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茶文化(6)神農嚐百草靠茶解毒

(2009-06-30 18:30:17) 下一個

不僅茶樹的原產地在中國,而且我國也是最早利用茶葉作為飲料的國家。茶在中國不僅曆史悠久而且很受重視,被列為開門七件事之一:柴、米、油、鹽、醬、醋、茶。中國的古代史料中,早已有關於茶事的記載。普遍認為是成書於東漢的我國最早的藥物學專著《神農本草經》有這樣一段話:“神農嚐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所以唐代陸羽在《茶經》中稱:“茶之為飲,發乎神農。”

那麽,神農是什麽時代,何等樣人呢?據《莊子 盜蹠篇》和東漢班固整理成書的《白虎通義》稱:神農時代是“隻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係氏族社會,當時人類已進入新石器時期,原始的畜牧業和農業已漸趨發達,距今應有五千多年。神農嚐百草是我國流傳很廣、影響很深的一個古代傳說,許多古籍中都有記載。神農是略早於黃帝的東夷部落首領(薑姓),有人說他就是炎帝。這樣看來神農應該是一個男性,和前麵說的母係氏族社會有矛盾。這並不奇怪,因為文字的出現是在進入父係社會以後很久的事情,寫作的人自然不願意說神農氏一個女性。估計還是莊周說得比較接近於曆史真相,在母係氏族社會中婦女更多進行采集活動,神農是一個女性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太史公司馬遷的《史記 三皇本紀》寫道:“炎帝神農氏……以赭鞭鞭草木,始嚐百草,始有醫藥。”太史公在這裏給了神農一條神鞭,用來識別草木的性能。西漢淮南王劉長的《淮南子 修務訓》載:“古者民茹草飲水,采樹木之實,食蠃蚌之肉,時多疾病毒傷之害,於是神農乃始教民播種五穀,相土地燥濕肥磽高下,嚐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當此之時,一日而遇七十毒。”西晉學者皇甫謐的《帝王世紀》載:“炎帝神農氏,長於薑水。始教天下耕種五穀而食之.以省殺生;嚐味草木,宜藥療疾,救夭傷人命。”北宋政和年間,寇宗爽根據傳說中神農.嚐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所使用的采集、嚐試方法,撰寫《本草衍義》二十卷,硬是辨正了藥物四百多種。所以後來李時珍十分推崇寇宗爽,他在著《本草綱目》也采用了這種實踐出真知的方法。

上述文獻都十分嚴肅,不如民間傳說有趣。傳說神農有一個水晶般透明的肚子,吃下什麽東西,人們都可以從他的胃腸裏看得清清楚楚。那時候的人,吃東西都是生吞活剝的,因此經常鬧病。神農為了解除人們的疾苦,就把看到的植物都嚐試一遍,看看這些植物在肚子裏的變化,判斷哪些無毒哪些有毒。當他嚐到一種開白花的常綠樹嫩葉時,就在肚子裏從上到下,從下到上,到處流動洗滌,好似在肚子裏檢查什麽,於是他就把這種綠葉稱為“cha”。神農長年累月地爬山涉水,嚐試百草,每天都得中毒幾次,全靠茶來解救。但是最後一次,神農來不及吃茶葉,還是被毒草毒死了。據說,那是他見到一種開著黃色小花的小草,花萼在一張一合地動著,神農感到好奇,就把葉子放在嘴裏慢慢咀嚼。一會兒,他感到肚子很難愛,還沒來得及吃茶葉,肚腸就一節一節地斷開了,原來是中了斷腸草的毒。後人為了崇敬、紀念農業和醫學發明者的功績,就世代傳頌著這樣一個神農嚐百草的故事。雖是傳說,但如果說它總結了原始社會人們長期生活鬥爭的經驗,而把功勞集中於神化了的神農,也是無可非議的。

還需要解決的一個問題是神農在哪裏嚐試百草?答案是神農架。神農架位於湖北西部邊陲,東與湖北省寶康縣接壤,西與重慶市巫山縣毗鄰;南依興山、巴東而瀕三峽,北依房縣、竹山且近武當。下文將會講到,文獻記載中最早提到人工栽培茶園的地方是商末周初的巴國。當時巴國的地理位置正是在今天的漢中南部、湖北西部、重慶市和四川東部一帶,所以神農在神農架嚐百草,靠茶解毒的說法是可信的。

原始社會以茶解毒,既符合當時的社會實際,而且即使以今人的眼光看來,也有一定的科學根據。若按此推論:在中國,茶的發現和利用始於原始母係氏族社會,迄今當有五六千年的曆史了。最初利用茶的方式方法,可能是作為口嚼的食料,也可能作為烤煮的食物,根據神農的傳說又逐漸作為藥料飲用。這幾種方式的比較和積累最終就發展成為利用茶的最好方式:“飲茶”。作為食物而利用茶也有較早的文獻記載。據說是出自春秋時期齊景公的相國晏嬰的《晏子春秋》一書,有這麽一段話:“食脫粟之飯,炙三弋五卵,茗茶而已。”表明茶葉已作為菜肴湯料,供人食用。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