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國內出生11個月就上托兒所了,直到出國前整整上了3年幼兒園,過了三年集體生活。到了這裏一下失去了那個屬於他的集體,他想他的同學,誰誰誰去了美國,誰誰誰也在加拿大。那時他班裏有好幾個孩子都跟著父母出國了,他也驕傲地跟別人說:“我爸爸在加拿大,我也要去加拿大找我爸爸。”那時家裏大床的牆麵上貼了了一張世界地圖,隻要有人來,他就爬到床上小手點到加拿大的地方告訴人家;“我爸爸就在這裏”。盡管他不知道加拿大是啥,他連國家的概念都沒有,他隻知道是不久我們就要去的好地方。
他被老公幼兒園辭退,轉到我單位的幼兒園,他跟我一起被迫搬家,離開了他熟悉的同學和鄰居,我領著他坐臥鋪去北京辦簽證,去上海買衣服,去東奔西跑地告別親朋友,所有這些奔波都是為了那個加拿大,那應該是個美好的,有許多他想象的童話世界和豐富多彩的兒童生活。
可是來了之後是冰激淋吃可以幾桶,櫻桃芒果隨便吃,溫和的氣候使他免遭氣管炎之罪,這些豐衣足食的小幸福遠遠無法彌補他小小的心靈孤獨和失落。沒有幼兒園可上,沒有小朋友作伴,因為隻跟成年人在一起,說話都不是兒語,他說他寂寞,而不是說沒有人玩,他說爸爸做研究project (課題)而不是說工作,他說大學的圖書館很氣派,而不是好大,他說什麽東西好都用“一等”來表達,那是老公的口頭禪,看到房東家的孩子每天快樂的去學校,他說羨慕,而不是說我也好想要。那種說大人話的表述讓我聽了心疼,在這個美好的國家,美麗的花園城市,幾歲的孩子如此老成懂事,失去了那個年齡本該有的童趣和用語,甚至語氣裏有遠超過年齡的“滄桑”。猛然覺得一切美好和優越是那麽的遙遠和虛幻。
幾個月後他終於可以去preschool (學前班)了,每天上午兩小時和房東家的女兒一同結伴而去,一路歡笑一路奔跑。我擔心他聽不懂英語,在學校無法跟同學一起玩,可看他是那麽開心就知道孩子是沒有英語問題的,一起玩就快樂。第一天回來興奮至極,還帶回來一張水彩畫,說是自己畫的,告訴我畫底邊有他的initials CH,我那時都不懂initials 這個單詞,他去了第一天就學到用到了。第二天我送他去學校,見到老師我問道,孩子在學校聽不懂怎麽辦?老師說:“don't worry, he is really trying”, 孩子遠比我們想象的更會適應環境,會調整自己,會交際,因為單純所以快樂,因為太過孤獨所以勇敢擁抱陌生,期待驚喜。
孩子在學校學會的第一首英文歌是唱什麽我和小熊,隻記得最後兩句歌詞:“me and my teddy bear, just play and play all day, all day”. 這裏的小學基本不學什麽的,更別說學前班了,可不是像熊孩子一樣整天的play, play,play all day? 看著孩子每天嘴裏都能蹦出幾個新詞,一天天的越來越多,很多都是英語文化中的詞,我都不懂也無法“輔導”他了。管他說什麽我聽不懂的詞,隻要他不再說他寂寞就好。
沒多久他就交到了朋友,每天總是聽他說Jonathan, Jonathan的,說是他的body. 有一天他說Jonathan家周末要去滑冰,問他想不想一起去,我說當然可以,晚上就接到Jonathan媽媽的電話說周末來接孩子一起去,我說還沒來及買冰刀鞋呢,她說不用買,孩子長得快買了很快就穿不下了,現場租一個就行。那個周末孩子興高采烈地跟著Jonathan一家去滑冰了,回來自然是興奮無比,看到他說不了幾句英語也能結交到國際好友,幸福感是那麽簡單易得,那是成年人所稀缺的純粹,唯有感歎童真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