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俞頻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博文
(2024-03-13 02:44:41)

完成《“由韓愈到王陽明”,經學史雜說》一文後,如過去一樣也有思考延續的情況,似乎“挖”出一段經學史對其前後“藕斷絲連”之兩端有不舍之意。還好《尚書》倒是這個“絲連”的明顯環節,不妨敘述一點它的坎坷算作一個後跋。
當代人不是不想閱讀《尚書》,而是其過於古老,用語恍若隔世,其次所敘之事都是枯草無味遠不如《左傳》或[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2)

經學本質是帝王用作統治天下的思想工具。如果前期“漢學”即漢唐經學的表征是《五經正義》,那麽後期“宋學”即兩宋經學的表征是《三經新義》和朱熹的《四書章句集注》。朱熹學派在“慶元黨禁”中間被打擊,朱熹搞出的那套“四書係統”有很多年被變成忌諱,但民間對其研究熱誠卻反其道而行,有相當一部分學子要為朱熹思想“平反”[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時過境遷,由程顥和程頤到朱熹的“尊孟”思想步入南宋時代,已是“黃河長江不可倒流”之趨勢。但同樣是“尊孟”,當年韓愈和他們不能同日而語,韓愈對《孟子》的汲取主要體現在建道統、排異端兩方麵,對《孟子》的其他不同理論觀點則比較溫和。譬如孟子主張的“性善論”韓愈就不甚讚同,而是提倡“性三品”說,關於孟子[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先選王安石一首詩《孟子》:
沉魄浮魂不可招,遺編一讀想風標。
何妨舉世嫌迂闊,故有斯人慰寂寥。
孟子的魂魄已無法招,可是每讀到經典卻能再現聖人的風骨。可見孟子在介甫心中的地位,他是在官場滾打的老手但“明月何時照我還”之情懷不輸任何詩人。後人對王安石不陌生,官方教科書上把他寫作“十一世紀中國改革家”,或許在其之前也就是[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上世紀1905年9月科舉被廢除,讀書人完全失去了學習《四書五經》的切生利益之後,“孔孟教宗”還有什麽存在之意義?曾幾何時人們開始弘揚傳統文化,殊不知“學隨術變”的儒教除了作為統治者的思想工具,筆者真想不出它還有什麽用處?儒教思想無論是其周公源頭,漢唐仕族“匯總的權術”,“兩宋摻雜佛道思想的怪物”,和明清“越發變硬的[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3)

發生在上世紀1976年“四人幫”倒台事件至1978年改革開放止的中共高層內部的劇烈權力整合,在中共黨史中敘述似乎已經“蓋棺定論”,比如1981年《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幹曆史問題的決議》的總結,雖然後來有2021年黨史第三份《決議》對這一時期沒有新的論述,但其中一些真相依然被掩蓋或者有刻意篡改作偽論述之嫌疑。筆者最近看到這樣的論述:當年華國鋒因為[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4)

辛棄疾作詞,“趨勢莊、騷、經、史,無一點斧鑿痕,筆力甚峭”,一生有詞六百多篇,雖不如柳七易安重樂,亦和東坡“詩入詞”有所不同。王國維點出一個“豪”字,筆者覺得恰如其分。前人寫詞,開口必先捂嘴,自稼軒出橫豎爛熳,乃如禪宗棒喝。南歸的餘生四十多年,尤其在上饒隱居時代是辛棄疾創作黃金期,這也印證筆者的觀點,如托爾斯泰,曹[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辛棄疾少年時代為抗擊金人立下報國心願,將字改作“幼安”,誌在仿效西漢大將霍去病,英勇殺敵擊潰異族侵略。另一麵他生長於北方,身上沒有循規蹈矩的傳統文化教育之印跡,卻有一股燕趙奇士的俠氣,這是注定他的文學創作風格,同時他酷愛史書,他崇拜陶淵明但比淵明更會打點家業,而不是“死耕一畝三分地”,生活的滋潤一定促使他的創作。因安邦治[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小寒某日下午,陽光無聲而沉浸似留在書桌上時,一壺茶一本書體會無盡之愜意。人說稼軒詞豪放雄渾,典故疊雲,殊不知好詞都在意情,好詞人都善於堆積委婉唱情之詞句。本人不主張將詞分為婉約和豪放,這隻是一個傾向而不是詞之真意。今讀到稼軒情義濃長的好詞,特在此注釋寫感,以供欣賞。

念奴嬌書東流村璧
野棠花落,又匆匆過了,清明時節。剗地東風[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2)

本文為近二十多年來有關郭店楚簡中《老子》甲乙丙本研究考證結果的學術小結,特別是日本漢學界研究成果的分析。因筆者能力有限,對其成果不作深入考評。謹作此文為後進研究者提供對照與參考。本文分以下部分:
一,至今為止《老子》即《道德經》的注釋和考證曆史。
二,日本漢學至郭店楚簡《老子》之學術成就
三,郭店楚簡《老子》成書年代之爭論
四[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1]
[2]
[3]
[4]
[5]
[>>]
[首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