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汁原味不轉帖

陽盛則四肢實,實則能登高也。
個人資料
木愉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溝通的困境

(2009-06-05 05:58:52) 下一個
溝通的困境

    
    
    人其實是不能溝通的,所以人的孤獨是一種宿命。這種孤獨不是一種身體上的形單影隻,而是一種靈魂上永遠找不到港灣的漂泊。
    
    你對一段音樂的獨特理解乃至對一幅畫的奇異感受,能夠準確無誤地傳達給他人而又可能讓他人準確無誤地與你一致嗎?你在陽光下的憂鬱和雨霧中的欣喜能期望他人的一星半點理解嗎?你的痛苦你的煩惱以及你的快活可以還原為標準化的物理學語言而讓人們一目了然地理解嗎?都不能!就說癖好,有人熱衷於吃活螞蟻,有人喜歡收藏肮髒的指甲,有的須眉大漢兩胯之間總愛夾一張小兒的尿片。旁人能夠跟他們心有靈犀一點通嗎?當你費盡周章去解釋自己的怪僻而企圖讓人接納你的意念但發現是一場徹頭徹尾的徒勞的時候,你才意識到“雄辯是銀,沉默是金”。人們常常感激涕零的理解最多隻是得到了友善的一瞥罷了。至於心靈深處的前因後果則猶如埋藏在喜馬拉雅山頂亙古不變的冰雪之下,永遠也不可觸及。
    
    人的孤獨有著生物學上的基礎。據說人躲藏危險的一個閃避動作就包含了十萬個生化反應,沒有兩個人染色體上的DNA和RNA的遺傳密碼會雷同一致,所以人與人之間的個體差異足以決定每個人十萬個生化反應的排列組合的不同。
    
    常人尚然不能溝通,先知先覺就更不能期望與他人溝通,因為他們見人之所未見,想人之所未想。比如,中國的孔子、屈原,又比如外國的梵高、尼采、貝多芬、都無不是一個個孤獨無著的靈魂。於是,叔本華才說了“偉大的靈魂是不怕孤獨的。”這句話的前提是孤獨的無奈,然後才有了孤獨的無畏。人其實是喜歡人多勢眾的,隻有到了萬不得已的地步,才能說出這種夜行人吹口哨的話來。
    
    相傳莊子與惠子在橋上賞魚。莊子說:“你看魚好快活嗬!”惠子反詰道:“你又不是魚,怎麽知道魚快活!?”然而莊子又這樣辯解道:“你不是我,怎麽知道我不知道魚的快活!?”這個傳說活脫脫地道出了人與人之間的不可溝通。人與人之間不可溝通這種狀況導致哲學家們繼而隻相信自己的感覺,唯自己感覺獨尊,其餘的東西存在不存在都不重要了。譬如貝克萊斷言存在在於被感知。發展到休謨卻連自己的感覺也不能信賴。到了後來,甚至連人自身這個主體存在都存了問題,於是就有了笛卡爾的著名論斷:“我思故我在。”發展到現代,人與人之間的隔膜愈益突出,於是有了烙下存在主義印記的渾然於社會與世界格格不入的人物,有了揭示這種隔膜的整個現代派藝術。
    
    人不能與人溝通,便隻好去與動物溝通,於是有了價值連城的寵物。那些老嫗們在阿貓阿狗的汪汪淚眼中找到了自己苦苦希冀的共鳴以及對自己苦難命運的同情。然而阿貓阿狗的低級靈魂恐怕總還是不能與精密的人類靈魂共諧共振的。於是便有了對上帝的膜拜,上帝是無所不能的,上帝是無所不知的,所以上帝應該能夠體察每一個人心靈深處的隱秘以及不可言傳的苦衷。可是事實上,這條溝通之途也不暢通。張三立德行善,如履薄冰,然而災禍連連,厄運跌交;而李四失德敗行、肆無忌憚,反倒鴻運高照,一路順風。人們向外找不到溝通的客體,便隻好反過來走向內心,於是有了潛心內省的神秘主義。然則內省畢竟不是一種溝通,因為溝通總是涉及到彼與此,而不是彼與彼或者此與此。
    
    人的不能溝通導致了人們行為的衝突,一種內在的精神分野演變成外在的活動相左。所以有了攻訐、傾軋、擄掠、殺戮和戰爭。於是莊子豪邁地說“天馬行空,獨往獨來。”而陳子昂則悲哀地說要“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獨愴然而涕下。”西方的哲學家洛克和霍布斯則提出了社會契約論,讓人們放棄個人內心因孤獨而肇始的行為衝突,接受外在的共同規範的製約。這樣就孕育了現代民主社會。
    
    不能溝通固然給人們帶來了諸如煩畏死這樣陰暗的心理,可是同時也產生了孤獨的英雄和英雄的孤獨,創造了百彩紛呈的眾生象,免除了千人一麵的枯燥,橫亙起一道區分人與動物的分水嶺。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