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他們相遇(2)堅守和希望

旺財球球 (2025-11-14 06:36:07) 評論 (0)

(原創作品,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Maria是我參加誌願者組織後遇到的第一個學生。這個誌願組織旨在幫助烏克蘭人在線學習外語。其初衷是為了讓烏克蘭人,尤其是年輕人在戰亂期間,依然堅持學習一門外語,保持與外麵世界的交流與聯係。

誌願者導師來自世界各地、各行各業、不同背景,其中相當一部分是來自英語國家的母語者,亦有不少退休人士。而以學生身份來到這裏的烏克蘭人,以成人為主,其中許多是目前戰鬥在前線的士兵。他們在戰前可能是大學生,可能是藝術家,可能是作家,或商人。。。也有仍舊留在烏克蘭或在其他歐洲國家以難民身份生活的普通烏克蘭平民。他們有一個共同特點,都具有一定的英語基礎,受過比較好的教育。

一般,我們是經過配對方式,根據雙方提出的偏好,結成一對一的師生對。也有小組形式學習,滿足希望係統學習英語的需求。實際上,對大部分所謂的師生對,與其說關係是導師和學生,更不如說是學習搭子或聊天搭子。作為誌願者,心裏都懷有同樣的信念:我們最大的作用,不在於幫助他們學習了多少單詞、語法,而是在正常的交流中傳遞外界的支持,安撫他們飽受磨難的心靈,舒緩戰爭帶來的壓抑情緒。

在這樣的期待下,我與Maria成功配對。我在偏好設置中明確表示,我不是native,隻是在英語環境中生活多年的華裔;因此更傾向於進行日常口語練習等。Maria戰後到了斯洛伐克,並很幸運在那裏找到了工作,她是70後,戰前在烏克蘭是大學老師和軟件工程師,她有一定的英語基礎,閱讀和聽力都不錯,但是口語很差。我們因此成為非常合拍的一對。

在成功通過麵試,加入誌願組織後,導師們會收到一份溫馨提示提醒導師在與烏克蘭學生交流過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項,譬如不要刻意提到關於戰爭的話題,避免涉及政治話題等等。

我和Maria的線上交流就這樣開始了。一開始,我很謹小慎微,避免觸及任何與戰爭、俄羅斯相關的話題內容。然而,隨著彼此逐漸熟悉,聊天也逐漸自然流暢。雖然我們盡量不觸及那些話題,但如果涉及到,我們都能很平靜的應對。

我們的談話話題非常廣泛:比如她感冒了,我們會談論當地的醫療保健、就診和藥店等;我談及外甥的大學申請,又會談到歐洲和烏克蘭、斯洛伐克的教育體係、升學途徑等。由於年齡相仿,我們還會談聊到各自的職業經曆,比較不同國家的就業環境。

談及學習外語,她問我會說幾門外語。我告訴她後,自然而然的問她,你呢?她回答到,烏克蘭語、斯洛伐克語、一點德語,和俄語,但是我從來不說,你知道原因。

我們還聊到幫一隻貓找領養,意外的發現我們都是動物熱愛者,都曾經養過巴哥。俄羅斯全麵侵略烏克蘭後,她和丈夫搬到了斯洛伐克。為了把她的寵物巴哥帶過去,她往返烏克蘭和斯洛伐克好幾次,曆時幾個月終於準備好一切入歐盟的文件,最終開車曆時十幾個小時把巴哥帶到了斯洛伐克。不幸的是,今年早些時候,巴哥因病走了。她後來在斯洛伐克的一個動物救助中心申請領養另一隻巴哥。起初她對領養充滿了期待,還向我展示了那隻巴哥Carrot的照片,並詳細介紹了領養流程的各種安排。可惜,幾周後,她很失望的告訴我,她的申請未獲通過。我很不解的問她為什麽,一開始她並沒有說很多,但在我的連續提問下,她逐漸講述了整個過程:為了成功領養,Maria每月向救助中心捐款,提交了各種資料文件;經曆了電話麵試和家訪後,她提前準備了各種禮物,等待去救助中心與Carrot的第一次見麵;但在被改期了2次後,她終於去到了領養中心,卻未被允許進入領養中心的大門,隻是在大門外短暫的和工作人員牽著的Carrot見了一麵。Maria是一個很有教養的知識分子,說話很有分寸。之前我們也曾聊到過她在斯洛伐克的經曆,了解了斯洛伐克人對烏克蘭人的感情和這幾年發生的變化。她在講述申請領養Carrot這件事的整個過程時,我沒有聽到一個抱怨的詞,但卻能深深感受到她內心的失望,以及可能因為難民身份引致領養失敗的無奈。

我們的線上會議通常是每周1次,但她為了更多的練習,後來增加到1周2次。她是典型的學霸和高度自律的人,即使是在烏克蘭期間,都從未錯過線上約會。由於她母親已年過八十,仍留在烏克蘭。每個月她都要駕車回烏克蘭探望母親。每趟旅程大多需要20個小時,其中在邊境上過關就需耗費幾個小時。所幸她母親所在的小城靠近西部,目前情況相對安全。臨近聖誕節,我們聊起了節日計劃,她告訴我,她打算接母親到斯洛伐克度過節日。如今烏克蘭已經十分寒冷,加上俄羅斯近期不斷襲擊烏克蘭發電廠,導致電力供應緊張。即使是在她母親所在的西部地區,也因為空襲而實施每天大約4小時的斷電,有時在早上,有時在晚上。想象一個八十多歲的老人,在寒冷的冬天,獨居在黑暗和沒有暖氣的環境中,該是何等的困難。Maria曾偶爾在談話中提到她的兒子。雖然我對她兒子的情況非常好奇,但是我自始至終都沒有問起過。

與那些流離失所、冒著生命危險在前線抗爭的烏克蘭人相比,Maria現在的境遇要相對較好一些。我和另一個誌願者聊天的時候,就聽他提到他的學生,一個生活在基輔的年輕人,為了安全,經曆了頻繁的搬家;他們的線上會議也經常因為空襲而中斷。

在過去一年時間裏,誌願組織中有兩位曾經是前線戰士的學生犧牲了。網站上還刊載著他們用烏克蘭語和英語創作的詩歌、散文。我忍不住將其中的幾篇翻譯成了中文,希望能有更多的人讀到他們的文字,讓他們為自由付出的一切,得到更多的關注和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