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一個哲學課程的題目叫做“Knowledgevsinformation(知識與信息)”。雖然沒有實際聽到課程內容也沒有看到課程教材,大概可以猜出這門課所要強調的是知識和信息與作為使用知識和信息的主體的人之間的關係之間的這樣一個差異:信息是主體從外部所接觸到的刺激內容,而知識則是外在信息被消化了以後再加上主體自己的思考所得到的認識的總合。當然我相信在實際教[
閱讀全文]
人類是不完美的,而我們的不完美的一個重要的印證是我們本身並沒有能力給出什麽是好的什麽是不好的,什麽是對的什麽是錯的絕對標準。我們甚至連自己的這一基本缺陷都是經曆了千百年的付出之後才剛剛認識到。我們不斷地按照自以為是正確的去做,我們又不斷地為自己的判斷錯誤付出代價。多少次我們充滿自信地斷定自己是站在正義的一邊,而隨著時間的推移發現自[
閱讀全文]
Abstract
Fairnesshasbeenoneoftheeternaltopicsthroughouthumanhistory,anditisalsoasimplebutmostconfusingconcepttomostpeople.Thisbookisnotabookaboutwhatisfairandwhatisnotfair;ratheritisabookofanalysisonthedynamicsoffairnessanditssignificantroleinhumancivilizationbyandlarge.Inthisbooksomehiddennaturesbehindthecommonconceptoffairnesswouldbeuncovered,andtheirimpactonvariousaspectsofhumansociallifewo...[
閱讀全文]
哲學文章的一個生命力在於它所闡述的道理的深度,一篇有深度的哲學文章所表述的道理的內在邏輯往往可以在不同的層次上得到表現,2500來年前老子所著的《道德經》就是一部很有深度的哲學著作。
深刻的哲理的一個問題是不容易被他人理解或欣賞,有的是因為其所蘊涵的邏輯太複雜或涉及的知識麵太偏深讓普通人聽了不是腦筋一時轉不過來就是因為缺乏背景知識而不[
閱讀全文]
自我開始寫哲學書並在網上貼哲學文章後,最讓我傷心的話可能就是“你的文筆不錯,寫小說吧。這年頭沒有人對哲學感興趣。大家都喜歡輕鬆的話題,嚴肅的話題或是如何對待生活的話題是沒人聽的。”第一次讓我從社會氣氛中感到一些鼓舞的是有一段時間接連在幾個紐約地鐵站裏看到“SchoolofPracticalPhilosophy”的招生廣告,讓我覺得紐約這裏哲學居然還有市場。不知是否因[
閱讀全文]
機器人不可能超過人,或者說機器人永遠隻能服務於人,這應該說人類在幾十年前就由一些權威人士來下的論斷。前兩天晚上回家的路上聽AM820的NPR的節目中采訪機器人的研製人員,得知時至今天仍然有很多人不但相信而且正在努力研究製造出可以不受人的控製而且能夠自我改進的機器人,並聲稱這樣的機器人一旦產生出來,可能就是人類作為機器的主人的時代的結束。我們且[
閱讀全文]
不知從什麽時候開始,有人發現在這個社會上的每個人都好象戴著一個麵具,不願以真實的自我來麵對社會,於是這種麵具說便慢慢地成為了描述人類之偽善的一個通俗詞匯。與此相應地,或者說被認為比麵具說更為聰明的做法便是進一步地探索所謂的麵具背後的真實,但結果人們發現,文人墨客不斷地為世人們刻畫出的真實都是一個個水晶鞋式的童話,是在用比生活中的虛[
閱讀全文]
第三十六章將欲歙之,必故張之;將欲弱之,必故強之;將欲廢之,必故興之;將欲取之,必故與之。是謂微明。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簡評:本章從內容上講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講的是一種類似於自然界的蓄勁發勁的社會動力學原理。第二部分就五個字“柔弱勝剛強”,它點出了第一部分與第三部分的一個看似無關實際相同的共性,就是做事[
閱讀全文]
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簡評:這一章是繼前麵的第四章,第十四章,及第二十一章之後,接著對什麽是道進行理論上的抽象探討。逐句[
閱讀全文]
第十七章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簡評:
老子這裏闡述與他的無為思想一致的關於社會地位的價值觀。這一章比較容易引起爭議或引起誤解的恐怕是第一句“太上,不知有之。”從這一句的字麵意思來看,很容易讓人得出要逃避現實的結論,因為在現實生活中,除非一[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