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汁原味不轉帖

陽盛則四肢實,實則能登高也。
個人資料
木愉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博文
(2009-06-08 06:32:28)
誤用的美色

木愉


看鳳凰台的時事評述節目,覺得有趣。阮次山、楊錦麟、曹錦行和何亮亮這些評論員還是很有見地的,難為他們每天把世界上發生的事情隨便揀起來,都可以說三道四。可憐的是麵對著他們的主持小姐。這些小姐長得都很靚麗,而且年輕,照本宣科地提了問,就聽對方長江黃河滔滔不絕,不插話,也似乎不能插話,有時分明可以看到她們的眼[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為“述而不作”撥亂反正

木愉

“述而不作”是孔夫子的原創,早就聽說過,也經常應用。一直都以為述而不作就是隻說不寫的意思,再說得詳細些,就是說隻用嘴,不訴諸筆端。我的理解不是我的,而是來自大眾的。民間流傳的就是這個版本,這個版本看去就是字麵所表述的,所以屬於望文生義的範疇。望文生義容易被大眾接受,所以大家都一直這樣使用“述而[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09-06-05 14:40:59)
日子如歌也如鐵

給一個久違的朋友打電話去,問他如何。他說還在做個體戶。他曾經有一份不錯的工作,後來被解雇了,從此,就開始一邊領失業救濟金,一邊試圖把一項技術推向市場。現在,失業救濟金快要吃完了,創業卻還沒有收獲。再問他另兩個朋友的近況,知道一個朋友也在幹個體戶,做的是房屋裝修;另一個朋友做了海龜,好像在吃父母的積蓄。他們都是一[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2)
(2009-06-05 10:32:13)
在智者的土地上(6)12.29上午仍然下雨,是昨天的繼續。所以我們選擇了去看博物館。博物館中數國家博物館最馳名,因此就首選國家博物館。博物館分為三部分,許多是陪葬品,大約是公元前四千年的文物,如陶製品、裝飾品、武器、酒器和其他日常生活用品。無一不精妙絕倫。很有意思的是,其中還有天平。天平既可以用來度量生活中的實物,也被當成象征物來度量靈魂[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2009-06-05 07:05:02)
觀點即一點之觀

木愉


多年前,學習到邏輯實證主義的時候,眼前仿佛一亮,耳邊像是有陣陣驚雷沉沉傳來。它的很多論述和結論都如此振聾發聵。其中關於證實的論述尤其值得稱道。在邏輯實證主義者看來,各種各樣的通式定律都不是永遠有效的。我們可以盡情地打量某一個客體,可以建立無數多個觀察點,然後就逼近了那個客體的本真。但這種逼近隻能是[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2)
(2009-06-05 05:58:52)
溝通的困境


人其實是不能溝通的,所以人的孤獨是一種宿命。這種孤獨不是一種身體上的形單影隻,而是一種靈魂上永遠找不到港灣的漂泊。

你對一段音樂的獨特理解乃至對一幅畫的奇異感受,能夠準確無誤地傳達給他人而又可能讓他人準確無誤地與你一致嗎?你在陽光下的憂鬱和雨霧中的欣喜能期望他人的一星半點理解嗎?你的痛苦你的煩惱以及你的快活[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中國菜:西方人何以愛吃不會做           
  中國菜是形而上的,所以可感悟而不可解析。  每當美國人到家裏來作客,我總要為他們炒上幾個拿手的中國菜。而他們在嘖嘖稱奇之餘,總要向我討菜譜。雖然我為了不掃人家的興,爽快地獻出菜譜,但心裏卻在訕笑人家:就算你得了菜譜,難道就會炒出中國菜了嗎!在我看來,菜譜隻能告訴一些皮毛的東西[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37)
(2009-06-04 07:04:26)
在智者的土地上(5)12.28早上還是晴空萬裏的,以為又一次得到上蒼的眷顧,多得一個晴天。不料剛在Acropolis的巴特農神殿前呆了一陣,天就陰了,雨點也隨之開始落下,後來就成了陰雨綿綿,至晚不絕。中午吃飯的時候,到森特格馬廣場一帶尋中餐館,希臘人指點了半天,結果都是日本店或者韓國店,後來終於輾轉找到了一家叫Wok-88的中餐館。進了裏麵,卻沒有發現一個工[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09-06-03 14:33:50)


人的生產可以概括為兩大類,一類是人自身的生產,即人的繁衍。另一類則是物質資料的生產。兩種生產都是人類生存發展所必不可少的。前一種生產使得人類作為生物體可以生存。第二種生產則使得人類作為生物體可以繁衍。以此相對應,人類社會的一切大都與這兩類生產息息相關。縱觀人類曆史,在人類的起始階段,這兩類生產就成為了人類生活的全部內容,因而,[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5)
(2009-06-03 12:59:22)
別難




最近幾年,我年年回國,而我其實是很怕回國的。不是怕故國炎熱難耐,不是怕飯局頻繁,也不是怕臥榻難適,而是怕歸期將臨愈益濃重的離愁別緒。

身在異鄉,總是對故裏一直懷著一份美滋滋的翹盼,就像引頸看著雨霧中飄渺的山水。日子過得枯索,仔細去尋找海外生活的意義,除卻了謀生的風塵,就再無雅致的痕跡。於是,攢了錢,再攢了假[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6)
[<<]
[61]
[62]
[63]
[64]
[65]
[>>]
[首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