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1)
2017 (419)
2018 (381)
2019 (335)
2021 (126)
2022 (166)
2023 (109)
2024 (91)
各行各業,都講究是做行業,還是職業,還是專業的問題。
做行業的是領導者,主要是該行業商業模式的領導者,冒大風險也拿大收獲的。做行業的並不多專業,懂專業就行,懂行業才是真正的專業。
做專業的也算是領導者,主要是行業核心技術的領導者。
做職業的就都是追隨者,打工者,是絕大多數。很多還不是在相關行業的,或者專業是主體的行業打工。而是在不那麽相關行業,或者專業非主體的行業的相關職業打工的。
學電腦的也不外如是。絕大多數是跟風來多掙點工分的而已,跟到超市搶雞蛋的大爺大媽也沒有本質區別。現在搶雞蛋是很Low的事情。但是文革的時候能搶到雞蛋,那就算能人。
行業職業也一樣。從無到有的時候都火熱過。但是人類社會需要三百六十行,做的人多了,行業成熟了,就白菜價了。就是白菜也不是沒有過用紅繩掛起來賣的時候。電腦業也是如此。社會對某一行的需求與投入,總是有一定比例的。哪怕是民以食為天,也沒有百分百的人都種地的。何況說到底,電腦業是附加行業,是不能被直接消費的。
四十年前電腦業興起的時候,美國一年畢業的電腦生也就兩萬。相關從業人員也就幾十萬。現在每年畢業十二萬,從業人員超過千萬。如過還指望像二三十年前那樣火,就過於不現實,犯了經驗主義。或者采樣狹窄的錯誤。
電腦業興起以來,H1B名額的大頭都是電腦業拿去了。今天華人移民的主力都是得益於這股風的豬。但是也必須認識到風頭已過。
電腦業興起的時候,可謂是到處都是空白。跑馬圈地,信手拈來。現在有地的都隻能精耕細作。沒地的能找塊鹽堿地啃就不錯了。人工智能不能說是鹽堿地吧,也是黃土高坡,沒有幾個大投入是啃不動大規模水利工程的。就如當年石油產業興起的時候,一捅就冒油,成就無數富豪。現在就得玩頁岩油,海上平台這種大額籌碼了。
單從打工而言。四十年前等於說是有一千萬的空位置在等著,每年加上H1B也過十來萬人的供應。而現在每年空出來的位置,也就是四十年前的人現在退休的數量,也不過十來萬。而新畢業加H1B能有二十萬。所以不壓縮H1B才奇怪。現在加州失業率全美第一,也是一個警鈴。
H1B是人才嗎,是職業人才,但是極少是專業人才,幾乎沒有行業人才。而職業人才是可培養的人才。三四十年前美國自己培養來不及,畢竟可培養人才也有培養難度的差別。也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培養出來的,或者容易培養出來的。也許隻有百分之幾的人容易培養,百分之十幾的人可以培養。但是總之是個供求關係問題。
現在美國可以培養的人數上來了。總體需求又不斷遲緩。那麽引進容易培養的人才也就不那麽急切了,不那麽算人才了。所以真正的人才是千分之幾的行業人才,專業人才。有了這些人才才能夠有對職業人才的需求。就好比四十年前中國的大學生混個處級以上並不稀奇。而現在是混個快遞員並不稀奇。啥叫人才,啥叫知識,社會需求才是決定性的。匹配需求,發現需求,創造需求的才是文明的根本動力。吹噓自己多麽善良正義,多麽手藝精湛,都是扯淡和忽悠。真正解決社會需求才行。而社會需要也是在不斷更新變化當中的。
而世界經濟大勢,也由冷戰勝利的紅利期,全球化上升期的紅火,到現在去全球化,全世界經濟滯脹,美國幾乎是唯一還有些活力的地方,也全靠同行襯托。在這個大背景下,幾乎所有行業都舉步維艱。表現在電腦業上的對比就更明顯。當年是普通學生不用畢業就有工作追,現在名校畢業都不一定馬上追得到工作。因為越來越多的工作也不是市場需要,而是資本炒作故事的結果。電腦業和經濟也算是某種火車頭和車廂的互動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