矽穀的高科技文化 說起矽穀就是高科技的代名詞。矽穀,Silicon Valley, 位於加州舊金山Santa Clara附近50公裏的一條狹長地帶,矽穀早期以矽芯片的設計與製造著稱而得名。80年代後,生物,空間,海洋,通訊,能源材料等新興技術的研究紛紛出現,矽穀地區客觀時成為美國高新技術的搖籃,現在矽穀已成為世界各國半導體,電子,計算機工業聚集地,是美國主要的電子工業基地,也是世界最為知名的電子工業集中地。
矽穀包含哪些地區?從地理名詞上來說,以舊金山為核心的這個北加州科技、商業和文化最密集的區域被稱作San Francisco & Bay Area(舊金山和灣區),其中“灣區”又分為“東灣”(East Bay)和南灣(South Bay),而矽穀其實可以看作是南灣的代名詞。主要的城鎮(從北向南)有Daly City, San Mateo, Redwood City, Menlo Park, Palo Alto, Mountain View, Sunnyvale, Cupertino, Santa Clara, San Jose。
矽穀的主要區位特點是附近擁有具備雄厚科研力量的美國頂尖大學為依托的斯坦福大學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還包括加大其他幾所校區和聖塔克拉拉大學等。
結構上,矽穀以高科技中小公司群為基礎,同時擁有Google(穀歌),Facebook(臉書), HP(惠普), Nvidia(應偉達), Intel(英特兒), Apple(蘋果), Cisco(思科), Oracle (甲骨文) ,Tesla(特斯拉), yahoo(雅虎), Qualcomm(高通)等大公司,融科學,技術,生產為一體。目前它已有大大小小公司達10000家以上,所生產的半導體集成電路和電子計算機約占全美1/3和1/6。
矽穀開放包容的聚才文化吸引了全球最優秀的技術人才,聚集了美國超過六成的風投資本,上萬家科技公司,誕生了蘋果,穀歌等市值數千億美元的全球科技巨頭,湧現了史蒂夫.喬布斯,拉裏.佩吉,馬克.紮克伯格等科技傳奇人物,時刻產生著全球最偉大的創意。矽穀是無數科技愛好者心中的朝拜聖地,有一種感覺叫做“遇到誰都是科技人”
從來源看,最願意到矽穀“淘金”的人才所屬國有三大特點:一是空間上距離美國較近,比如墨西哥;二是經濟上相對美國落後,比如中國、印度、菲律賓及越南;三是人口上基數較大,比如中國和印度。所以,矽穀是一塊強大的 “人才磁石”,源源不斷地吸附全球移民,他們對矽穀科技創新作出了巨大貢獻。據研究,每增加10%的外國研究生會增加4.5%的專利申請數,增加6.8%的大學專利授權數,增加5%的非大學專利授權數。矽穀之所以能吸引全球人才,關鍵在於它長期具有 “鼓勵很明智的失敗”文化氛圍。矽穀有一句名言,“失敗是常事,但要失敗得快些。”人們普遍接受“失敗可以創造機會,實現更好創新”的理念。正是這種開放包容的文化氛圍助推矽穀從全球70億人中選才聚才,尤其是從人口總量超過25億的中國和印度吸引了一大批科學家和工程師。
矽穀除了聚集一大批科學家、工程師、企業家群體以外,還有一批由風險投資家、律師、會計師、人才中介組成的專業“幫手”作為互補群體,他們從事基礎性、專業性服務工作,共同構成矽穀創新創業生態係統。矽穀每年都有大量企業消失和誕生,2010年至2014年期間,矽穀有13.6萬家企業消失,又有13.9萬家企業誕生,外部企業有3700家搬進矽穀,同時又有3900家企業搬出矽穀,平均下來,矽穀每天有75家企業破產、有76家企業誕生,這些新誕生企業都得益於矽穀強大的孵化能力。同時,這些企業群體絕大部分都是微小企業,創始人很多都是20多歲的年輕人,他們沒有資金、缺乏管理經驗,需要“一位好律師、一位好銀行家、一家好人力資源公司和一家好會計師事務所”提供專業服務,讓以前那些令人厭煩的瑣事變得簡單易行。風險投資家為他們提供資金支持,無數專業服務機構教他們如何管理公司、如何預測市場前景、如何使用基礎服務等,正是這樣一批勤奮工作、“最受爭議”“不務正業”的專業服務群體,支持著矽穀的順利運轉。
矽穀的人才群體中,最多的並不是高級人才,更多的人才是從事基礎性服務業務。從人才職業技術標準來看,約3成是高技術職位,4成是中等技術職位,3成是低技術職位,所以矽穀的人才梯次呈現典型的“橄欖型”結構,這也是高科技園區較為理想的人才梯次結構。在這結構的低端是服務性工作,包括食品,零售,園丁,清潔及個人護理,多為無技術,無英語的移民從業。他們是美國的農民工,正是他們的辛勞奉獻為矽穀的人的生活帶來了價廉物美的服務,方便了矽穀人的衣食住行,隻要有需求就會產生一個行業,雖說矽穀生活成本很高,可是啥人都能在此生存,這就是他文化多元性和社會的包容性和人口結構的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