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茶文化(4)中國是唯一的茶樹原產地的證據

(2009-06-28 19:13:24) 下一個
印度發現的野生大茶樹和中國的野生大茶樹是同一植物物種,隻不過因為生長地域的不同,產生了一些變異。這一情況,在邏輯上還存在著推演出中國和印度同是茶樹的原產地的可能性。近幾十年來,地質學上板塊學說最後終於得到公認,我國的茶學工作者又從地質變遷和氣候變化出發,結合茶樹的自然分布與演化,對茶樹原產地作了更加深入地分析與論證,完全能夠進一步證明了我國的西南地區是茶樹的唯一原產地。
首先,根據地質學上的板塊學說,我國的西南地區位於歐亞板塊(也叫歐亞古大陸)的南緣,而印度則包括在印度板塊(也叫岡底斯古大陸)之內。三千多萬年前這兩個板塊並不相連,中間隔著一條喜馬拉雅古海溝。請允許稍微離題談一談板塊學說。
19世紀以前,人們尚未開始係統地研究地球整體的地質構造,對海洋與大陸是否變動,並沒有形成固定的認識。1910年德國的氣象學家、地球物理學家阿爾弗雷德8226;魏格納(1880-1930)在偶然翻閱世界地圖時,發現一個奇特現象:大西洋的兩岸——歐洲和非洲的西海岸遙對北南美洲的東海岸,輪廓非常相似,這邊大陸的凸出部分正好能和另一邊大陸的凹進部分湊合起來;如果從地圖上把這兩塊大陸剪下來,再拚在一起,就能拚湊成一個大致上吻合的整體。把南美洲跟非洲的輪廓比較一下,更可以清楚地看出這一點:遠遠深入大西洋南部的巴西的凸出部分,正好可以嵌入非洲西海岸幾內亞灣的凹進部分。
魏格納結合他的考察經曆,認為這絕非偶然的巧合,並形成了一個大膽的假設:推斷在距今3億年前,地球上所有的大陸和島嶼都連結在一塊,構成一個龐大的原始大陸,叫做泛大陸。泛大陸被一個更加遼闊的原始大洋所包圍。後來從大約距今兩億年時,泛大陸先後在多處出現裂縫。每一裂縫的兩側,向相反的方向移動。裂縫擴大,海水侵入,就產生了新的海洋。相反地,原始大洋則逐漸縮小。分裂開的陸塊各自漂移到現在的位置,形成了今天人們熟悉的陸地分布狀態。
1912年1月6日,魏格納在法蘭克福地質學會上做了題為“大陸與海洋的起源”的演講,提出了大陸漂移的假說。此後,由於研究冰川學和古氣候學第二次去了格陵蘭。在隨後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他的研究工作中斷了,在戰場上身負重傷,養病期間他於1915年出版了《大陸和海洋的形成》一書,係統地闡述了大陸漂移說。他在這部不朽的著作中努力恢複地球物理、地理學、氣象學及地質學之間的聯係——這種聯係因各學科的專門化發展被割斷——用綜合的方法來論證大陸漂移。魏格納的研究表明科學是一項精美的人類活動,並不是機械地收集客觀信息。在人們習慣用流行的理論解釋事實時,隻有少數傑出的人有勇氣打破舊框架提出新理論。但由於當時科學發展水平的限製,大陸漂移由於缺乏合理的動力學機製遭到正統學者的非議。魏格納的學說成了超越時代的理念。
大陸漂移說一提出,就在地質學界引起軒然大波。年輕一代為此理論歡呼,認為開創了地質學的新時代,但老一代均不承認這一新學說。魏格納在反對聲中繼續為他的理論搜集證據,為此他又兩次去格陵蘭考察,發現格陵蘭島相對於歐洲大陸依然有漂移運動,他測出的漂移速度是每年約1米。1930年11月2日,魏格納在第4次考察格陵蘭時遭到暴風雪的襲擊,倒在茫茫雪原上,那是他50歲生日的第二天。直到次年4月,搜索隊才找到他的遺體。
1968年,法國地質學家勒比雄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提出6大板塊的主張,它們是:歐亞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印度板塊、南極板塊和太平洋板塊。板塊學說很好地解決了魏格納生前一直沒有解決的漂移動力問題,使地質學在一個新的高度上獲得了全麵的綜合。隨著板塊運動被確立為地球地質運動的基本形式,地學也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到了20世紀80年代,人們確實相信,從大陸漂移說的提出到板塊學說的確立,構成了一次名副其實的現代地學領域的偉大的革命。
前麵已經提及,茶樹所屬的山茶科山茶屬植物起源於中生代末期的上白堊紀至新生代初期第三紀,它們分布在歐亞古大陸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至今已有六、七千萬年以前。我國的西南地區位於歐亞古大陸的南緣,當時這裏氣候炎熱,雨量充沛,是熱帶植物區係的大溫床。大約三千萬年前,發生了地質學上的早期喜馬拉雅造山運動,印度板塊向歐亞板塊擠壓,不僅填沒了喜馬拉雅古海溝,而且形成了平均海拔高度3500公尺的喜馬拉雅山脈(一千萬年前開始的晚期喜馬拉雅造山運動,把喜馬拉雅山脈的平均海拔高度進一步升高到今天的6000多公尺)。從那個時候開始印度才和歐亞大陸連在一起,而此時茶樹已經在今天我國的西南地區出現了三千多萬年了。此前印度是包括在岡底斯古大陸之內,它是與歐亞古大陸並不相連接的另一個大陸,當然也談不上是高等植物區係的發源中心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