戰爭》,和《劍橋中國晚清史》,感歎於百五十年前的貿易戰,與今[
閱讀全文]
"為保護自己,免遭不測,我錄下這個視頻,把它托給親友。"…"真的有一天遭受了不幸,我要通過別人,把視頻向社會公開。留下一些證據。"說到此處,這位法官微微哽咽了一下,接著很快恢複了常態。這不是狀如草芥的普通人,也不是目前處於驚弓之鳥的富豪們的無奈之舉。這是代表一個國家法律尊嚴的法官,為求活命而錄下的遺言式視頻。一個國家最高法院的大[
閱讀全文]
年底,兩個星期放假在家,我有時間大掃除,把一年來我和孩子淘汰下的舊衣服收拾到紙箱裏準備捐贈。媽看見了,趕快攔下。“別捐!我帶回國給老家的親戚。他們老跟我要呢。”,我無奈地笑,“這都我們穿剩下的,哪兒還能給人?”,媽歎息:“你們穿剩下的拿到他們那兒,也都是寶貝,稀罕著呐!你又不是不知道。”
從我小時候起,我穿剩下的衣[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