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佛法說是解脫,實則精神束縛

(2006-09-05 10:57:49) 下一個

六、佛法說是解脫,實則精神束縛。
──宗教,如果像佛教如此消極出世,於人何益?

佛陀圓寂,遺體火化,信眾崇敬釋尊,乃照印人禮敬君師的習慣建塔藏骨奉祀。阿育王時代佛塔遍佈全印,狀如半球形覆缽,藏佛或弟子身骨舍利,信眾右繞巡禮。元前一、二百年的桑奇大塔最為著名,塔建精雕佛陀之象徵:小象噴水表降誕,無人座騎表出家,一樹一座表成道,傘蓋寶座表法身;真佛無相,乃印度上座佛教特色。一世紀印北以西直逼中亞一帶建貴霜王朝,其主改奉佛教,二世紀第四次結集三藏,扶掖藝術,桑奇稍北的馬土臘及西北的犍陀羅,幾同時出現佛像,前者體型豐美袈裟貼身,後者具卅二相示現理想,這二種典雅與莊嚴風格交互影響,遂奠定佛容基本範型。大乘佛教待釋尊不隻敬為「聖人」,更奉若「神明」,而對自我和世界的認識,也不同上座佛教以為「我空法有」,乃是主張「我法二空」。既然我法一切如幻非實,為佛陀設計形象也隻屬方便,不是褻瀆,故領先打破不造佛像避忌。看南部阿瑪拉瓦提刻石,一世紀用象徵手法,二世紀原石反麵重刻則現佛容,正能反映其間觀念改變之普遍與迅速。大乘所以自視為「大」,因證果誓要成佛果一味利他,絕不以做自了漢為滿足;故此以佛法不止於註釋更需達觀,戒律不僅信守更當活證,處處皆表現出一種精進創造、自由超越的新氣象。與佛像出現之同時,更有初期大乘經典之整理。「般若」係統講萬有本體,不外無所得之「真空」;據被稱第二釋迦、八宗之祖奠定大乘佛理的龍樹闡釋,空的實相,生滅常斷無自性,是空的真諦,但森羅萬象仍顯為有,亦是一假名的俗諦,合真俗二諦乃為中道。「華嚴」說一切現象,盡是存乎一心之「妙有」;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全在無執悟空之一心。「法華」言開權顯實的教說,小中大三乘究竟乃一乘;華嚴超越三乘聲聞、緣覺、菩薩(即:得聞如來聲教悟見四諦、力行獨覺十二因緣、心悟自證無上佛果)以別於三乘為純粹一乘,然法華則以三乘皆方便,經中描寫的故事譬喻盡作法身佛種種方便的開跡顯示,係包括三乘的究竟一乘。「淨土」取徑華嚴、法華之大成,由現實不淨之穢土和有限之人身,發願希求理想之淨土證得無量之佛身。三、四世紀,繼有中期大乘經典之整理。「涅槃」講入滅前之釋迦是救渡眾生而現的應化之身,其本性乃一與生死無關的常住不變法身,眾生與法身,究竟不二,即使最惡之人一闡提和所有生物都具法身,眾生、法身僅修不修悟不悟之分別。「勝鬘」說眾生之心不出如來一心即如來藏;「楞伽」說如來藏與阿賴耶識同一,無生滅的真如法身,與眾生受生而萬象生滅的本有種子心識不二,一切唯心。此期終為無著、世親大乘唯識思想之完成,把印度大乘帶到高點。五至七世紀,發展後期大乘諸論及學派。大乘教史中世親可與龍樹比肩,繼承世親萬法唯識的學係為瑜伽行派,宏揚龍樹假有性空的學係為中觀派。世親與龍樹,都先學小乘後轉大乘能出入二乘自如,這最後成就的大乘教學,求討諸法實相即緣起性空,無相為相,是為實相,乃成一「諸法實相」印,以印定真理,合三法印為四法印。從教理言,大乘說空道有,趨於細密,從修證看,發展升進一層接一層,事事無礙,精神愈來愈感自由。這一不斷的精神解放,不僅表現在理論哲學上更形諸感性美學上,成就了五至七世紀印度佛教藝術的黃金時代。雕刻之佛陀菩薩,不止於前期幾何圖式的規整,而是充以生命自然之律動;繪畫中的佛傳故事,留下的不僅是點點聖跡,更融入大量社會生活場景。在中部高原茂林環繞的阿旃陀峽穀岩壁上,並列之石窟寺院綿延一公裏又半,二百年前有英人來此打虎,才偶然喚醒其內沉睡千年的壁畫。這裡主要是無著、世親弘法之笈多王朝傑作,不隻是展現釋迦前世本生和佛陀在世一生的畫廊,往來穿插的,更有人、畜、動、植,市、郊、山、水,宮、舍、城、鄉,以及生老病死,喜怒哀樂,愛恨悅傷。在這交光互影之際,佛法若現此世間,歷歷在目!眼前所得,怎說不有中道實相的本體?豈非正是三界一心的現象?

(十二月十七日起全文逐日連載,歡迎讀者討論。
本文乃為原創,轉載或徵引,請說明出處。謝謝。)




--文學城www.wenxuecity.com--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