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大號螞蟻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貿易秩序決定人類文明

(2025-05-11 05:47:09) 下一個

已知人類文明大約有八千年。雖然有可能在更久之前,存在過高階文明,但是目前不可考。甚至不一定是人類文明。當然在萬年以前,也不是沒有人類。隻是沒有進化到文明的程度,或者說還沒有較為複雜的社會秩序。

 

在文明之前的人類擴散,主要是靠腿和獨木舟。是非常緩慢低效的。一代人可能挪不了幾裏地。貿易交流,技術傳播同樣是非常遲鈍的。一個新發明可能幾百年傳不出去幾百裏,甚至在此之前就失傳了。這種情況下,歐亞大陸的先天條件,就使得它成為人類發展最適宜的大陸。因為它是最長溫帶跨度的大陸。最適合農牧業的擴散。

 

中南非洲,作為人類的起源地。肥沃的美洲,至少兩萬年前就有大批人類到來。然而兩者的自發文明的發展水平,落後於歐亞大陸幾千年以上。而歐亞大陸文明的起點則是東地中海地區。從八千年前到三千年前獨領風騷。所以也有猜測是受到了神秘力量的點化。

 

但不管怎麽說,三千到四千年前,人類文明有過一次巨變。就是東地中海文明走向衰落。可能是因為氣候地理的變遷。也可能是文明太久,日子太好過了,產生了太多白左思維。禮失求著野。派生出了古西地中海文明(古希臘古羅馬迦太基),古西亞文明(波斯),古南亞文明,古東亞文明(殷商三星堆)。基本都是這一時間段。其中也有航海技術發展到可以在得天獨厚的平靜得多的地中海,較大規模航運的因素。以及馬匹馴服以後,較快地較大規模地東進的因素。

 

比如說東地中海文明通過馬匹大草原傳播到黃河長江流域,可能需要幾十幾百年。但是比之前的沿著印度洋海岸線,傳播到黃河流域的幾千幾萬年,還是要快得多。所以顯然通過大草原進入中原的部族,往往比土著更先進。就如後來西班牙幾百軍隊就能橫掃印加帝國幾萬人的落差。草原人逐步把先來的百越人從黃河流域,屠殺驅逐到長江流域,乃至珠江流域。這就是三千年前的文明大變局。草原貿易馬路,幹翻了賽龍舟的岸邊曲折之路。這是歐亞大陸東部的自然條件。而西邊的自然條件,反倒是加大了地中海路。即便這種幾十上百人載量的“小”船。其運輸效率也是超過馬匹的。所以在分枝散葉的四大文明中,古希臘古羅馬是最發達的。古西亞次之,古南亞又次之,古東亞最次。根本取決於貿易物流載量,或者水運馬運的占比。

 

古羅馬,古希臘,古波斯,古印度(尤其是北部)諸文明之間的互動還是比較密切的。古東亞就由於地理位置,比較隔離。但是不管怎麽說,從約三千年前,到一千五百年前,這些農耕文明還是比較穩定且占主導地位的。但是也逐漸孕育出來了大草原文明。也就是勾連這些文明之間貿易的大草原部落,由於渠道優勢。雖然自己原創文明不多,但是能夠接觸和吸取眾家之長,又有貿易特權,反而越來越強大了。這一點類似於後來的倭寇現象,以及東印度公司現象。流竄的“野蠻”人,幹反了定居的“文明”人。

 

公元三百年後,五胡亂華,基本上滅絕了先秦(主要是周)到漢的諸夏文明。一百五十年後,羅馬也陷落。雖然東羅馬又苟延殘喘了一千年。但是古希臘古羅馬文明自此一蹶不振。相當多的技術水平,組織水平,經濟水平,都是一千多年以後,文藝複興,乃至工業革命才重新趕超上來的。這中間的一千年就是所謂黑暗的中世紀。但這是歐洲自身比較出來的馬鞍形。並不意味著其他幾大文明就因此趕超了歐洲文明。實際上古希臘古羅馬所達到的多數文明水平,南亞和東亞,從來沒有靠自己的發展能夠望其項背。

 

可能最接近的時期就是公元六百五十年到七百五十年左右的盛唐時期。但是也隻是接近。這個時期也是伊斯蘭阿拉伯興起的時期。也是佛教大舉進入東亞的時期。這個時期幾大文明的水平可能最接近。而比較拔尖的應該是西亞文明。也是較大的印度洋海運逐步興起的時期。也就是海上絲綢之路興起的初期。而路上絲綢之路依然是主流。而大唐的興盛很大程度上是對路上貿易通道的掌控。而唐的衰落,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對貿易通道的失控。

 

這個窗口期一過,歐洲在基督教的馴化和文明的傳播下,迅速恢複了領先優勢。所以中世紀真正的穀底也就五百年。公元一千年以後,雖然神聖羅馬帝國沒有恢複真正羅馬帝國的風光,但是水平還是越來越高的。這一時期可能是東亞大陸,尤其是黃河長江流域,平均教育程度最高的時期。但是科舉的興盛,嚴重抑製了教育的普及和多元。而基督教會則更傾向於普及教育以及教育的多元化係統化。以至於現代大學的雛形在歐洲出現。同時封建製帶來的社會秩序的豐富和平衡,也比大一統官僚製更加有利於工商業的發展。反觀東亞大陸雖然也是自己曆史上最有資本主義傾向的時期,但是是反過來說也就是越來越走下坡路。而歐洲的大憲章卻是其工商業低穀的中世紀時期,或者說自此以後越來越進步。

 

公元一千二百年,大草原迎來了更大一次的爆發,也是它最後的輝煌,蒙古大帝國的崛起。鼎盛時期可以說是打遍天下無敵手,攻無不取,戰無不勝。不僅重現當年滅羅馬絕大漢的威風,而且更加有組織性。基本上控製了亞洲的絕大部分和歐洲部分地區。但是對歐洲的攻擊沒有取得最終的勝利。一方麵有蒙古強弩之末的因素,另一方麵也有歐洲還是最強勁的緣故。南宋能夠堅持比較久,歐洲能挺住,都是找到了一些抵抗蒙古軍隊運動戰的辦法。南宋主要是靠的是地利,以及背後海上貿易的支撐。隻不過當時海運水平依然有限,而且主要掌握在阿拉伯人手中。而東歐扛住蒙古則更靠堡壘技術。西歐的支援不大,更多的是忙於十字軍東征。

 

不到一百年,蒙古帝國就瓦解了。其興也勃,其亡也忽。其中一大原因就是大草原馬路的貿易流量額不足以帶來足夠的利益來維護這個貿易渠道。蒙古大帝國某種程度上是最早的全球化。忽必烈是民主黨全球大資本,曾經是想建立一個全球貿易圈的。但是入不敷出,很快失敗了。當今美國也麵臨同樣的問題,作為維護全球貿易秩序的霸主,做的是賠本買賣,不可持續。同樣中國的一路一帶就更是賠本買賣。陸路的物流成本實在是和水路的有數量級的差距。加上其它問題,就更沒戲了。

 

蒙古代表的大草原文明的迅速衰退,除了馬路的上限低之外,也和海路的加速發展有關。也就是所謂三千年來未有之大變局。馬上貿易再次轉回海上貿易。其實當時取代蒙古帝國的最佳候選者是奧斯曼。因為當時的歐亞海路貿易主要掌握在阿拉伯人手裏。雖然歐洲有更好的海運和海戰技術,但是奧斯曼有次一級的航海技術和最佳的地理位置。鄭和下西洋的技術,主要就是阿拉伯技術。這也是為什麽選鄭和這個雲南回回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鄭和以後大明迅速走向海禁的原因之一。猶如今天中國的航母艦隊充斥了美國工程師,艦長。而大明又絕不可以允許出現西印度公司這樣的自立為王的存在。所以鄭和隻是一個小叉路,真正大航海時代的爭奪,最開始是西歐和奧斯曼的爭奪。

 

如果說鄭和時代,東亞還有機會在大航海中分一杯羹。隨著鄭和的結束,東亞就迅速被完全甩到看不見車尾燈。而這時候作為蒙古帝國第一順位繼承者的奧斯曼正如日中天,徹底滅亡了東羅馬。從而也逼得西歐不得不開始嚐試,繞地球一圈。不久西歐更在維也納遏製了奧斯曼的圍攻。又不久在地中海重挫了奧斯曼海軍。畢竟,奧斯曼雖然有體量的優勢,但是技術上一直是落後於西歐的。至此奧斯曼由盛轉衰,基本失去了大航海時代爭霸的資格。大航海的爭霸戰轉向西歐列強內部的爭奪。同時,大草原文明的第二繼承人,俄羅斯,也在迅速崛起。

 

其實拋開鄭和的嫁接的曇花一現。宋明代表的東亞文明早已明顯落後於,同時期的歐洲中世紀後半期的文明水平。比如文藝複興,比如航海技術,比如天文曆法,比如財政管理,比如火器技術,甚至非火器的所謂回回炮。在西班牙方陣的冷熱兵器混合戰術興起的同時,明軍的火器水平已經不及日本和越南拿到的幾手歐洲貨。早在鴉片戰爭之前三百年,甚至五百年,甚至八百年,命運的齒輪已經開始轉動。一切已經注定。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XYZ3 回複 悄悄話 我在1990年代在德國Regensburg參觀了Saint Peter‘s Cathedral。就知道人家1400年時候肯定就是領先中國好多了。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