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常見一些業餘的和專業的哲學評論文章將大約三個世紀前的蘇格蘭著名的大哲學家休謨給刻畫成具有下麵三個特點的人物:
1)懷疑論的領軍人物;2)無神論的領軍人物;3)否認有因果關係存在。
當然,那些業餘哲學愛好者之所以那麽說還是因為他們相信了那些專業哲學評論家的話了。
那麽休謨到底是否真的是如那些領著高薪占著社會資源的專業哲學家所說的[
閱讀全文]
人類是社會性動物,人類的社會活動中不可輕忽的一部分是在所謂的正事之外的彼此交往。而對於那些“打天下坐天下”的政客或商人甚或江湖黑白道來說,不論是什麽體製,或哪朝哪代,彼此之間的包括吃喝享樂在內的群聚交往實際上也就是他們的正事的很重要的一部分。這樣的群聚交往雖然一定會帶有各民族文化自身的特點,但是也具有一些可以說是跨民族跨文化的[
閱讀全文]
這裏的標題單挑運氣和哲學兩個要素來說事當然隻是要突出它們之間的相對重要性的對比,實際上不論創業還是守業都需要信仰努力勤奮等等很多共同的因素,而且創業也需要哲學而守業也需要運氣。但是,對於創業,尤其是艱苦創業來說,運氣其實比什麽都重要。人們在回首一個人創業的成果史的時候,常常隻注重一些聽起來似是而非的主觀努力或確定的客觀因素,而忽略[
閱讀全文]
不是我要在這裏謬談,而是談談我小時候剛接觸哲學時的書本上和學校裏是如何謬談的。他們說,“形而上學就是片麵地孤立靜止地看待問題,辯證法就是全麵地聯係地變化地發展地看問題。”長大一點覺得這可能是中國式的哲學政治化的結果,後路發現原來西方人(至少直到本世紀初的時候)也這麽說,才明白那是哲學被哲學評論所綁架的結果。
其實根本不用拿出&ldq[
閱讀全文]
語言是人類得以區別於地球上的其它動物的一個基本要素。語言是一個極為複雜的動力學係統,但是主流社會迄今為止的語言學,語言心理或心理語言學,語言哲學或語言結構學,或語言認知學,文學,語言教育學,翻譯學,以及所謂的信息論等等的研究遠沒有表現出語言的動力學特征來。過去7,8年裏我曾零星地寫過一些討論語言的文章,雖然也一直想在這些討論的基礎上進[
閱讀全文]
百年老店德國著名的出版社Springer上個月出版了一本題為ComplexityinEconomics:CuttingEdgeResearch的書,它是一個叫做NewEconomicWindows係列叢書的第38卷,在該書的第117頁到136頁是我的題為“ChaoticOrder:AConsequenceofEconomicRelativity”的文章(本博客有該文的中英文版)。我過去雖然發表的文章不多,但在中科大讀研和在中科院做助研的時候都在不同的雜誌發過文章,後來在麥吉爾讀博士的[
閱讀全文]
曾有人說過這樣一句名言:人類的手腳比腦快。人類的哲學是人類的大腦而具體學科是人類的手腳。人類的手腳忙忙碌碌地製造一大堆東西和匆匆忙忙地向前趕路,卻沒有能力來對現實的發展進行總結消化理解。比如,今天人類的史前考古已經基本顛覆了中小學教科書上關於人類進化史的內容,連政客都敢公開認為外星文明的存在不是一個必定不可能的事;人類的星際探索也[
閱讀全文]
確定與不確定是人們在生活中所熟悉的兩個狀態以及相關的概念。人們在生活中的很多努力,不論是實踐上的努力還是理論上的努力都是為了讓現實,或更確切地說讓未來變得更確定些。人們甚至學會了用或然的概念來讓自己可以更加確定地理解和表達不確定。雖然不能說人們一定喜歡確定性,因為畢竟確定的事情裏麵有好有壞,但是人們總的來說害怕不確定這一點是比較肯[
閱讀全文]
我在某網站貼出“驕傲與恐懼”一文之後,上次我在“與網友的一段哲學討論”中提到的那位網友又來做了如下的評論:
剛剛看到你的文章,我覺得談論驕傲這個概念,要說清楚並不簡單。這篇文章並沒有說清楚。“我為祖國驕傲”和“我為自己驕傲”,兩句話說的的“驕傲”究竟有沒有區別?首先,一個概念必須進行學術探討,而不是進行[
閱讀全文]
生活中的語言詞匯會因為它們經常出現的場合而被打上相關的烙印,這種烙印常使得人們對這些詞匯所對應的概念的認識局限於膚淺的表麵,而忽略了概念的內在深刻含義。這樣說可能太抽象,舉個具體的例子大家很容易就能理解。比如,人們常用驕傲一詞來批評一個人做了成功的事情後的忘乎所以,或者更一般地,人們會用驕傲一詞來批那些人生順暢,意滿誌得的人的整體[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