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茶文化(2)野生大茶樹

(2009-06-26 19:34:18) 下一個

有一類非人工栽培也很少采製茶葉的大茶樹,俗稱野生大茶樹。它通常是在一定的自然條件下經過長期的演化和自然選擇而生存下來的一個類群,並非早先人工栽培而後丟荒的“野茶”。在人類懂得栽培利用之前,茶樹都是野生的。即使現今,也還有半野生的茶樹,如居住在雲南省楚雄、南華等地哀牢山上的彝族同胞都有去林中挖掘野茶苗栽種的習慣。如今廣為栽培的景穀大白茶、猛庫大葉茶、淩雲白毛茶、樂昌白毛茶、海南大葉茶、崇慶批把茶、桐梓大茶樹等早年均是野生茶樹。可見,在野生茶和栽培茶之間並無絕對的界限,野生茶的含義應該是野生型茶樹。對茶樹的原產地持異議者都是以印度野生茶樹為依據,同時認為中國沒有野生茶樹。其實我國是野生大茶樹發現最早最多的國家,古今很多地方都發現有野生大茶樹,可以進一步證明中國是世界茶樹的祖國。

成書於約公元前2世紀秦漢間,我國第一部按義類編排的綜合性辭書《爾雅》中,就提到有野生大茶樹。《爾雅》的第十四篇《釋木》記載了:“檟,苦荼。”東晉郭璞在《爾雅注》中認為這指的就是常見的普通茶樹,它“樹小如梔子。冬生葉,可煮作羹飲。今呼早來者為荼,晚取者為茗。”這裏冬生葉的意思指茶樹是常綠樹,檟、荼、茗是我國古代對茶的一些稱呼和寫法,下麵將對此作進一步說明。《爾雅》的作者曆來說法不一,有的古人認為是孔子門人所作,有的古人認為是周公始作,經後人增益而成,現在大都認為是從周代開始,經過代代相傳,各有增益,主要部分是秦漢時人所作,在西漢時被整理加工成書。所以野生大茶樹在中國不僅早已存在,而且至晚在西漢就已經歸入植物類,記錄在辭書中。

此後有許多關於野生大茶樹的記載,舉數例如下。三國(公元220~280年)名醫華佗的弟子吳普所著《吳普.本草》引《桐君錄》中就有“南方有瓜蘆木(大茶樹)亦似茗,至苦澀,取後為茶飲,亦可通夜不眠”之說。唐陸羽在《茶經8226;一之源》中稱:“其巴山峽川,有兩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宋代沈括的《夢溪筆談》稱:“建茶皆喬木”,宋子安(1130~1200年)《記東溪茶樹》中說:“柑葉茶樹高丈餘,徑七八寸”。明代雲南《大理府誌》載:“點蒼山(下關)……,產茶樹高一丈”。又據《廣西通誌》載;“白毛茶,……樹之大者高二丈,小者七、八尺。嫩葉如銀針,老葉尖長,如龍眼樹葉而薄,背有白色茸毛,故名,概屬野生”。可見,我國早在1700多年前就發現野生大茶樹了。據不完全統計,現在全國已有10個省區198處發現有野生大茶樹。其中雲南省樹幹直徑在100厘米以上的就有十多株。思茅地區鎮源縣九甲區和平鄉千家寨發現野生茶樹群落數千畝,其中龍潭大茶樹高18.5米,樹幅16.4米,最低分枝10.0米,基部幹徑143.5厘米,景東縣石門大茶樹高25.0米,基部幹徑83.4厘米。這些野生大茶樹可謂是當今世界茶樹之最了。

我國野生大茶樹有幾個集中分布區,一是滇南、滇西南;二是滇、桂、黔毗鄰;三是滇、川、黔毗鄰區;四是粵、贛、湘毗鄰區。此外,還有少數散見於福建、台灣和海南省。主要集結在北緯30°線以南,其中尤以北緯25°線附近居多,並沿著北回歸線向兩側擴散,這與山茶屬植物的地理分布規律是一致的,它對研究山茶屬的演變途徑有著重要的價值。

在上述4個分布區中的野生大茶樹,以雲南省的南部和西南部為最多;其次是四川省的南部和貴州省,這些地區的茶樹多屬高大喬木樹型,具有較典型的原始形態特征,且常見與山茶科植物如大頭茶(Polyspora atillaris(Roxb)Sweet)、木荷(Schima wallichii choisy)、拎木(Eurya acuminatissima Merr)、厚皮香(Ternstroemia gymnanthera(Wight et Arn.) Sprague)、石筆木(Tutcheria spectabilis Dunn)以及山茶屬植物瘤葉短蕊茶(C.muricatala Chang, sp.nov.)白毛紅山茶(C.albovillosa Hu, sp. nov.)、油茶(C.olifera Abel)、山茶(C.Japounica Linn.)、厚短蕊茶(C.pachyandra Hu)等混生,形成山茶科植物的分布區係。此外,在粵、湘、贛毗鄰區是苦茶最集中的地區,其中尤以南嶺山脈兩側最多,如江華苦茶、藍山苦茶、安遠苦茶、豐州苦茶、橫坑苦茶、思順苦茶、酃縣苦茶、賀縣苦茶等。苦茶由於含有較多的酚酸物質,如黃酮類和花青素,再加構成茶葉苦澀味的重要成分表沒食子兒茶素沒食子酸酯(L一EGCG),苦茶的表沒食子兒茶素沒食子酸酯含量較高,使茶湯具有很濃的苦味。如一杯中放乳源苦茶葉數片,便苦似黃連,難以入口。苦茶的生理機製雖需深入研究,但其有著重要的潛在利用價值,如可篩選出適製優質紅茶品種,還可研製藥用茶等。總之,自古至今,我國已發現的野生大茶樹,時間之早,樹體之大,數量之多,分布之廣,性狀之異,堪稱世界之最。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