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慕容青草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談談哲學革命之必要

(2016-02-07 19:59:20) 下一個

摘要

上世紀主流哲學界的權威關於哲學作為專業已經終止了的宣告標誌著哲學作為一門學科的發展陷入了困境,迄今為止主流專業哲學並未從這一困境中擺脫出來。這一囧境意味著作為人類文明的基石的哲學已經到了需要一場革命的關頭。本文對於導致哲學衰退的各方麵因素進行了分析,並對哲學革命的前景做了簡要的討論。

關鍵詞:               哲學,革命,專業,邏輯,社會動力,寫作

  1. 哲學為什麽需要革命?

“每一代人都需要有一場新的革命”,這是美國建國之父托馬斯傑斐遜留下的一句名言。如果把這句話用在哲學發展上也是非常貼切的,而且每一代人之所以需要有自己的哲學革命的原因也與每一代人需要自己的社會革命的原因密切相關。我們可以籠統地將影響哲學發展的因素歸結為兩種相反的力量(就象人們常對影響社會發展的因素所做的概括一樣):促進哲學發展的力量和導致哲學衰敗的力量。這兩種力量彼此較量的結果決定了哲學在這個世界上或某個地區內的某個曆史階段內的興衰。非常遺憾地,自從上個世紀西方哲人發現專業哲學基本已經死了到現在主流哲學界依然處於慣性衰退之中,這就是目前我們需要一次新的哲學革命的基本原因。

曆史上哲學發展的頹勢曾促使一些非哲學專業的智者挺身而出試圖為挽救專業哲學而作貢獻。上世紀的德國著名哲學家傑斯帕斯在《我的哲學》中回顧他為何放棄醫生的職業而從事哲學探索時說[1]

當我意識到,在那個時候,各大學裏沒有真正哲學,我想麵對這樣一個真空狀態,任何一個人,哪怕他的哲學極弱以致於無法產生自己的哲學,都有權利出來講哲學,來宣稱哲學的過去和將來是什麽樣的。

(英譯原文:

As the realisation overcame me that, at the time, there was no true philosophy at the universities, I thought that facing such a vacuum even he who was too weak to create his own philosophy, had the right to hold forth about philosophy, to declare what it once was and what it could be.

)

如傑斯帕斯這樣的傑出人才的加盟顯然並未能減緩當時哲學衰敗的頹勢,他的德國同胞[2]不久之後便宣判了哲學的死刑。哲學的頹勢其實也絕非始自上個世紀,造成這一衰退的種子是兩個世紀之前當哲學開始專業化,當德國古典哲學家康德宣布形而上學再沒有發展餘地[3]的時候就已經埋下了。康德之後的另一位德國哲學大師黑格爾曾在他的《邏輯學》中對他那個時代的形而上學的式微做過這樣的感慨[4]

事實上,再沒有人對於形而上學的形式或內容或兩者感興趣。

(英譯原文:

The fact is that there no longer exists any interest either in the form or the content of metaphysics or in both together.

)

對此,黑格爾接下來痛心疾首地說道,

當一個國家對它的憲法理論,它的國民情操,它的倫理道德漠不關心的時候,那是令人震驚的;同樣令人震驚的是一個國家失去了它的形而上學,當自我思考之靈已不再存在於一個國家的生命之中。

(英譯原文:

If it is remarkable when a nation has become indifferent to its constitutional theory, to its national sentiments, its ethical customs and virtues, it is certainly no less remarkable when a nation loses its metaphysics, when the spirit which contemplates its own pure essence is no longer a present reality in the life of the nation.

黑格爾之後的一個漫長的時間裏形而上學不但在包括德國在內的世界各地被作為巫術的代名詞廣遭撻伐,而且很多人甚至因為被扣上有形而上學的思想的帽子而遭到人身的迫害,如果黑格爾能夠預知這樣的狀況的發生不知他會做何感想。

  1. 哲學發展之能量來源

同其它學科一樣,哲學發展的能量主要來自兩個方麵:現實世界的方方麵麵及曆史上的哲學成就。與其它學科的專家們相比,哲學家們似乎特別喜歡強調哲學的曆史(包括前人的理論和相關故事)以至於今天許多人幹脆把專業哲學視為等同於哲學史或對曆史上的哲學成就的評價;不但是業餘哲學愛好者如此,專業哲學界人士包括講授哲學的尤其如此。與其它學科的專業人士熱衷於介紹該專業的基本原理相對比,哲學專業的人士在向非哲學專業的人士介紹哲學時的一個特點便是一大串曆史上的哲學人物的名字及後人對於他們的理論的總結和評論。這樣做的合理性在於哲學的特點決定了哲學理論是按理論的作者來劃分的(比如,老子的哲學,康德的哲學,黑格爾的哲學等等),但是問題出在大多數情況下人們在介紹那些人名的時候列出的不是那些人的原話而是後人對於他們的理論的總結和評論,當人們親自去閱讀那些人物的原著時常會發現後人的總結和評論中充斥的大量的誤解;另外,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曆史上的哲學成就在哲學發展中所起的作用其實遠不如其它學科的已有成果在學科的發展中所起的作用,哲學發展的主要源泉是現實世界(物質的,文化的,邏輯的)存在著的一切而不是曆史上的成就。

康德據說是西方近代史上的第一代的專業哲學教授,他當時其實已經意識到了僅僅了解曆史的成果在哲學發展中的缺憾及因此而可能造成的專業哲學的缺陷。他認為哲學不是可以從課堂上學來的,換句話說哲學專業的學習本身是培養不出哲學家的。他的這一認識非常明確地反映在他的哲學講義《邏輯導論》[5]中:

然而,說實在的,哲學怎麽會是學得到的呢?每一個哲學的思考者可以說都是從他人廢墟上建構他自己的工作;但是不存在那樣一種所有的部分都永恒的人為的成果。所以也就是說,即使是由於這個原因,沒有人能學會根本不存在的哲學。但是,即便有一個現成的哲學存在,也沒有人能夠在學了它之後可以聲稱自己是哲學家,因為從主觀的角度來說,他所學到的知識已經成為曆史。

(英譯原文:

How, indeed, can Philosophy be learned? Every philosophical thinker builds his own work on the ruins, so to speak, of another; but nothing has ever been built that could be permanent in all its parts. It is, therefore, impossible to learn philosophy, even for this reason, that it does not yet exist. But even supposing that there were a philosophy actually existing, yet no one who learned it could say of himself that he was a philosopher, for his knowledge of it would still be only subjectively historical.

)

專業哲學人士比其它學科的人更喜歡強調哲學史對於哲學專業的重要性這一現象背後恐怕正是康德指出的這種缺憾使他們產生的危機感。

哲學的傳承性之所以不如其它的具體學科內的傳承性對於學科的發展來的那麽重要又恰恰是由它的另一源泉(即現實生活)對於哲學發展的重要性所決定的。哲學理論的一大特點是不需要有複雜的數學推導或依賴於設備條件的實驗及自然觀測,它的直接素材就是來自於現實生活及其所涉及的邏輯關聯。盡管曆史上的哲學成果可以幫助開啟後來人的思路,但是人們不需要象運用牛頓定律那樣地從已有的哲學理論中推導出新的哲學理論;相應地,哲學是一門開放的學科,它不存在一個象數學或自然科學中的嚴格的公理的或數據的框架或操作的規則流程,它甚至不具備藝術那樣的直接刺激人們感官的表現形式及達到那樣的表現形式所需要的技術和材料,這使得哲學既是最難把握的一門學科又是最容易混事並通過混事在其中發達的學科,既是對人類社會實踐的結果有著無法回避的支配和影響的學科,又是一個雖然充斥著虛幻與謬誤卻不會造成瞬間的爆炸性災難因而讓人覺得不疼不癢而不易察覺什麽地方出了差錯或什麽時候迷失了方向的學科。

  1. 導致哲學衰退的的兩種力量

人們在談論為什麽哲學作為專業會衰敗時,常將原因歸於科學的興起,認為是科學的興起取代了哲學的地位。產生這種誤解的一個原因是缺乏對於哲學作為一門學科所麵臨的攔阻其發展的因素的分析,而作為哲學專業人士甚至哲學權威人士發表這樣的觀點,顯然是一種推卸自己的責任的做法。雖然科學的興起如本文後麵將討論到的會對哲學作為一門學科的發展產生一定的影響,但是導致哲學衰退的力量主要來自兩個方麵:哲學的內容以及哲學作為學科所涉及到的社會動力學因素,而前者也包括了對於什麽是哲學的認識。

西方主流專業哲學之所以會走到今天這個式微的地步其首要原因還是以往的哲學成果中的不足。而哲學成果中的不足又包括了兩個方麵,第一種不足即前麵提到的康德指出的以往的哲學成就在造就新哲學上的先天的不足,第二種則是已有的哲學理論的內容對於進一步發展的供給上的不足,當然這本身就包含了邏輯上的欠缺。這兩種不足既有關聯又在意義上不盡相同。如果已有的哲學理論對於進一步的發展能夠提供充分的幫助的話,自然也就不存在康德所指出的不足。但是另一方麵,曆史上的哲學理論在內容上的不足又有其不同於其它學科的自身的特點,所以有必要對之有特別的認識。關於西方哲學,懷特海說過這樣一句名言[6]:

可以最穩妥地把歐洲哲學傳統總括為:它是對柏拉圖的一係列注腳。

               (英文原文:

The safest general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European philosophical tradition is that it consists of a series of footnotes to Plato.

       )

遺憾的是,柏拉圖並沒有把作為他的哲學的核心內容的理念或形式真正說明白,否則的話不但可以省去許多日後的注腳,而且也可避免注腳中的許多誤解。其實,哲學之所以會有今天的不景氣的一個重要根源乃是未能很好地處理理想與現實的關係。當人們試圖從嘈雜的現實中領悟出永恒的真理時,往往不得不求助於理想的力量。但是理論中的理想往往具有兩方麵的不足:1)所提出的理想概念有自身邏輯上的局限;2)所提出的理想概念與現實之間存在偏差。這兩者其實是任何一門學科的任何一種理論都會具有的問題。對於一般的學科來說,由於學科內部的累積式的傳承性和應用中的觀測或定量結果的反饋使得這兩方麵的不足通常不會造成學科發展的停頓或震蕩。但是在哲學發展的曆史上,當人們檢驗已有的理論時,常常不是去領略該理論所反映出的理想境界的意義並對之加以發展而是隻強調其對於現實的偏離,其後的新理論又無可避免地引入新的理想性思維,然後其他人再基於現實的檢驗否定其不符合現實的部分。這樣的做法當然自有其合理性,因為理論的價值畢竟還在於對現實的指導;但是,由於對理想與現實更深層的關係缺乏足夠的了解,這樣的實踐同樣會造成社會性的理性思維的不連貫,而這種理性思維的不連貫對於哲學發展的負麵影響是不容小覷的,它的一個直接的負麵結果是導致一些似是而非的文字遊戲受到人們的青睞,而似是而非的文字遊戲自古以來就是哲學的最有力的殺手。

3.1哲學的對象是什麽?

實際上這裏又涉及到“哲學到底是幹什麽的”這樣一個古老的問題。對於古希臘人來說,哲學一詞表示的是對智慧的熱愛。這一詞義本身也彰顯了古希臘人的智慧,不但因為他們用哲學一詞所代表的學問具有普適的共性,在遙遠的東方也有著對應的體係,也不但因為不論具體的哲學理論的內容是什麽,它都是哲學家的智慧的結晶,更因為對智慧的熱愛是我們稱之為真正的哲學與貌似哲學的詭辯及專注於具體知識的其它學科或技工之間的根本區別。

今天的主流專業哲學的路之所以越走越窄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對於哲學史或哲學評論史的掌握,而不是古希臘人所期待的對於智慧的熱愛,成為了哲學界的主要興趣及衡量一個人的哲學素養的主要指標。對過去的文獻的討論,而不是論述新的思想和觀點,不但是哲學文章作者最為得意之處,更成為學術文章的審核者們最為看重和感興趣的部分。引用過多少文獻,尤其是多少熱門文獻,而不是有多少有價值的新思想成為很多時候人們審核一篇文章是否合格發表的主要標準。這是因為不但作者們缺乏創新思維的能力,而且審核的人也普遍缺乏理解和欣賞新思維的能力,而引用過多少文章,尤其是引用過多少名人的文章是非常容易判斷的硬性存在,因此引用過多少文獻便非常具有諷刺性地成為了審核文章的硬性標準,哲學先驅們所強調的獨立思辨的標準早已成為被遺忘的過去。

其實,作為一門以熱愛智慧為標誌的開放性學科,哲學的對象應該是存在著的一切關聯。但是,過去幾千年裏,尤其是在過去的幾百年裏,主流哲學界的發展目標嚴重地偏離了這個終極的對象,這一偏離是導致上世紀哲學在歐洲被宣布終止了的一個主要原因。但是造成這種偏離的卻是哲學家們的一種職業性的專長:歸納簡化。曆史上的哲學家們常喜歡把哲學歸結為對一些所謂的大問題的探索,盡管不同的哲學家可能會提出不同的大問題,但一定都是諸如存在是什麽人是什麽宇宙是什麽我們能幹什麽等在哲學家眼裏能夠算得上大的問題。這樣的簡化雖然可以幫助哲學家們整理自己的思緒,幫助普通讀者們了解哲學,卻也會對哲學家自己和讀者造成很大的誤導。其實,哲學家們之所以能將哲學簡化為對幾個所謂的大問題的回答這一點本身就是因為不同的存在之間有著複雜的邏輯上的關聯,而哲學的興趣就在於探索各種存在背後的關聯,因而不同的哲學家們從自己所麵對的存在出發循著彼此之間的關聯便能夠達到一些簡單的問題。但是,一方麵盡管人們可以將很多複雜的問題歸類為同一種簡單的問題,對於那個簡單問題的一些特性或者說那些具體問題的簡單的共性的認識與真正認識那些具體問題背後的邏輯關聯可能還相差很遠,而且是無法通過演繹來推導得出結果的。所以,如果不是作為方便人們認識的有序化手段,那麽將複雜的哲學簡化為簡單的大問題的做法除了能給人們帶來一種終極認識的虛幻的快感之外不會有什麽積極的意義,反而會因為窄化了哲學的目標而給哲學專業及非哲學專業的人士造成誤導。另一方麵,不同的哲學家能總結出不同的大問題這一點本身也在提醒著我們:那些簡化隻能作為整理他們的思路以方便他們論述問題的手段,而絕非哲學的真正的終極問題;不但從不同的角度可以做出不同的歸納來,而且我們甚至並不能肯定我們已經知道的所謂大問題是否能夠包容所有存在的關聯性,就好比我們已經能夠認識到宇宙的很大一部分,但是我們並不能肯定我們已經完全了解了宇宙一樣。

盡管過去幾個世紀裏的哲學風雲人物們曾多次給哲學做過窄化的人為定義,而且他們的窄化定義也確實對主流哲學的發展造成了嚴重的影響,但是他們並未能真正從實質上改變哲學以存在著的一切關聯為其對象這一基本特點。這是因為人類熱愛智慧的天性將驅使著人們,尤其是具備較強的哲學思辨能力的人,去對所有觀察感受到的存在的關聯進行思索,這種自然而然的思索是不會去刻意地遵守哪個權威給出的人為的定義的,而且思維的結果常常不符合任何具體學科的範疇卻表現出對於智慧的熱愛,因此非常自然地就被歸類於哲學。所以說不論專業哲學界的大人物們基於什麽樣的原因來給哲學做什麽樣的限定性的定義,哲學將永遠作為一門以存在著的一切關聯為其對象的學科。但是另一方麵,任何一門具體的學科的對象顯然也一定屬於存在著的關聯,因而如何界定哲學與具體學科也很自然地會成為人們所關心的議題。其實,這裏的劃分也是很自然且簡單的:原則上來說哲學所關心的是存在著的一切關聯,但是當涉及已經由具體學科進行研究的領域時,哲學需要借助已有的具體學科來獲得相關的知識。

除了存在於哲學的內容(包括對於哲學的認識)之中的因素之外,導致哲學衰退的力量的另一主要來源則是哲學作為一門學科所涉及到的社會動力學因素。所謂社會動力學因素指的是影響人們的社會活動的一切動力因素。比如,一個研究生的哲學觀點通常與他的導師一致,不論是因為他確實認同他的導師的觀點,還是因為他不了解或不具備其它的觀點,或是為了畢業他必須表現得和他的導師一致,等等。社會動力學因素對於哲學發展的負麵影響之大會令很多沒有考慮過這個問題的人聽了之後非常驚訝。

如同任何其它學科一樣,哲學作為一門學科是在現實的世界中生存和發展的,現實社會裏的生存的需要會導致專業哲學人員如同其它任何學科的專業人員一樣在很多時候把獲取並保護個人生存利益的需要置於學科發展的需要之上。而哲學的開放性特點,主要是哲學之缺少如科學那樣的硬性標準及藝術那樣的普通人易於理解或欣賞的表現這樣的特點更加劇了利益與學術需要之間的倒掛趨勢。人類社會是一個複雜的有機結構,社會地位的不平等是這個有機結構的一個核心的基本特點,因為這一特點,迄今為止被稱為文明的人類社會才得以運轉,常被認為自視清高的學術界也不例外。維持或影響人們在社會上的地位的是以公平為主軸的複雜的動態過程[7],[8]。對於一門學科的發展來說,唯有學科理論的內在邏輯才是它真正的生命力,其它因素或是幫助這一生命力的成長或是阻礙這一生命力的成長。因此,一個學科內在的邏輯自凝聚力越強,它的生命力可能受到非學科邏輯的社會性因素的影響就越小;相反地,一個學科內在的邏輯自凝聚力越弱,那麽它的生命力可能受到非學科邏輯的社會性因素的影響就會越大,從而社會利益對於學科發展產生影響力的可能性就越大,以至於在特定的人事環境下學科發展受到阻礙或削弱的可能性也越大。如果能夠認同這一觀點的話,就不難得出結論:哲學的發展因其內在邏輯的開放性而比其它學科更容易受到社會利益的幹擾。由於哲學的力量如康德所指出的那樣在於思辨,而思辨的欣賞與認同又在於作者與讀者之間的共鳴,不象其它具體學科所具有的嚴格的數學框架,明確的觀測結果,具體的統計數據,形象的藝術表現那樣可以比較容易地采用由學科的內在邏輯得出的結果來達到眾人對於價值的統一評判。在這種情況下,公平的原則決定了非哲學內在邏輯的因素,包括社會因素以及非哲學內在邏輯的其它方麵的學術因素,便會介入到人們對於哲學界的學術水平的評判之中,從而對哲學的發展產生影響。前麵提到過的人們常用引用過多少文獻的數目而不是有多少有價值的新思想作為衡量哲學文章水平的標準就是一個例子。

在非哲學內在邏輯的學術因素中有兩點值得特別的注意:1)對於哲學史的了解或表現出了解哲學史的能力;2)美妙高超的文筆(包括對於所用語言的文字的浸淫及對於包括一般曆史在內的相關文化的熟識)。由於這兩點很容易得到眾人的共同認可因而非常容易被接受為評判哲學文章水平的客觀標準。盡管社會公眾們常會將這兩個因素視作哲學的生命力的有機組成部分,但實際情況卻不是這樣。一個人對哲學史了解得再多也不等於他能夠發展出新哲學的道理前麵已經討論過了,而寫作水平與哲學發展之間的關係恐怕比很多人以為的更為複雜。

3.2哲學與寫作

盡管哲學對於大多數普通人來說主要是個人關於生活哲理的思辨及對名人的哲學警句的引用,而這些通常都不涉及到長篇大論的寫作,對於專業哲學界人士或非專業的熱愛哲學的人群來說,哲學文章的寫作則是哲學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而這樣的看法也是非常合理的。我們可以拿哲學與科學及文學進行對比來看寫作對於哲學的意義。科學發現最主要的依據是數學的推導和實驗的結果,所以對於科學論文來說,人們最關心的是所謂的實質性內容而不是文采(當然如果內容值錢文采也好的話會更受歡迎),這也是為什麽科學論文有一定的規範以至中學作文課會教授科學論文寫作規範的原因;對於文學的作品來說,寫作的分量當然就不可低估了,再精彩的故事如果不能用高超的技巧來表達也無法引人入勝。而相對於科學與文學這兩個極端的情況來說,寫作對於哲學的意義並不是很容易被理解的。一方麵由於哲學貴在智慧所以容易給普通人一個哲學與科學一樣其內容重要而寫作不重要的印象;另一方麵不但所有的正統的哲學理論都是長篇大論地寫出來的,而且任何一位打算要嚴肅地進行哲學討論的人很快就會發現他所麵臨的最大挑戰不是創意而是如何通過寫作來論述他的創意----寫作的過程中不但會使新的思想更加完滿而且會將很多貌似創意但是不成熟或存在瑕疵的觀點排除掉。

由於哲學理論或一個人的哲學水平的高下主要是由對哲學理論有所了解的人士(專業的或非專業的)來評判,因此寫作的水平自然會在對於哲學的評判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但是,寫作對於哲學來說的這一重要的作用卻也成為影響哲學發展的一個重要的非哲學的因素。這裏比較容易引起人們困惑的是哲學與寫作之間的特殊關係。簡單地說,一個人的文筆再好(包括他通曉世界史,有良好的文學素養,且妙筆生花才思敏捷風趣流暢)也不等於他能夠發展出新哲學;不僅如此,一個文筆好卻不具備哲學創新能力的哲學專業人士是最容易讓讀者誤將包括詭辯在內的非哲學因素作為哲學的邏輯加以接受的,因而屬於最容易對哲學發展造成阻礙的力量。但是另一方麵,哲學發展不同於其它很多學科的發展的一個基本特點是哲學內在邏輯的發展和表達無法完全獨立於哲學寫作。哲學理論是思想與寫作揉和而成的有機體,不但哲學理論的形成離不開哲學寫作,而且很多哲學思想是在寫作過程中產生的,可以不誇張地將寫作比喻為哲學的生產過程。隻不過哲學寫作既需要有一般寫作的基礎又不同於一般的寫作,如果因為哲學發展依賴於寫作而將一般的寫作水平或者說文學寫作水平當作判斷哲學水平的主要標準那就大錯特錯了,而這種誤解顯然也是導致西方近代哲學迷茫的一個重要原因。其實,哲學寫作是一種非常特殊的寫作,雖然我們不可能將它與一般的寫作完全分離開來,就好比我們不可能將人的思維與人的肉體分離開來一樣,但是我們卻仍可以根據哲學寫作的邏輯思辨是否嚴謹與全麵以及是否提供新的思維視角這樣一些標準來從一篇真正優秀的哲學文章中分辨出它具有生命力的內在邏輯成分來。有關哲學寫作是一個專門的議題,需要專門的討論。

除了非哲學內在邏輯的學術因素之外,還有很多存在於學術界內的社會因素會影響哲學的發展,而其中最重要的則是在專業哲學界產生權威的機製以及這些權威的理論影響其他人在專業哲學界內生存和發展的機製,而這些機製中非常特殊的一類便是哲學書籍的出版和文章的發表機製了,不但因為哲學書籍與文章的出版發表直接關係到哲學作為一個生命體的成長發展,而且也因為它直接反映出了在哲學界內部的社會因素影響下社會資源的分配對於哲學發展所起的正麵或負麵的作用,屬於典型的影響哲學發展的社會動力學因素。

3.3人們對哲學的畏懼

哲學的發展除了會受到學科內部的學術及非學術的影響之外,還會因為它是一門令人害怕的學科而受到直接來自社會各方麵的抵觸。由於哲學的理論會直接影響到現實社會人們的思維方式,因而它不但會因難以把握或其經典理論難以理解而遭到人們的冷漠,更會因為它是一門令人生畏的學科而使得新哲學的產生在這個世界上受到包括哲學學科內部的各方麵的抵觸。當一個企業因經營不善而虧損時,老板可能會解雇員工或更換經理,但隻要這家公司是私營的,那麽唯一不會被更換的就是這家公司的老板,哪怕造成公司賠損的主要責任就在那位老板而其他的人都是在按照老板的指示辦事。這是因為公司是老板的,換老板就意味著老板失去了自己的產業,所以對於老板來說,更換老板是排在所有可能采取的挽救公司經營狀況的選項之外的。在人類社會裏,個人或社會的群體行為在很大程度上都是按照個人或社會整體的人生哲學來行事的。在這個意義上,哲學就是個人或社會群體的老板。當一個人或社會對自己的現狀不滿時,他或他們比較容易接受各種專業的甚至文學的知識來幫助改善自己的狀況;但是如果你這時向他們指出,他們所麵臨的問題是他們自己的思維方式出了問題,因此他們真正應該尋求的是可以改變他們的思維方式的新哲學的時候,就如同要一家私營企業要換掉它的老板一樣而會受到抵製。

以個人來說,他的大腦決定著他的理性思維及生活選擇,而對於每個成年人來說,不論他是否明確意識到,他的大腦的思維其實都離不開他的整體的人生哲學(每個人的人生哲學既有他人生的總結,也有從各種文化來源得到的啟迪和知識,同時也都會在不同程度上打上他所生活的社會的文化烙印)。因此,當一個人對自己的現狀不滿意的時候,他會考慮去學各種專業知識甚至文學知識來充實自己,卻不願聽到別人對他說:喂,你的思維方式出了問題,或你的思路需要改正。其實,很多時候一個人越是有壓力的時候,他越是會高興奮度地甚至疲憊地思索並找出一條條的方案和出路,這時候他越難以接受別人和他說:嘿,你的思維方式有問題。而對於社會來說,一方麵前述的個人對新思維方式的排斥會以集體的形式表現在社會對於新哲學的抵觸;另一方麵,新哲學的出現不但會對一些以現有哲學為依托的權威們的社會地位造成威脅,甚至會使一些比較熟悉現有哲學的專業或非專業人員感覺自身一部分的價值被消失,因而會出自對於自身的社會地位或價值的捍衛而抵製新的哲學;除了這兩點之外,由於哲學與社會政治經濟的密切關係,新哲學還會因意識形態或其它的政治經濟的原因而受到現有的社會政治經濟勢力的抵製。

3.4科學與哲學

前麵提到過人們常把哲學作為一門專業學科的衰退歸咎於科學的興起。實際上,科學的興起從本質上來說對於以存在著的一切關聯為對象的哲學的發展是一大促進力量,它所威脅的不是哲學這門學科的存在本身,而是被社會認為是等同於哲學這門學科的專業哲學人士;而且它威脅的也不是這些哲學通過專業哲學人士來得到發展的潛力,而是通過給專業哲學人士提出更大的挑戰而威脅了他們個人的生存及權威。所以,如果說科學的興起對於哲學發展的有一定的負麵影響的話,那麽這種影響是增大了專業哲學發展的難度,而不是對哲學不論是作為一門專業學科還是作為人類整體文明的一部分的發展產生了本質阻礙。

科學的興起對於哲學作為一門專業學科所提出的挑戰主要是造成傳統哲學領域變得窄小。這是因為由哲學孕育出的自然科學的各個學科將人類幾千年文明裏的很多原本屬於哲學的領地瓜分了出去,使得其哲學思維主要依靠從傳統哲學書籍汲取養分的一些專業人員產生江郎才盡的危機感,不知該如何發掘未來哲學作為專業的研究課題和方向。這一狀況的持續使得科學界的權威人物在21世紀再次重複了哲學界的權威人物在上一世紀所做的哲學作為專業已經終止了的宣判。如果我們回顧過去一個世紀裏世界哲學的發展,可以說上一世紀裏西方近代哲學比較碩果累累的應該是由諾貝獎得主英國哲學家羅素對於作為古老的哲學的基本組成部分的邏輯部分的發展,但是他在邏輯方麵的工作很快與數學家弗雷格的工作一起作為數理邏輯而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而作為對於黑格爾的所謂的第一哲學的本體論的發展且以反抗傳統理念為標誌的存在主義哲學則因缺乏自然邏輯的基礎而未能為哲學的發展帶來真正的生命力,另外的具有強烈的政治色彩的其它哲學雖然曾帶動世界政治版圖發生巨大的變化,卻也同樣未能如它的支持者們所宣稱的那樣帶動哲學本身的發展。與科學的普及相應的科學哲學雖然幫助確立了對於自然科學的更為明確的界定,對於在自然科學的領域內的思維具有積極的指導作用,卻由於自然科學本身所處的邏輯領地在人類文明整體範圍內的局限性而不但未能給哲學的整體發展帶來持續的動力,甚至無意間給很多人造成社會問題也必須按照自然科學的方法進行研究的誤導。對於語言在人類思維尤其是哲學思維中所占有的重要性的認識也是上一世紀西方哲學發展的一個重要部分,而且由於這個問題本身至今為止的開放性,仍將成為人類哲學在今後一段時間裏的一個重要議題。關於思維的哲學在心理學的幫助下也仍將獨立於心理學而繼續存在著。非常遺憾地,在經濟和對於未來的分析這樣嚴重需要哲學洞察和思辨的領域,人們卻過於看重高科技及大數據的力量而忽視了哲學的重要性。對於政治和倫理方麵的哲學討論以及神學的探索將一直伴隨著人類文明的進展,而目前世界範圍的動蕩和危機表明人類在這方麵還有很多工作要做。雖然很多人把人類學和社會學的研究看作是哲學的分支,其實這些領域思維更著重的也是統計和數據而不是哲學的思辨。而包括醫學和心理學在內的被認為是自然科學的領域早已被很多人從哲學的概念中剔除了。另外,或許是具有諷刺意義的是,人類哲學的發展陷入停頓狀況的時候發現,對於對於曆史上的哲學經典的解讀仍然存在很多值得探討的不足之處,這也將繼續成為哲學的新時代所需要關注的內容之一。

3.5專業與非專業

在了解了導致哲學衰退各種因素之後,我們可以對當今世界的主流專業哲學之所以會一再被哲學界和科學界的權威們宣布終結的原因有比較清楚的認識。雖然從以上的非常不詳盡的討論中我們已經可以感受到導致主流專業哲學衰退的原因相當複雜,我們仍然可以將之簡單而形象地歸結為這樣的原因:源自古希臘的哲學發展洪流在流經兩三千年的曆史長河的過程中滋潤孕育了人類文明的豐碩成果,也不斷地從其中獲取新的能量,但是在最近的幾世紀裏漸漸失去了抵抗沿途耗散阻力的動能而流入了狹窄的淺水區。因此,生長在我們這個時代的人就麵臨了本文開頭所提到的新的哲學革命的需要。

另一方麵,現有的主流哲學發展的式微不但要求非主流哲學界有誌於解救哲學發展之危的人士再一次出來為世界哲學的發展出力,而且也為非主流哲學人士提供了為主流哲學注入新鮮血液的條件。作為一個百年老店,主流專業哲學界不但驕傲地占有著社會上本著對哲學專業的期待而賦予的資源,而且其內部也有著從學術上的權威性到機構裏職稱上的等級結構(要特別指出的是所謂的學術權威不但具有水平的相對性,而且其不一定完全由學術的因素促成)。這是所有學科發展到一定程度所必然出現的狀況,既有其合理的一麵也有其消極的一麵。一門學科的既成的內在社會性結構可以有利於學科內部的知識的傳承,人員的培訓,及科研活動的組織;但同時也是前麵提到的個人利益與學術利益倒掛的主要支撐。另外,一般來說,盡管專業機構的存在對於一門學科發展所具有的正麵作用使得社會大眾通常會將專業機構看作等同於該專業所代表的學科本身,任何一門學科的存在的終極意義是其內在的邏輯而不是與之相關的專業機構。因此,嚴格地說,盡管專業機構掌控著社會上分配給相關專業的資源,學科的發展並不依賴於專業機構的存在,象哲學這樣的開放性的學科尤其如此。對於一個專業學科內部的學術發展來說,其內在的社會性結構的積極與消極作用會隨著學科內在的邏輯生命力的興衰而此消彼長,也就是說,專業學科發展的生命力越弱,結構性的力量就越容易被用於專業結構內與利益相關的人事活動,反之亦然;但是,對於一門學科的內在邏輯的所謂非專業性(也就是說在該學科的享有社會資源的專業性的社會結構之外的)的發展來說,該學科的專業的內在的社會性結構通常起到的是限製性的作用,而這種限製性的作用恰恰會隨著該專業發展的衰退而大大減弱,使得該學科的非專業性的發展不但變得更為重要也會相對順利一些。前麵提到過,從哲學自身的邏輯來看,今天主流專業哲學發展的困境是幾個世紀前就埋下的種子的結果,而這一結果的一個重要特征便是主流專業哲學界缺乏新的哲學創造力和理解力。在這種情況下,擺脫專業機構的束縛力,從專業之外引進促進哲學內在邏輯發展的新思維對於人類世界的哲學發展是非常重要的一步。所以說,現有的哲學發展的困難正是新哲學產生的前奏。

不享有專業社會資源的非專業人員在發展哲學時麵臨的最大困難是不具備自己的平台,缺少在社會上或學術界表達自己的觀點的話語權,因而不易與學科內外的人進行溝通。但是他們的一個先天的優勢是他們的思維不會受到專業領域的權威們所設定的框架的拘束,而且由於他們的社會背景的廣泛而不是自大學畢業之日起就終日坐在哲學專業機構的寫字樓辦公室裏,使得他們的視野和思路比專業哲學人員更容易接近哲學的終極目標:存在著的一切關聯。前麵曾提到,現實生活是哲學發展的主要源泉,而非專業非主流的哲學人士的更加接近生活這一特點有利於他們直接從生活的方方麵麵之中為哲學作為一門有著邏輯上的係統性的學科汲取養料。

  1. 結束語----哲學革命之前景

雖然哲學發展的根本意義在於其內在邏輯的發展,哲學作為一門學科既不可能脫離從事哲學發展的(專業或非專業)的人士的主觀努力,也不可能脫離社會的現實而存在或發展。因此,個人的片麵及各種弱點和社會動力係統中的各種耗散因素會使得哲學的發展出現周期性的波動,因而如同社會本身的發展一樣,每一代人需要與自己的時代相適應的不同程度和意義上的哲學革命。而經曆了兩個來世紀的大規模的滑坡之後,我們這個時代所麵臨的是一場相對來說比較巨大而徹底的哲學革命的需要。

曆史上的哲學發展的主要動力源自對於自然,邏輯,信仰,人性和社會的思考。目前自然科學的高度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承擔了人們關於自然的哲學思辨的主要任務,但是,隨著人類科技領域的不斷擴展,哲學的思維也將在新的科學領域的探索中扮演應有的角色。雖然邏輯學已經成為專門的學科,從哲學的角度對於邏輯的探索仍將持續下去並有待新的突破。雖然哲學的思考在一定程度上對人類的信仰有所助益,但是由於信仰本身的特殊性,有關信仰的哲學思考將會出現什麽樣的進展是很難預料的。即將到來的哲學革命的重頭戲將是對人性及社會動力學的思考,這方麵的哲學不斷麵臨著重大的突破,而且會對人類的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產生難以估量的衝擊;專業哲學課堂講授的內容也將隨著這方麵的進展而發生變化。基於本文所做的各項分析,我們可以合理地預見即將到來的哲學革命將首先在專業機構之外的非主流的哲學領域內發生,然後隨著這場革命對於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影響的擴展,最後逐漸影響到主流的專業哲學。無論這場革命具體以什麽樣的形式和猛烈程度到來,它都是目前人類文明所期待的一場必要的革命,而且對人類文明的進展將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1] On My Philosophy, K Jaspers, 1941, URL: https://www.marxists.org/reference/subject/philosophy/works/ge/jaspers.htm

[2] The End of Philosophy and the Task of Thinking, by M Heidegger, 1969 URL:http://evans-experientialism.freewebspace.com/heidegger8a.htm

[3] 康德在他的《純粹理性批判》中做過這樣的宣告:形而上學,根據我將要講述概念,是所有學科中唯一可以由我們來徹底完成而不留給後人任何可發展的餘地的一門,他們唯一可做的僅僅是不論出於什麽目的而教導形而上學---他們將無法給形而上學添加任何新的內容。(或至少是唯一的一門可以在較短時間內不需要花太多努力就能完成的學科,盡管這些努力一定是有計劃和協調好的。)

英譯原文:Metaphysics, according to the concept of it that I shall present, is the only one of all the sciences that can be made so complete that there’s nothing left for our descendants to do but teach it for whatever purposes they have—not being able to add anything to its content. (Or at least the only one of the sciences for which this can be done in a quite short time and with not much effort—though the effort must be concerted.)

------------ Critique of Pure Reason, by I Kant, 1787 URL: http://www.earlymoderntexts.com/assets/pdfs/kant1781part1.pdf

[4] Science of Logic, by G Hegel , 1816, URL: http://ir.nmu.org.ua/bitstream/handle/123456789/119596/775416ffb6281bddd4e6cec4f2d83c24.pdf

[5] Introduction to Logic, by I Kant, URL: https://archive.org/stream/kantsintroductio00kantuoft/kantsintroductio00kantuoft_djvu.txt

[6] Process and Reality -- An Essay in Cosmology, by AN Whitehead, URL: https://archive.org/stream/AlfredNorthWhiteheadProcessAndReality/Alfred%20North%20Whitehead%20-%20Process%20and%20Reality_djvu.txt

[7] A Short Introduction to the Paradoxical and Dynamic Nature of Fairness, by R. Dai, 2016, J. Civil & Legal Sciences, URL: http://www.omicsgroup.org/journals/a-short-introduction-to-the-paradoxical-and-dynamic-nature-of-fairness-2169-0170-1000168.php?aid=66991

[8] A brief discussion on fairness analysis, by R. Dai, 2015, Outskirts Press.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