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現在考大學就是比誰跑得更快一點,死得更晚一點而已。
(2015-01-16 11:40:04)
下一個
工業化信息化的結果就是,在價值創造中,勞動力的比例不斷下降,生產資料和生產技術的比例不斷上升。生產技術嚴格地說也還是人,但是是集合和積累的勞動力,而且被資本所掌控。而集合和積累的勞動力(技術知識)又不是個體人(不論你能學多少AP)所能掌控的。這樣一來越循環越是窮者愈窮,富者愈富。而勞動力的價格愈低。而AP多的人不過是在多收三五鬥的情況下比別人多賣幾個,但是總體價格已經不斷下降,不過是多苟延殘喘幾日而已。而解決社會矛盾的唯一方向就是重新分配集合勞動力的價值,而這又恐怕不會按AP多少來分配。然而這又或是共產主義的必然趨勢,各盡所能,按需分配。
從另一方麵講,工業化初期,勞動力不足以適應新生產力,所以要教育。或者說手教育的勞動力在數量和質量上都不足。所以教育可以改變命運。而今,受教育勞動力的數量和質量都已經超過需求,再多學也就沒有了實質意義,更不能改變什麽。供大於求時就不是為實際需要而教育了,而是為了刷人而教育了。多學AP未必就是殘酷,讓孩子幸福未必不是幻想。說到底,看不清大勢,不妨隨波逐流,至少風險稍小;而真識時務知自我的,倒也不必人雲亦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