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咱們海外遊子來說,回國最吸引人的地方,當然是吃,三天一小宴,五天一大宴,自是不在話下。品嚐各式美味當然讓人心悅,而我覺得更享受的,是能夠在宴席上和久別的家人們敘敘親情,交流點國內國外不同的體驗。
我回去的第二天,國內的親人就給安排了一次家庭聚餐。酒席訂在一個高檔酒樓的包間,一共十幾個人,都是至親,見了麵都非常的開心。當年留學的時候,我的子侄輩還都是垂髫稚子,現在大多成家立業,有的已經有了第三代。席間有兩位小朋友,一個在上幼兒園,一個小學三年級。兩人各自在我這裏領了紅包,又收到了來自異國他鄉的禮物,高興得手舞足蹈。接下來就很給麵子,對我提的問題有問必答。
了解了一下他們的情況,我頗有些感歎,現在的孩子們真是厲害呀。當年我像他們這麽大的時候,除了學校裏教的那些語文數學,其它的東西那是一問三不知,基本上是除了玩就是玩,而且還是瞎玩,哪裏能像他們這一代,鋼琴小提琴,籃球足球,體操遊泳,繪畫唱歌,啥都在學,妥妥的全麵發展。
我問他們:“你們學這麽多的東西,累不累呀?” 讀幼兒園的小朋友搶著回答:“不累!我最喜歡的是踢足球,畫畫也很好玩。” 讀小學的那個則略有些猶豫,他說有些興趣班的確很好玩,比如遊泳和籃球,但是有些班真的是很難,像是拉小提琴。他媽媽是我的侄女,立馬在邊上訓斥:“還嫌累,你看看隔壁家的小紅,她比你學的東西還多,可人家小提琴都過八級了。”
我笑著問侄女,給孩子報了這麽多的興趣班,對學校的功課有沒有影響?她說,其實孩子還少說了,除了這些個興趣班,他還要上一些校外的補習班,像是英語和數學。她告訴我,學校裏教的東西太淺了,將來要考重點中學,就必須要額外多學一些。接下來,我這個侄女很不地道地把我給架到了火上,就聽她語重心長地教育兒子:“學校的老師不是講過了嗎,要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你隻有現在多學多練,將來才能和堂爺爺一樣,出國留學,也做個大教授,給我們長臉。“
“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這話聽起來還真是耳熟。回想以前讀書的時候,雖然當時我所麵臨的壓力要遠遠地小於現在的孩子們,可是,同樣要考重點中學,同樣要準備高考,這些可一點也不輕鬆,我的老師們就一直在用這句話給我們打氣。
問題是,這句話雖然廣為流傳,備受一代又一代中國家長的推崇,可是它真的是所謂的人生真諦嗎?我這人天生腦後有反骨,我非常不讚同這句話,特別是反對這句話中所隱含的一個極其錯誤的觀念,那就是:
不平等!
所謂人上人,說穿了就是特權階層。在封建社會,人上人可以是皇親國戚,可以是達官貴人,也可以是地主鄉紳;在當今的中國,人上人可以是政府官員,可以是黨的幹部,也可以是大老板或是大明星。這兩者形式上有所不同,但是在本質上是一樣的,都反應了在一個等級製度森然的社會中,人上人不僅能享有普通老百姓所沒有的財富和地位,更有超越法律和規則的特權。大家想必都知道印度的種姓製度,那麽,這種人上人的觀念和種姓製度,是不是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呢?
寫到這裏,我真要感謝一下我的父母,因為在我的記憶之中,他們從沒有給我灌輸過這樣的觀念。這次的中國之行,我看到中國很多的進步和改變,非常讓人欣慰;但是給我印象最深的一點,是我在中國所接觸過的人,不管年齡大小,收入高低,以及所從事的行業,他們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每個人都在卷。孩子們的卷在於成績,在於升學,在於課外補習和興趣班;年輕人的卷在於就業,在於婚姻的門當戶對,在於住房的大小和所在學區;中年人的卷在於工作單位(體製內/體製外),在於飯圈,在於職稱,在於豪車,在於有幾套房產,在於每年的出國旅遊,以及孩子所就讀的學校;而老年人也在卷,他們要比的是子女的孝順,退休金的高低,有沒有高幹病房的待遇,以及請不請得起24小時的保姆。
在這樣的風氣之下,幾乎在社會的每個層麵,都會有一個相應的鄙視鏈,諸如社會地位,家庭收入,就業,衣裝,車子,房子,孩子,以及你能夠想到的方方麵麵。這簡直就是一座座等級森嚴的金字塔,把每個人定格在對應的位置;在給每一個人沉重壓力的同時,也給了每一個人向上攀爬的動力。我想這就是卷的根源和本質。
思考片刻,我發現這種卷的現象,並不是現在才有的。現在很多人在懷念毛時代,覺得那是中國最平等的時期。而在我的記憶中,那個時代同樣卷得厲害。我記得當時的卷,不是大家比賺錢多少,也不是比生活上的享受,而是比誰更加熱愛毛主席,更擁護共產黨的領導。一開始,大家背誦毛主席語錄,向黨組織表忠心,參加義務勞動,覺得這就是積極上進的態度。然而,一旦卷起來,沒有最好,隻有更好,漸漸的,這樣做已經不夠了,於是開始了各種極端的手段,比如說有人把毛的像章穿過皮肉,別在自己的胸前;更駭人聽聞的,是紅衛兵小將們毒打甚至殘殺學校裏那些被打成牛鬼蛇神的老師。
我覺得當時的卷,是一種在精神層麵的惡性競爭,代表了更深層次的對於特權和不平等的渴望和追求。其實不管是物質上的還是精神層麵的卷,它的實質都是渴望擁有更多的特權和話語權,這是極權製度下的一個必然結果。這也是為什麽大家都在抱怨卷的艱辛,也深惡痛絕這種人為的惡性競爭,但是,幾乎沒有人可以置身事外。
這種卷的風氣,甚至開始影響我們許多海外華人的生活。比如說,我身邊所見到的孩子們,學得最苦的,卷得最厲害的,往往是我們華人的後代。他們不僅要學習好,還要彈琴,跳舞,搞學科競賽;不僅要進好學校,還有爬藤。就算是爬藤,還沒完,竟然還分出什麽大藤中藤小藤。我實在搞不清楚這樣做到底有什麽好處?
看著宴席上天真爛漫的孩子們,我心裏頗有些感慨。我真心希望他們的將來,有著更多的自由和自我的選擇,能夠超越對權利和等級的追求和束縛。
回國印象:每個人都在卷
平等性 (2025-11-14 08:54:58) 評論 (7)
對於咱們海外遊子來說,回國最吸引人的地方,當然是吃,三天一小宴,五天一大宴,自是不在話下。品嚐各式美味當然讓人心悅,而我覺得更享受的,是能夠在宴席上和久別的家人們敘敘親情,交流點國內國外不同的體驗。
我回去的第二天,國內的親人就給安排了一次家庭聚餐。酒席訂在一個高檔酒樓的包間,一共十幾個人,都是至親,見了麵都非常的開心。當年留學的時候,我的子侄輩還都是垂髫稚子,現在大多成家立業,有的已經有了第三代。席間有兩位小朋友,一個在上幼兒園,一個小學三年級。兩人各自在我這裏領了紅包,又收到了來自異國他鄉的禮物,高興得手舞足蹈。接下來就很給麵子,對我提的問題有問必答。
了解了一下他們的情況,我頗有些感歎,現在的孩子們真是厲害呀。當年我像他們這麽大的時候,除了學校裏教的那些語文數學,其它的東西那是一問三不知,基本上是除了玩就是玩,而且還是瞎玩,哪裏能像他們這一代,鋼琴小提琴,籃球足球,體操遊泳,繪畫唱歌,啥都在學,妥妥的全麵發展。
我問他們:“你們學這麽多的東西,累不累呀?” 讀幼兒園的小朋友搶著回答:“不累!我最喜歡的是踢足球,畫畫也很好玩。” 讀小學的那個則略有些猶豫,他說有些興趣班的確很好玩,比如遊泳和籃球,但是有些班真的是很難,像是拉小提琴。他媽媽是我的侄女,立馬在邊上訓斥:“還嫌累,你看看隔壁家的小紅,她比你學的東西還多,可人家小提琴都過八級了。”
我笑著問侄女,給孩子報了這麽多的興趣班,對學校的功課有沒有影響?她說,其實孩子還少說了,除了這些個興趣班,他還要上一些校外的補習班,像是英語和數學。她告訴我,學校裏教的東西太淺了,將來要考重點中學,就必須要額外多學一些。接下來,我這個侄女很不地道地把我給架到了火上,就聽她語重心長地教育兒子:“學校的老師不是講過了嗎,要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你隻有現在多學多練,將來才能和堂爺爺一樣,出國留學,也做個大教授,給我們長臉。“
“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這話聽起來還真是耳熟。回想以前讀書的時候,雖然當時我所麵臨的壓力要遠遠地小於現在的孩子們,可是,同樣要考重點中學,同樣要準備高考,這些可一點也不輕鬆,我的老師們就一直在用這句話給我們打氣。
問題是,這句話雖然廣為流傳,備受一代又一代中國家長的推崇,可是它真的是所謂的人生真諦嗎?我這人天生腦後有反骨,我非常不讚同這句話,特別是反對這句話中所隱含的一個極其錯誤的觀念,那就是:
不平等!
所謂人上人,說穿了就是特權階層。在封建社會,人上人可以是皇親國戚,可以是達官貴人,也可以是地主鄉紳;在當今的中國,人上人可以是政府官員,可以是黨的幹部,也可以是大老板或是大明星。這兩者形式上有所不同,但是在本質上是一樣的,都反應了在一個等級製度森然的社會中,人上人不僅能享有普通老百姓所沒有的財富和地位,更有超越法律和規則的特權。大家想必都知道印度的種姓製度,那麽,這種人上人的觀念和種姓製度,是不是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呢?
寫到這裏,我真要感謝一下我的父母,因為在我的記憶之中,他們從沒有給我灌輸過這樣的觀念。這次的中國之行,我看到中國很多的進步和改變,非常讓人欣慰;但是給我印象最深的一點,是我在中國所接觸過的人,不管年齡大小,收入高低,以及所從事的行業,他們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每個人都在卷。孩子們的卷在於成績,在於升學,在於課外補習和興趣班;年輕人的卷在於就業,在於婚姻的門當戶對,在於住房的大小和所在學區;中年人的卷在於工作單位(體製內/體製外),在於飯圈,在於職稱,在於豪車,在於有幾套房產,在於每年的出國旅遊,以及孩子所就讀的學校;而老年人也在卷,他們要比的是子女的孝順,退休金的高低,有沒有高幹病房的待遇,以及請不請得起24小時的保姆。
在這樣的風氣之下,幾乎在社會的每個層麵,都會有一個相應的鄙視鏈,諸如社會地位,家庭收入,就業,衣裝,車子,房子,孩子,以及你能夠想到的方方麵麵。這簡直就是一座座等級森嚴的金字塔,把每個人定格在對應的位置;在給每一個人沉重壓力的同時,也給了每一個人向上攀爬的動力。我想這就是卷的根源和本質。
思考片刻,我發現這種卷的現象,並不是現在才有的。現在很多人在懷念毛時代,覺得那是中國最平等的時期。而在我的記憶中,那個時代同樣卷得厲害。我記得當時的卷,不是大家比賺錢多少,也不是比生活上的享受,而是比誰更加熱愛毛主席,更擁護共產黨的領導。一開始,大家背誦毛主席語錄,向黨組織表忠心,參加義務勞動,覺得這就是積極上進的態度。然而,一旦卷起來,沒有最好,隻有更好,漸漸的,這樣做已經不夠了,於是開始了各種極端的手段,比如說有人把毛的像章穿過皮肉,別在自己的胸前;更駭人聽聞的,是紅衛兵小將們毒打甚至殘殺學校裏那些被打成牛鬼蛇神的老師。
我覺得當時的卷,是一種在精神層麵的惡性競爭,代表了更深層次的對於特權和不平等的渴望和追求。其實不管是物質上的還是精神層麵的卷,它的實質都是渴望擁有更多的特權和話語權,這是極權製度下的一個必然結果。這也是為什麽大家都在抱怨卷的艱辛,也深惡痛絕這種人為的惡性競爭,但是,幾乎沒有人可以置身事外。
這種卷的風氣,甚至開始影響我們許多海外華人的生活。比如說,我身邊所見到的孩子們,學得最苦的,卷得最厲害的,往往是我們華人的後代。他們不僅要學習好,還要彈琴,跳舞,搞學科競賽;不僅要進好學校,還有爬藤。就算是爬藤,還沒完,竟然還分出什麽大藤中藤小藤。我實在搞不清楚這樣做到底有什麽好處?
看著宴席上天真爛漫的孩子們,我心裏頗有些感慨。我真心希望他們的將來,有著更多的自由和自我的選擇,能夠超越對權利和等級的追求和束縛。
我回去的第二天,國內的親人就給安排了一次家庭聚餐。酒席訂在一個高檔酒樓的包間,一共十幾個人,都是至親,見了麵都非常的開心。當年留學的時候,我的子侄輩還都是垂髫稚子,現在大多成家立業,有的已經有了第三代。席間有兩位小朋友,一個在上幼兒園,一個小學三年級。兩人各自在我這裏領了紅包,又收到了來自異國他鄉的禮物,高興得手舞足蹈。接下來就很給麵子,對我提的問題有問必答。
了解了一下他們的情況,我頗有些感歎,現在的孩子們真是厲害呀。當年我像他們這麽大的時候,除了學校裏教的那些語文數學,其它的東西那是一問三不知,基本上是除了玩就是玩,而且還是瞎玩,哪裏能像他們這一代,鋼琴小提琴,籃球足球,體操遊泳,繪畫唱歌,啥都在學,妥妥的全麵發展。
我問他們:“你們學這麽多的東西,累不累呀?” 讀幼兒園的小朋友搶著回答:“不累!我最喜歡的是踢足球,畫畫也很好玩。” 讀小學的那個則略有些猶豫,他說有些興趣班的確很好玩,比如遊泳和籃球,但是有些班真的是很難,像是拉小提琴。他媽媽是我的侄女,立馬在邊上訓斥:“還嫌累,你看看隔壁家的小紅,她比你學的東西還多,可人家小提琴都過八級了。”
我笑著問侄女,給孩子報了這麽多的興趣班,對學校的功課有沒有影響?她說,其實孩子還少說了,除了這些個興趣班,他還要上一些校外的補習班,像是英語和數學。她告訴我,學校裏教的東西太淺了,將來要考重點中學,就必須要額外多學一些。接下來,我這個侄女很不地道地把我給架到了火上,就聽她語重心長地教育兒子:“學校的老師不是講過了嗎,要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你隻有現在多學多練,將來才能和堂爺爺一樣,出國留學,也做個大教授,給我們長臉。“
“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這話聽起來還真是耳熟。回想以前讀書的時候,雖然當時我所麵臨的壓力要遠遠地小於現在的孩子們,可是,同樣要考重點中學,同樣要準備高考,這些可一點也不輕鬆,我的老師們就一直在用這句話給我們打氣。
問題是,這句話雖然廣為流傳,備受一代又一代中國家長的推崇,可是它真的是所謂的人生真諦嗎?我這人天生腦後有反骨,我非常不讚同這句話,特別是反對這句話中所隱含的一個極其錯誤的觀念,那就是:
不平等!
所謂人上人,說穿了就是特權階層。在封建社會,人上人可以是皇親國戚,可以是達官貴人,也可以是地主鄉紳;在當今的中國,人上人可以是政府官員,可以是黨的幹部,也可以是大老板或是大明星。這兩者形式上有所不同,但是在本質上是一樣的,都反應了在一個等級製度森然的社會中,人上人不僅能享有普通老百姓所沒有的財富和地位,更有超越法律和規則的特權。大家想必都知道印度的種姓製度,那麽,這種人上人的觀念和種姓製度,是不是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呢?
寫到這裏,我真要感謝一下我的父母,因為在我的記憶之中,他們從沒有給我灌輸過這樣的觀念。這次的中國之行,我看到中國很多的進步和改變,非常讓人欣慰;但是給我印象最深的一點,是我在中國所接觸過的人,不管年齡大小,收入高低,以及所從事的行業,他們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每個人都在卷。孩子們的卷在於成績,在於升學,在於課外補習和興趣班;年輕人的卷在於就業,在於婚姻的門當戶對,在於住房的大小和所在學區;中年人的卷在於工作單位(體製內/體製外),在於飯圈,在於職稱,在於豪車,在於有幾套房產,在於每年的出國旅遊,以及孩子所就讀的學校;而老年人也在卷,他們要比的是子女的孝順,退休金的高低,有沒有高幹病房的待遇,以及請不請得起24小時的保姆。
在這樣的風氣之下,幾乎在社會的每個層麵,都會有一個相應的鄙視鏈,諸如社會地位,家庭收入,就業,衣裝,車子,房子,孩子,以及你能夠想到的方方麵麵。這簡直就是一座座等級森嚴的金字塔,把每個人定格在對應的位置;在給每一個人沉重壓力的同時,也給了每一個人向上攀爬的動力。我想這就是卷的根源和本質。
思考片刻,我發現這種卷的現象,並不是現在才有的。現在很多人在懷念毛時代,覺得那是中國最平等的時期。而在我的記憶中,那個時代同樣卷得厲害。我記得當時的卷,不是大家比賺錢多少,也不是比生活上的享受,而是比誰更加熱愛毛主席,更擁護共產黨的領導。一開始,大家背誦毛主席語錄,向黨組織表忠心,參加義務勞動,覺得這就是積極上進的態度。然而,一旦卷起來,沒有最好,隻有更好,漸漸的,這樣做已經不夠了,於是開始了各種極端的手段,比如說有人把毛的像章穿過皮肉,別在自己的胸前;更駭人聽聞的,是紅衛兵小將們毒打甚至殘殺學校裏那些被打成牛鬼蛇神的老師。
我覺得當時的卷,是一種在精神層麵的惡性競爭,代表了更深層次的對於特權和不平等的渴望和追求。其實不管是物質上的還是精神層麵的卷,它的實質都是渴望擁有更多的特權和話語權,這是極權製度下的一個必然結果。這也是為什麽大家都在抱怨卷的艱辛,也深惡痛絕這種人為的惡性競爭,但是,幾乎沒有人可以置身事外。
這種卷的風氣,甚至開始影響我們許多海外華人的生活。比如說,我身邊所見到的孩子們,學得最苦的,卷得最厲害的,往往是我們華人的後代。他們不僅要學習好,還要彈琴,跳舞,搞學科競賽;不僅要進好學校,還有爬藤。就算是爬藤,還沒完,竟然還分出什麽大藤中藤小藤。我實在搞不清楚這樣做到底有什麽好處?
看著宴席上天真爛漫的孩子們,我心裏頗有些感慨。我真心希望他們的將來,有著更多的自由和自我的選擇,能夠超越對權利和等級的追求和束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