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茶文化(5)中國是唯一的茶樹原產地的證據(續)

(2009-06-29 18:28:42) 下一個
其次,從由地質變遷引起的氣候變化看,我國的西南地區是茶樹的原產地自喜馬拉雅造山運動開始後,我國西南地區的地形發生了重大的改變,形成了川滇河穀和雲貴高原,特別是近100萬年以來,由於河穀的不斷下切,高原的不斷上升,使絕對高差達 5000~6500米,從而使西南地區既有起伏的群山,又有縱橫交錯的河穀,地形變化多端,以致形成了許許多多的小地貌區和小氣候區,在低緯度和海拔高低相差懸殊的情況下,使平麵與垂直氣候分布差異很大,以致使原來生長在這裏的茶樹,慢慢地分別散布在熱帶、亞熱帶和溫帶氣候之中。位於熱帶高溫、多雨、炎熱地帶的,逐漸形成了溫潤、強日照的性狀;位於溫帶氣候中的,逐漸形成了耐寒、耐旱、耐蔭的性狀;位於上述兩者之間的亞熱帶地區的,養成了喜溫、喜濕的性狀,從而使最初的茶樹原種逐漸向兩極延伸、分化,最終出現了茶樹的種內變異,發展成了熱帶型和亞熱帶型的大葉種和中葉種茶樹,以及溫帶型的中葉種和小葉種茶樹。所以,我國植物分類學家關征鎰在1980年出版的《中國植被》一書中指出:“我國的雲南西北部、東南部、金沙江河穀、川東、鄂西和南嶺山地,不僅是第三紀古熱帶植物區係的避難所,也是這些區係成分在古代分化發展的關鍵地區……這一地區是它們的發源地。”

同時,自第四紀以來,由於我國西南的某些地區,曆經多次冰河期,如同其他植物一樣,對茶樹也造成了極大的災難。雲南由於受到冰河期災害較輕,因此對那裏的大葉種茶樹影響較少,保存下來的野生大茶樹就較多。按中國科學院的《中國區域地層表草案》所述:四川的受害地區主要在青衣江流域、峨嵋山區、大渡河流域和東部涪陵以東的烏江中下遊一帶。在川南、黔北、黔南等地受害較輕。雖然大批生長在冰河地區的茶樹遭到毀滅性打擊,但在受害較輕的四川南部和貴州一帶,以及生長在河穀低地溫曖地區的茶樹得以生存,其後代就是今天零星分布在川南和貴州各地的野生大茶樹。而通過自然篩選,向著溫暖、濕潤方向發展的,就成了大、中葉種的小喬木型茶樹;向著抗寒、抗旱方向發展的,就成了中、小葉種的灌木型茶樹,這就是我國西南地區,主要是雲南、貴州、四川三省茶樹,既有大葉種、中葉種和小葉種茶樹存在,又有喬木型、小喬木型和灌木型茶樹混雜生存的原因所在。植物學家認為:某種植物變異最多的地方,就是這種植物起源的中心地。我國西南三省,是我國茶樹變異最多、資源最豐富的地方,當然是茶樹起源的中心地了。

為了多產芽葉和方便采收,我們的先民就選擇了中、小葉種的灌木型茶樹人工栽培,這就是今天我們在茶園中常見到的茶樹。知道了茶樹是為何及如何變異分化的,對最原始的茶樹是喬木型的,也就不覺得奇怪了。

第三,從山茶科植物的自然分布看,前蘇聯學者烏魯夫在《曆史植物地理學》中指出:“許多屬的起源中心在某一個地區的集中,指出了這一植物區係的發源中心。”截止目前為止,全世界山茶科植物共有23屬,計380餘種,而在我國就有15屬,260餘種,且大部分分布在雲南、貴州和四川一帶,並還在不斷發現之中。已發現的山茶屬約有100多種,在雲貴高原就有60多種,其中以茶樹種占最重要的地位(參見胡先驌《植物分類學簡編》)。由於山茶科、山茶屬植物在我國西南地區的高度集中,表明我國的西南地區就是山茶科植物,也是山茶屬植物的發源中心,應當也是飲用茶的發源地。

最後,從茶樹的進化類型看,我國的西南地區是茶樹的原產地茶樹在其係統發育的曆史長河中,總是趨於不斷進化之中的。因此,凡是原始型茶樹比較集中的地區,應該就是茶樹的原產地所在。茶學工作者的調查研究和觀察分析表明:我國的西南三省及其毗鄰地區的野生大茶樹,具有原始型茶樹的形態特征和生化特性,這也證明了我國的西南地區是茶樹原產地的中心地帶。

此外,還可以有細胞遺傳學角度考察基因的“多樣性”,在印度的茶樹(因為是次生的)是不可能有。由於有這個優勢,中國的茶葉就可能產生很多不同的種類或品種。當然,另外一個優勢就是在麵對劇烈的自然災害前,中國的野茶樹存活下來的可能性會很大。而印度就沒有這兩種優勢了。蘋果樹發源自非洲,據最近的報道由於生態環境的持續惡化,蘋果樹發源地非洲的野蘋果樹恐在短期內遭滅頂之災,相當令人焦心啊,尤其是對遺傳植物學家來說。最近環保部門緊急叫停金沙江上遊水電站的建設,以保護生物的原生態,這是很有必要的。

所以,從茶樹的分布、地質的變遷、氣候的變化等方麵的大量資料,也都證實了我國是茶樹原產地的結論。由此,中國是茶樹的原產地遂成定論。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