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聲

美國,加州,灣區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博文
(2023-01-20 18:39:18)

因為落地在魁北克省法語區,一旦獲得綠卡,移民局立即通知孩子的英語學校勒令孩子退學轉到法語學校,就這樣孩子轉到了法語學校,進了welcomeclass,就是把不會法語的孩子不分年紀統統放在這個歡迎班裏,視孩子的法語學習能力和水平而定是否能進入正常班,短則一學期,長則三年,年齡越大越難從這個歡迎班畢業。孩子那時剛上一年級,一學期就混出來進了正常班,半年[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來到魁省剛剛幾個月就遇上魁北克公投脫離加拿大。那是1995年10底,魁省舉行第二次全民投票來決定魁北克省應否脫離加拿大成為獨立國家。為此獨立派進行了強烈宣傳攻勢,魁省的保守黨組成魁人正團,以爭取魁北克省獨立,而多年來一直反對魁北克獨立的執政自由黨,在魁北克以外的議題選擇與進步保守黨脫離出來的加拿大聯盟黨合作,堅決反對魁北克獨立。獨立派當時[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蒙特利爾是加拿大東部的魁北克省的最大城市,主要位於聖勞倫斯河中的蒙特利爾島及周邊小島上。法語是官方語言,也是城裏人最常用的語言。整個魁北克省實行英法雙語製,是一種以法律形式規定的雙語並用製度,但實際上社會的雙語程度很低,從政府各級行政部門到城市的文化,金融,商貿,教育等等公共服務到經濟,商業運行都是法語為主,任何書麵的語種都是雙語[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1)
夫有書讀,妻有工打是留學生家庭生活的理想穩定狀態,如果有一方出現問題,生活的小溫馨就會無情地被打破。90年代初美國的海灣戰爭,世界政治局勢不穩,經濟衰退,這對嚴重依賴美國的加拿大也照成了經濟增長放緩,就業市場低迷。留學生這個敏感而脆弱的群體首先感到了生存和去留的壓力,許多國際學生畢業就是失業,而如果不能馬上找到繼續可以讀書的學校,保留[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2)

生活向來都是苦樂摻半的,留學生生活清苦而忙碌,特別是那些陪讀太太,放棄了太多曾經的優越來這裏打餐館工,做女傭。在這個美麗的國度裏,她們感受到更多的不是美好和明媚,而是生活的艱澀和磨礪。晚間或周末家裏收拾停當之後,是她們煲電話粥和開憶苦大會時間,一起吐苦水,一起痛說打工的不堪,字字血,聲聲淚。這咋怎?如此壓抑委屈每一秒沒有疏解的出口[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3)

學英語,學開車,找工作是那時我們每一個人相同的起跑線,一路下去終點卻不一樣,完全看個人的運氣,天賦和機會。一家人父子倆都有找落了,有書讀,有收入,有去處,唯有自己淪落為三無人員社會不安定因素的“老大難“。我這老大難在找工作時,有個職業介紹所說有可能會有餐飲方麵的工作,前提是必須去上一個食品衛生安全的課,拿到那個培訓證書才能介紹[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3)

閑居了幾個月,不工作的狀態氣息消散而溫柔,寄生生活也就是不勞而獲,不能經濟獨立,就連孩子都比我先有了收入。加拿大政府對合法居留的低收入家庭有Childbenefit(我們稱牛奶金),每月一百多加幣,那是給孩子的也就是孩子的月收入。一百多加幣那時可是一家人的大半個月的夥食費。還記得那天我去downtown的政府部門去申辦,那是我第一次獨立用英語辦事,接待我的是[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孩子在國內出生11個月就上托兒所了,直到出國前整整上了3年幼兒園,過了三年集體生活。到了這裏一下失去了那個屬於他的集體,他想他的同學,誰誰誰去了美國,誰誰誰也在加拿大。那時他班裏有好幾個孩子都跟著父母出國了,他也驕傲地跟別人說:“我爸爸在加拿大,我也要去加拿大找我爸爸。”那時家裏大床的牆麵上貼了了一張世界地圖,隻要有人來,他就爬到[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出國首要基本技能除了學英語能說話,還要學開車。我出國後讀的第一本書就是drivelicensehandbook(駕駛手冊),小冊子大概不到200頁,一字一句的讀,咬文嚼字地攻關一個月,幾乎吃透其精髓。胸有成竹地奔赴筆試考場,40道選擇題隻要答對26道就可以通過,我對了30題順利過了筆試,可喜可賀。接下來是實戰練習駕駛,學開車如果是夫妻教學是離婚的導火索,哈死笨的作為教練指[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23-01-07 14:19:51)

維多利亞這個小城是省府,除了旅遊業和政府部門,還有一所大學,沒有什麽工業公司,或金融商貿機構,工作機會很少,就連他們本地人都不容易找到白領工作,小島城市相對封閉,因為就業前景不佳,人才外流嚴重,尤其是年輕人,都想去外地讀大學,最起碼也要去UBC(在溫哥華),即使選讀Uvic畢業後也不想留在這裏,小城小島的前途有限,所以維多利亞老齡化嚴重,越[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1]
[2]
[3]
[4]
[5]
[>>]
[首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