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博文
(2006-09-05 10:57:49)

最近新來的一些網民,一會兒說統治階級利用宗教騙人,一會兒說宗教騙人,一會兒又說教徒騙人……這忽然間鋪天蓋地的一口同音,使小小的論壇,頓時好像回到幾十年前的神州大地,進入對和尚尼姑神父修女牧師傳道阿訇教長及一眾虔盞慕掏絞┮鄖逅愕撓陌禋q月。
我們眼盯熒屏手敲鍵盤耳聽八方心向世界的網路人,真就這樣給送回過去嗎?我們有必要在這樣的怒斥[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3)

十、佛教在亞洲早現疲態,現代化狂飆當前,更乏空間。
──宗教,如果像佛教如此消極出世,於人何益?
佛教走出印度,南傳經海路至東南亞;北傳經陸路穿過中亞到中國,第四及六世紀輾轉抵韓國日本,六世紀越南接受中、印陸海兩路傳教;東傳經山路爬越世界之巔七世紀入西藏──以上三路合為佛教擴張之第一波。韓、日、越漢化,故佛教都受中國影響。韓[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九、佛法太高深,俗眾不解,盲從附合。
──宗教,如果像佛教如此消極出世,於人何益?
佛理無論說得多麼天花亂墜,無改老百姓燒香叩頭臨急才抱佛腳的迷信,這是五四後中國知識青年對佛教的認識。其實知識份子也有念佛,迷信卻少,迷不迷信有關民智,其根本在教育普及和深入與否,非因佛教。學佛如實知見最不輕信盲從,人心的安頓和人生的超越,正須[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八、佛教東來,充份漢化,不再正宗,隻為中華文化利用。
──宗教,如果像佛教如此消極出世,於人何益?
元前2年白馬載佛像佛經抵達洛陽,佛教初來,作神仙方術引入,水土不服,生根困難,隻好暫偏重譯經。250年起始有漢人出家、講經及西行求法,漢僧從事繙譯,語文漸脫晦隱難曉之弊,經類也轉多大乘。魏晉南北朝亂世,儒家剩下外殼,士夫尚清談玄理,[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七、佛教在誕生地消聲匿跡,足證不合世用。
──宗教,如果像佛教如此消極出世,於人何益?
佛之在印,顯赫一時,今印度國旗正中為全民代表的國徽,也是承自阿育法王所造紀念柱上的法輪標誌,但實際上佛徒現僅人口千分七,佛教早在本土沉寂八百年。八至十二世紀,佛教於次大陸由盛而衰,正值其密宗期,然若把成因歸咎密宗,殊不公允。蓋密教之興乃歷[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2)

六、佛法說是解脫,實則精神束縛。
──宗教,如果像佛教如此消極出世,於人何益?
佛陀圓寂,遺體火化,信眾崇敬釋尊,乃照印人禮敬君師的習慣建塔藏骨奉祀。阿育王時代佛塔遍佈全印,狀如半球形覆缽,藏佛或弟子身骨舍利,信眾右繞巡禮。元前一、二百年的桑奇大塔最為著名,塔建精雕佛陀之象徵:小象噴水表降誕,無人座騎表出家,一樹一座表成道,[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2)

五、佛法在社會或供精神寄託於一時,到頭來脫離現實。
──宗教,如果像佛教如此消極出世,於人何益?
南方上座佛教,流行東南亞,以隻敬釋迦、戒律嚴格、布施供養、習慣出家、巴利經典、簡明佛學為其特徵,國人視之「小乘」不甚器重。其實錫蘭、泰、緬、柬、寮的佛教,極深入生活,絕非一般心目中所謂寄託。先有錫蘭,元前三世紀起至今,二千三百年[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四、佛教典籍龐雜,毫無統緒。
──宗教,如果像佛教如此消極出世,於人何益?
佛陀入滅前囑咐弟子,此後他不在,大家應「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法、義、智、了義謂之四依,以正法、精義、智慧、究竟四者為修證之歸依,而人物、語言、知識和未透徹的道理是四不依。「四依四不依」實無執的生活,佛陀在時如此[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三、佛徒隻顧閉門修行,忽視家國。
──宗教,如果像佛教如此消極出世,於人何益?
佛陀不以自內證為已足,從吉祥草座起來,走向社會,去喚醒眾生一起受用。初轉法輪不久,在他出家之始曾對其搖頭的大國王頻毘娑羅旋即皈依,以竹林精舍布施,供僧團止住,使由此出發,遊行宣教。在踰城十一年後,佛陀回國,以慰老父淨飯王思子之情,並為說法令之安心[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佛教,在國人心目中,像是自己的宗教,或者說是過去封建迷信的殘餘。多點歷史知識的,會道它先是印度宗教,後失勢本土,東來接觸中華文化,才發揚光大,為世之三大教之一。其實按人數計,佛教三甲不入,常見的這一類佛教素描,多未得真貌。本文試將佛教簡筆重繪一遍,盼有以令之走出印度或中國宗教的片麵形象,好以世界宗教的真實身段,重新登場亮相。
[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
[56]
[57]
[58]
[59]
[60]
[>>]
[首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