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被尊稱為“當代茶聖”的中國現代著名茶業專家、農業經濟學家,浙江上虞縣人吳覺農(1897—1989)著有《四川茶史話》。其前言援引《尚書周書酒誥》說:“商朝的統治階級沉溺在酒裏,腥穢上衝,連天都發怒了。周文王和武王則與商紂恰恰相反,由於他們的建國方針是勤儉建國,所以嚴禁飲酒”。因此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在孟津“伐紂會盟”時,有巴國率領的南方八個小[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不僅茶樹的原產地在中國,而且我國也是最早利用茶葉作為飲料的國家。茶在中國不僅曆史悠久而且很受重視,被列為開門七件事之一:柴、米、油、鹽、醬、醋、茶。中國的古代史料中,早已有關於茶事的記載。普遍認為是成書於東漢的我國最早的藥物學專著《神農本草經》有這樣一段話:“神農嚐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所以唐代陸羽在《茶經》中稱:“茶[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其次,從由地質變遷引起的氣候變化看,我國的西南地區是茶樹的原產地自喜馬拉雅造山運動開始後,我國西南地區的地形發生了重大的改變,形成了川滇河穀和雲貴高原,特別是近100萬年以來,由於河穀的不斷下切,高原的不斷上升,使絕對高差達5000~6500米,從而使西南地區既有起伏的群山,又有縱橫交錯的河穀,地形變化多端,以致形成了許許多多的小地貌區和小氣候區[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印度發現的野生大茶樹和中國的野生大茶樹是同一植物物種,隻不過因為生長地域的不同,產生了一些變異。這一情況,在邏輯上還存在著推演出中國和印度同是茶樹的原產地的可能性。近幾十年來,地質學上板塊學說最後終於得到公認,我國的茶學工作者又從地質變遷和氣候變化出發,結合茶樹的自然分布與演化,對茶樹原產地作了更加深入地分析與論證,完全能夠進一步[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2)
前文提到自從1824年,駐印度的英國少校勃魯土(R.Bruce)在印度阿薩姆省沙地耶(Sadiya)地方發現有野生茶樹後,於是,國外有人以此為證,開始對中國是茶樹原產地提出了異議。中國和印度同是世界兩個文明古國,目前兩國都有野生大茶樹生存,從此以後,在國際學術界開展了一場茶樹原產地之爭。
這場爭論是英國人挑起的,確實和英國人有莫大的關係。下文將會講到十[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09-06-26 19:34:18)

有一類非人工栽培也很少采製茶葉的大茶樹,俗稱野生大茶樹。它通常是在一定的自然條件下經過長期的演化和自然選擇而生存下來的一個類群,並非早先人工栽培而後丟荒的“野茶”。在人類懂得栽培利用之前,茶樹都是野生的。即使現今,也還有半野生的茶樹,如居住在雲南省楚雄、南華等地哀牢山上的彝族同胞都有去林中挖掘野茶苗栽種的習慣。如今廣為栽培的景穀[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09-06-25 21:23:15)
茶樹是一種常綠木本植物,喬木型茶樹高可達15~30米,基部幹圍達1.5米以上,壽命可達數百年,以至上幹年之久。目前,人們通常見到的是栽培茶樹,為了多產芽葉和方便采收,往往用修剪的方法,抑製茶樹縱向生長,促使茶樹枝向擴展,所以,樹高多在0.8~1.2米之間。茶樹經濟學年齡,一般為50~60年。在植物分類係統中,茶樹屬被子植物門(Angiospermae),雙子葉植物綱[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在下混跡文學城,常在詩壇、書壇和走廊閑逛,偶爾也回首一番,從未進過茶室。上半年在國內偷閑把去年在走廊上貼的談茶論水的幾篇小玩意兒修訂一下,心想雖然有班門弄斧的嫌疑,這種內容也許可以放在品茶小軒。在國內除了滾動新聞、幾曾回首少數幾個以外,已經可以打開文學城的大多數論壇。到茶室談茗,首先當然要了解其宗旨,貿然拜山,被認為不合時宜,豈非[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歸國半年,久別詩壇。回鄉一次,頗多感歎。聊表意思,勿笑邯鄲。(這裏“意思”解釋為意識神思,見華佗《食論》“苦荼久食,益意思”,不同於現代的含義。)
其一
家鄉好,遊子曆滄桑。
祖屋殘垣留故事,舊村老樹見流光。
能不戀家鄉?
其二
家鄉戀,最戀是親情。
兄弟席間言切切,先人墓上草青青。
鷓鴣一聲聲。
其三
家鄉戀,其次戀[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隨著人們對鳥鳴想象的日益豐富和詩歌藝術的不斷發展,宋代產生了一種新的詩歌體裁——“禽言詩”。禽言詩已不是在詩歌中一般地描寫鳥鳴,而是用擬人化的筆法,把鳥鳴當作人語,立意造型融為一體,具有詼諧含蓄、妙趣橫生的藝術效果。“禽言”並不是鳥類在說在人類的話,而是人類假借鳥類之口,曲折地反映著某種社會狀況。禽言詩一般認為是北宋梅堯臣所首創[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
[16]
[17]
[18]
[19]
[20]
[>>]
[首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