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府井大街內的“全聚德”北京烤鴨,是譽滿海內外的中華美食品牌,也是大眾的所愛。這些年回國探親,多次路過北京轉機,大都選擇住宿在王府井街上的酒店。這樣,既能在王府井步行街上采購一把,也能方便到北京“第一鴨”美食一盤。根據前幾次的經驗,學會了最好晚點去,大約八點左右為好。這樣可以避開晚餐高峰,免得等待太久。王府井烤鴨店的服務[
閱讀全文]

記憶中兒時的年飯,是伴隨著食堂開始的。那個年代,有段時間,家裏沒有大人,平常大都在食堂買飯。食堂自己有豬圈,喂養了豬。平日裏夥食不錯,到過年時,還會犒勞大家。每個職工都會分得一張餐卷,憑劵在食堂窗口,領回一套年餐。雙職工是最高興的,因為他們有兩張票。食堂的年飯不用交錢,而且很好吃。很多年來,必定有這幾個經典菜:“海味燒什錦”,[
閱讀全文]

“醪糟兒”,大概是成都人的一種特稱。有些地方叫做“米酒”,“酒釀”等等。“醪糟兒”特定的屬性是,營養豐富,熱量充分,又香又甜,使其成為了大眾喜愛的風味小食。記得以前大約是每年剛開始入冬,“醪糟兒”就在川人的家裏慢慢端出來了。周日的清晨,加一個蛋煮起,可以成為很高級又可口的早餐。一碗下去,好像充了電,要暖和[
閱讀全文]

今年國內南方的冬天,寒潮洶湧。
連日來,幾乎天天都在和遠方的親人互動消息。家鄉成都,雨雪陽光交替中,奇冷無比。一周來,每天氣溫都低達零下3~4℃。而常年的此時,應該在10℃。姐姐說,媽媽和她自己的手上,已經長滿了凍瘡。其實,即使不是這樣冷,她們每年還是長了凍瘡,因為媽媽舍不得開動取暖熱氣。隻是,這次寒襲中,連足上都長滿了凍瘡。
而我們[
閱讀全文]

去年年底來到了石家莊,也順道去探望那裏的親戚朋友。那天下午從北京乘高鐵,到達時已經是晚上8點了。來接車的是先生的弟弟。因為過去的貧窮,撫養都有困難,弟弟童年寄養在親戚家。多年來就體質虛弱,常常生病。今年見到他,情緒很飽滿,一眼看上去明顯強壯了不少。幾句問候話說完了,大哥問小弟為什麽身體有這許多改觀。他回答說,是歸功於這幾年的中藥養身[
閱讀全文]

從小就很喜歡書。
這個習慣是母親努力想培養的。因為她是女師畢業,又曾經是實驗小學的優秀教師。據說,繈褓中,就給在枕邊放滿了姐姐的讀物,諸如《小朋友》,《金斧頭》,還有媽媽精心製作的各種圖案識字卡片,等等。
也常常聽到我姐姐講,她的童年時期,讀了好多的書。那時,在成都西城區少年宮,有個圖書館。媽媽那時已經在教育局工作,分管“小教&r[
閱讀全文]

陽朔仙境,漓江的水呀,常在我心裏流。。。。。。
多少年來,唱著一首《我想去桂林》的熱歌,多少年來也憧憬著去遊覽美麗的漓江山水。隻是因為我家先生早年去過了。選擇旅遊時,也就每每先作罷。
2015年秋天,參見了一個旅遊團,終於走到了那裏。
從成都出航,四日五星級組團。收費很便宜,僅¥1700(外加每人¥280的三個可選擇項目,比如“桃花江&rd[
閱讀全文]

早就聽說過桂林米粉很好吃。今冬,踏上了那片富含“山水神話”的土地,也如願以償,領略到傳奇美味的桂林米粉。四日跟團的旅遊中,旅行社特意兩次安排了品試“正宗米粉”。第一次是頭天到達的晚餐:日程安排表上是“自助食府”(buffet)還在大巴上,導遊就給隊友們介紹了菜單。桂林米粉的代表是“幹拌鹵粉”——由煮熟的米粉,配上[
閱讀全文]

每次回國前,都要計算好離開的時間,為先生準備好每日的飯菜。
先生萬事勤快,能幹,無可挑剔。隻有一樣,不喜歡炒菜做飯。當然,這想必是受到了川家多年的縱容慣肆。而不辭辛勞,躬親廚事,正是鐵樹的甘願。
生活就是這麽巧妙。一方的闕如,又恰是另一人的竊喜。獨掌打理美食,把握鏟權,不受幹擾,也不外乎是川女的大愛。
離開前兩周就開始了準備。其[
閱讀全文]

深秋回國探親,一路選乘了國航聯程:從加拿大東部起飛,經北京轉機,飛往成都(雙程票)。國航過去是回國旅行時最愛的航機。2013年曾經撰文盛情讚揚過“回國旅行,首選國航”。不過,2014年購票回國時,旅行社經濟人就告誡了國航服務有所下滑,比如誤點率高,票價也飆升(2014年同期機票比2013年上升$400)。2014年由此乘坐了“海航”。今年,再次選擇了國[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