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1934年寫《南京》,首先從張之洞在雞鳴寺建的豁蒙樓樓上俯看風景。"寺後有一口灌園的井,可不是那陳後主和張麗華躲在一堆兒的‘胭脂井’。那口胭脂井並不在路邊,得破費點功夫尋覓。井欄也不在井上,要看,得老遠地上明故宮遺址的古物保存所去。”
以福爾摩斯探案的態度讀這一段文字,1934年的時候朱自清看到寺後有一口灌園的井。他知道那不是“胭脂井”,似乎還知道“胭脂井”的大概i位置。他講到了井欄。
在南京普及自來水之前,人民用水依賴遍布城市各個角落的水井。1934年6月政府做過一次調查,市內有井2336口,其中公井531口,私井1805口。如果朱自清看到的隻單純是一口灌園的井,他不會議論起來。他應該看到了“胭脂井”,隻是他不以為然,不承認。
他說井欄在古物保存所。1931年九一八事件後,故宮文物陸續運來南京。當時還沒有南京博物院,使用明故宮做倉庫,也因此成立了一個機構,這便是古物保存所,南博的萌芽。
黃裳1946年寫《雞鳴寺》,“到了雞鳴寺,看了‘胭脂井’”;1947年又寫《豁蒙樓上看濃春》,“俯視‘胭脂井’,那塊石碑也已經重新豎了起來。走下去看,碑文上塗了綠色,好像也著了春裝,漂亮起來了。”
他也替胭脂井打了個引號。
“那塊石碑”,黃裳指的應該是南京市長馬俊超在抗戰前題寫的石碑,上書古胭脂井四個字。黃裳告訴我們他走下去才看見碑文被塗成綠色,是碑在亭子裏的緣故,還是說碑反麵的碑文?他和朱自清都沒說有亭子。現在的碑隻正麵有四個塗金字,不知何人所寫,在一亭子裏。
元代張鉉《至大金陵新誌》卷五,井泉:“景陽井一名胭脂井。又名辱井,在台城內。陳末後主與張麗華孔貴妃投其中以避隋兵。其井有石闌,多題字。舊傳雲石闌有石脈以帛試之作胭脂痕,或雲石脈色類胭脂。按曾南豐集《辱井銘》曰辱井有篆文雲“辱井在斯豈不戒乎”並下文共十八字在井石欄上,不知誰為文。又有《景陽樓下井銘》,又有《陳後主叔寶辱井記》,又有江寧縣興嚴寺井石欄銘,莫知誰作也。景定修誌時已不可辨,今存片石在郡學中,詳見古跡誌。”
曾南豐,北宋年間人。景定修誌,是南宋年間修誌。陳後主的井隨台城湮滅,已不可考。井欄刻辱字警世的井大概率重修在宋朝,否則南唐後主李煜也會被警告一把,未見有說。
八十年代初《金陵野史》寫文革前的胭脂井:“胭脂井在雞鳴寺下,緊靠台城,井欄是八角形,在向外的一麵,刻有‘胭脂井’三字,飾以朱漆,覆以彩亭。”而陳後主藏身的井,《野史》直言是“華林園景陽樓畔之枯井”。寫作《金陵野史》的是幾位在文革中幸存下來的老先生,他們的看法似乎契合著朱自清的“不在路邊”說。
何以見是文革前的胭脂井?因為現在的井欄沒有刻字。
《資治通鑒》卷177:“北兵之入,,,大事如此,,臣願陛下正衣冠,禦正殿,依梁武帝見候景故事。陳主不從,下榻馳去 ,,,從宮人十餘出後堂景陽殿,將自投於井,,,”
宋末元初的胡三省在這一段下注寫:“祝融曰,景陽井在法寶寺。或曰,白蓮閣下有小池,麵方丈餘。或雲,在保寧寺覽輝亭側。舊傳雲:欄有石脈,以帛試之,作胭脂痕,一名胭脂井,又名辱井。”祝融,也是宋人。祝融說井在法寶寺,和雞籠山有了關聯。
隋軍入朱雀門,台城內的文武百官皆逃走,隻有尚書仆射袁尚等數人留在殿中。《通鑒》文中的“臣”即袁尚,勸陳後主效法梁武帝安坐於正殿大堂中(太極殿)等候來兵, 演出大義凜然。陳後主不願,接著有了被議論千年的投井。陳後主“下榻馳去”,看樣子彼時他人在宮寢。從字麵看是坐馬車逃走,說明井離得不近。
從宮寢奔出,才可帶上兩個妃子。三人一起去後苑小丘上隱在樹林中的景陽樓,躲進樓後的一口枯井。這比較合邏輯。
清道光年間,雞鳴寺的住持脫穎說他在寺後找到了胭脂井。道光年間,至早也就是1820年。1930年代南京興建新都,市長馬俊超認了和尚的古胭脂井,但朱自清不認。
文革期間井被填,碑啊什麽的一並都毀掉了。文革過後重安,井圈仍八角形,井口小得一個人進入都難,三個人擠進去除非疊羅漢。還穿著古裝。本世紀東南大學一教授在校園內六朝鬆附近發現一古井,於是挑戰雞鳴寺的那一口。記者為了兩邊比較上去雞籠山,報道寺裏的井是水泥質材。現如今政府宣布那就是六朝時期的井,是不可移動文物。宣布一個水泥做的東西是不可移動的文物真不嫌荒謬,不懂是怎麽想的。“又名辱井”是不是也有辱智商?
憶到金陵便斷腸 (5)胭脂辱井
如斯 (2025-11-22 09:50:25) 評論 (0)朱自清1934年寫《南京》,首先從張之洞在雞鳴寺建的豁蒙樓樓上俯看風景。"寺後有一口灌園的井,可不是那陳後主和張麗華躲在一堆兒的‘胭脂井’。那口胭脂井並不在路邊,得破費點功夫尋覓。井欄也不在井上,要看,得老遠地上明故宮遺址的古物保存所去。”
以福爾摩斯探案的態度讀這一段文字,1934年的時候朱自清看到寺後有一口灌園的井。他知道那不是“胭脂井”,似乎還知道“胭脂井”的大概i位置。他講到了井欄。
在南京普及自來水之前,人民用水依賴遍布城市各個角落的水井。1934年6月政府做過一次調查,市內有井2336口,其中公井531口,私井1805口。如果朱自清看到的隻單純是一口灌園的井,他不會議論起來。他應該看到了“胭脂井”,隻是他不以為然,不承認。
他說井欄在古物保存所。1931年九一八事件後,故宮文物陸續運來南京。當時還沒有南京博物院,使用明故宮做倉庫,也因此成立了一個機構,這便是古物保存所,南博的萌芽。
黃裳1946年寫《雞鳴寺》,“到了雞鳴寺,看了‘胭脂井’”;1947年又寫《豁蒙樓上看濃春》,“俯視‘胭脂井’,那塊石碑也已經重新豎了起來。走下去看,碑文上塗了綠色,好像也著了春裝,漂亮起來了。”
他也替胭脂井打了個引號。
“那塊石碑”,黃裳指的應該是南京市長馬俊超在抗戰前題寫的石碑,上書古胭脂井四個字。黃裳告訴我們他走下去才看見碑文被塗成綠色,是碑在亭子裏的緣故,還是說碑反麵的碑文?他和朱自清都沒說有亭子。現在的碑隻正麵有四個塗金字,不知何人所寫,在一亭子裏。
元代張鉉《至大金陵新誌》卷五,井泉:“景陽井一名胭脂井。又名辱井,在台城內。陳末後主與張麗華孔貴妃投其中以避隋兵。其井有石闌,多題字。舊傳雲石闌有石脈以帛試之作胭脂痕,或雲石脈色類胭脂。按曾南豐集《辱井銘》曰辱井有篆文雲“辱井在斯豈不戒乎”並下文共十八字在井石欄上,不知誰為文。又有《景陽樓下井銘》,又有《陳後主叔寶辱井記》,又有江寧縣興嚴寺井石欄銘,莫知誰作也。景定修誌時已不可辨,今存片石在郡學中,詳見古跡誌。”
曾南豐,北宋年間人。景定修誌,是南宋年間修誌。陳後主的井隨台城湮滅,已不可考。井欄刻辱字警世的井大概率重修在宋朝,否則南唐後主李煜也會被警告一把,未見有說。
八十年代初《金陵野史》寫文革前的胭脂井:“胭脂井在雞鳴寺下,緊靠台城,井欄是八角形,在向外的一麵,刻有‘胭脂井’三字,飾以朱漆,覆以彩亭。”而陳後主藏身的井,《野史》直言是“華林園景陽樓畔之枯井”。寫作《金陵野史》的是幾位在文革中幸存下來的老先生,他們的看法似乎契合著朱自清的“不在路邊”說。
何以見是文革前的胭脂井?因為現在的井欄沒有刻字。
《資治通鑒》卷177:“北兵之入,,,大事如此,,臣願陛下正衣冠,禦正殿,依梁武帝見候景故事。陳主不從,下榻馳去 ,,,從宮人十餘出後堂景陽殿,將自投於井,,,”
宋末元初的胡三省在這一段下注寫:“祝融曰,景陽井在法寶寺。或曰,白蓮閣下有小池,麵方丈餘。或雲,在保寧寺覽輝亭側。舊傳雲:欄有石脈,以帛試之,作胭脂痕,一名胭脂井,又名辱井。”祝融,也是宋人。祝融說井在法寶寺,和雞籠山有了關聯。
隋軍入朱雀門,台城內的文武百官皆逃走,隻有尚書仆射袁尚等數人留在殿中。《通鑒》文中的“臣”即袁尚,勸陳後主效法梁武帝安坐於正殿大堂中(太極殿)等候來兵, 演出大義凜然。陳後主不願,接著有了被議論千年的投井。陳後主“下榻馳去”,看樣子彼時他人在宮寢。從字麵看是坐馬車逃走,說明井離得不近。
從宮寢奔出,才可帶上兩個妃子。三人一起去後苑小丘上隱在樹林中的景陽樓,躲進樓後的一口枯井。這比較合邏輯。
清道光年間,雞鳴寺的住持脫穎說他在寺後找到了胭脂井。道光年間,至早也就是1820年。1930年代南京興建新都,市長馬俊超認了和尚的古胭脂井,但朱自清不認。
文革期間井被填,碑啊什麽的一並都毀掉了。文革過後重安,井圈仍八角形,井口小得一個人進入都難,三個人擠進去除非疊羅漢。還穿著古裝。本世紀東南大學一教授在校園內六朝鬆附近發現一古井,於是挑戰雞鳴寺的那一口。記者為了兩邊比較上去雞籠山,報道寺裏的井是水泥質材。現如今政府宣布那就是六朝時期的井,是不可移動文物。宣布一個水泥做的東西是不可移動的文物真不嫌荒謬,不懂是怎麽想的。“又名辱井”是不是也有辱智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