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醪糟兒”,大概是成都人的一種特稱。有些地方叫做“米酒”,“酒釀”等等。“醪糟兒”特定的屬性是,營養豐富,熱量充分,又香又甜,使其成為了大眾喜愛的風味小食。
記得以前大約是每年剛開始入冬,“醪糟兒”就在川人的家裏慢慢端出來了。周日的清晨,加一個蛋煮起,可以成為很高級又可口的早餐。一碗下去,好像充了電,要暖和一天;平常的晚上,大人有時給放點切小的幹饅頭煮上,也可以成為一款甜甜的宵夜。小孩子,有時甚至就直接舀一瓢“醪糟”吃耍。
到春節來臨前,家家都把“湯圓粉子”推好了,“醪糟”濃鬱的芳香也奮放出來了,為過年來錦上添花。走到親戚家裏去,常常盛情端出一碗“醪糟湯圓”。殷實點的人家,又會加入一個雞蛋,做成一碗熱氣騰騰,甜甜微酸的“粉子醪糟兒蛋”。
那時,最愛去的親戚家,就是姨婆那兒(幹姨婆)。姨婆燒的年菜,是最正宗的老成都味兒。有些菜式,外麵已經見不到了。她做的“醪糟兒蛋”,也特別的好吃。大概其中的一個奧秘,就是“醪糟兒”,是自己製做的。
近幾年,自己也常常釀做“醪糟兒”。與外麵超市裏買來的比起來,的確是自家的味道更好。基本的體會是,酒曲要放夠量,時間長度要掌握恰當。
自己製作醪糟的最佳食用時間是:一周之後。因此,如果以春節為期,現在就是開始的最好時間了。
其實,自己來作,非常簡單。幾乎就像是蒸一碗米飯的技術:掌握好水量和時間就行了。
所需材料:
1. 糯米約一斤;
2. 酒曲一個(就用刀背打成粉粒,無需太細);
3. 白糖二茶匙
程序:
1. 糯米用冷水泡半個小時~一個小時。別泡太久,否則做成後,很容易粉。
2. 蓖出部分水。碗裏剩餘的水,在糯米的中部。
3. 上爐用大火蒸製。水開後,十分鍾左右,用筷子攪動一下。再過五分鍾,關火起鍋,夾生 是最好。
4. 放置約一小時,晾至溫熱時,加入酒曲粉和白糖。稍微攪動後,放到有蓋的瓶裏或罐裏。
5. 用舊衣物包上發酵。頭三天,每天稍微攪一下,同時灑點溫熱水進去。製作好後,瓶中會自己泛出汁水。
五天之後,即可將“醪糟”放入冰箱下層,可以保存一月以上(有時需要攪動一下,越放越香濃,和泡菜是同樣的道理)。
頤美眉來傳經送寶,很開心和你一起探討!
可能隻有川蜀那邊稱做“醪糟兒”,而且一定要帶“兒”音。謝謝來訪!
謝謝頤和園美眉前來分享好經驗,你提到的直接用煮飯的鍋來做,想了一下,相信這是個簡單可行的好方法。用保險膜覆蓋,這個有點保留。因為,恐怕酒的醇香會散發太多。因為用蓋封嚴,應該更符合發酵的要求。這有點類似製酒。下次我試試,就有比較了。
糯米不需要蒸,聽起來也很有特色,明年興許來試試。謝謝告知!
謝謝誇獎鼓勵!最後兩圖是去年的。今年的剛做了三天。
放糖的目的是要幫助發酵,而不是因為加添味,這樣製出的更加酒香濃鬱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