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就是出賣自己的一部分從而保全自己的一部分。
當一百萬刀擺在你麵前,你會不會出賣自己的愛人呢?當藤街的機會擺在你的麵前,你會不會放棄你的愛人呢?親人呢?你自己呢?
如果你爬藤是為了追名逐利,你就會麵對這些問題。如果是為了自我則另當別論。但是,你真分得清嗎?真想過分清嗎?
或者說你以為出賣是值得的。但是你真計算過值不值得嗎?
[
閱讀全文]
孩子是否有明確的人生目標或萬裏挑一的真天賦
如果有就努力幹下去,十年幹一個明確的事的成就絕對比上大學學點不三不四的東西靠譜。
如果有點二等天賦,百裏挑一那種,也不太明確該幹嗎,爬藤套個保險也不錯。
但是也不值得非套不可。
孩子如果沒有10+%的時間完全自己浪費掉,加20+%的時間學沒有用的東西,還句話說七成力不足以爬藤的話,趁早給自己一[
閱讀全文]
一方麵,都能理解認為世界上有三類學生
名大2萬,普大88萬,高中310萬。
如果我們認為他們在同一起點上,結果名大出了30能人,成功率1500%%%;普大出40能人,成功率50%%%;高中出30能人,成功率10%%%。結論就是名校能使成功率增長30到150倍。自然要爬。
另一方麵,都能理解又認為名校生是精英,是高於普大更別提高中的。如果這是事實,結果就應該是所有能[
閱讀全文]
爬不爬藤,讀不讀書,體育不體育,社交不社交,等等爭議都是永遠沒有結果的永遠沒有用處的爭議。因為這些爭議都是試圖用簡單來描繪複雜,都是盲人摸象。
人是非常複雜的,社會是非常複雜的。描述和推演這複雜的複雜,就必須先由一套複雜的定位係統。即便是最最簡化的版本也絕非是單維單進製的黑白係統。這種係統隻能定義兩個位置,比用屬相算命的變化都少。[
閱讀全文]
在中國發財最幹淨也最能被小民達到的就是早生在北上廣,弄幾套房子現在值個幾千萬的。賣了以後到美國消閑。當然還有其它諸多發財的手段,不過就多得講究更多的“緣分”了。不管怎麽說,的確有不少人發財,隻是資產數額趕超美國同學。
但是呢,你讓我跟他們換一下過日子,對不起,決定不去。除了賬麵以外,吃住玩學醫行沒有一樣能趕上美國零頭的。也就[
閱讀全文]
第一層的節儉是不奢侈,就是不做不需要的消費,即不浪費。好比開跑車十分鍾上學。目的十,成本十。
第二層的節儉是節約,就是以最小的代價達到需要的消費。好比開小廂車十分鍾上學。目的十,成本五。
第三層的節儉是節省,就是有需要的消費也不消費。寧可騎車半小時上學。目的三,成本三。
第四層的節儉是拮據,就是不足消費。不得不步行一小時上學。[
閱讀全文]
生在北京,信息關係見識資本都不是一個小小狀元可以平衡的。
比如不需要為戶口發愁而有更多的選擇,不如不比為房子而放棄許多等等。[
閱讀全文]
為什麽中國總在夜郎自大和崇洋媚外之間跳躍呢,2010年了還在走1870年的路呢。為什麽周邊的日本,韓國,台灣,香港,新加坡都離中國而去呢。為什麽這些老憤們自己都離中國而去了呢?就是因為說一套做一套,隻有情緒沒有邏輯。
中國學生成績好,但是實際能力不如成績,因為隻是擅長和專注於應付考試。這是一個廣泛流傳乃至被接受的觀點。如果你想證明它是錯誤的[
閱讀全文]
六十年代以前的華裔受教育水平不高,爬得少,成得少。但是隻要能爬下來,大學也就多元化收了。
六七十年代的台灣留學生留下的少,雖然拔高了一些華裔的水準,但是數量的限製導致影響有限。
八十年代中國大陸的留學生大量增加,基本都留下,子女教育成長後在兩千初到至今的十年左右進入大學。全麵提升了華裔的成績形象。提升至多以至於有過多的嫌疑。導致[
閱讀全文]
而在
為什麽吃苦
吃什麽苦
是否必須吃苦
吃苦是否能達到目的
中國
為什麽吃苦,人前顯貴,衣錦還鄉。
吃什麽苦,所有不愛幹的事。
是否必須吃苦,未必。
吃苦是否能達到目的,基本上達不到。民工比農民苦,生活慘。北漂大學畢業不如生在北京。
美國
為什麽吃苦,幸福。
吃什麽苦,不可放縱自己。
是否必須吃苦,差不多。
吃[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