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理長期臥床不起的病人要高度警惕發生褥瘡

fubin (2025-11-24 13:46:46) 評論 (0)

昨天天回鄉探望了兩位臥床的老人,感觸頗深。一位老人臥床多年,因有專人護理且自己能還能翻身,幾年來皮膚完好無損;另一位僅臥床兩個月,因無法自主翻身又缺乏專業照料,身上已出現多處褥瘡,疼痛難耐,目不忍睹。這一幕讓我深感普及褥瘡知識的迫切性。

1,什麽是“褥瘡“。

褥瘡,醫學上稱為“壓力性損傷”,可不是簡單、普通的“皮膚病“。它猶如一個沉默的殺手,悄悄侵襲著那些長期臥床或行動不便的人群。

當身體同一部位持續受壓,血液流動受阻,皮膚和組織因“缺氧”而逐漸受損。這就像有人用力緊緊捏住你自己的手臂,不久那塊皮膚就會發紅、疼痛一樣。"當身體同一個部位持續受壓超過兩小時,那裏的血管就像被掐住的水管,血液無法流通,皮肉就開始'窒息'、壞死。"

2,哪些人是褥瘡高發人群?

.長期臥床(如中風後患者,極度衰弱者)或使用輪椅的人

· 行動不便、無法自行翻身的老年人

· 患有糖尿病、營養不良或神經性疾病的人群

· 因大小便失禁導致皮膚長期潮濕的人

3,褥瘡“偏愛”的身體部位

褥瘡最常出現在骨骼突出的部位:尾骨、臀部、腳後跟、手肘和髖部。這些地方“皮包骨頭”,缺乏脂肪緩衝,最容易中招。

4,褥瘡發生過程

褥瘡是個狡猾的敵人,它從不突然襲擊,而是悄悄地進行著它的"破壞計劃":

第一周,皮膚開始發紅,像剛被曬傷一樣。這是它在敲門警告。

第二周,紅色區域變紫,可能出現水泡。這是它在提醒你,皮下的組織正在死亡。

一個月後,皮膚破潰,露出下麵鮮紅的肉。這時,它已經形成。有感覺的病人叫苦不迭。

兩個月後,潰爛深入骨骼,感染隨之而來。這時,已經“病入膏肓“。

5,以防為主,防患於未然:四大防護秘訣

第一招:勤翻身

對於臥床不起的親人,至少每兩小時協助翻身一次。如果家人力氣不足,可以尋求護理員的幫助,或使用專門的翻身護理墊。

第二招:善用減壓工具

使用防壓瘡氣墊床或專門的減壓坐墊,也可以用軟枕、泡沫墊放置在易受壓部位,起到緩衝作用。

第三招:保持清潔幹爽

每天用溫水和溫和的清潔劑為患者擦洗身體,特別是容易出汗和潮濕的部位。大小便後要及時清理,保持皮膚幹爽。

第四招:每日皮膚檢查

養成每天檢查患者皮膚的習慣,重點關注那些骨骼突出的部位。一旦發現皮膚發紅、發紫且按壓後不褪色,這可能是褥瘡的早期信號!及早采取措施。

6,如果不幸出現褥瘡,該怎麽辦?

輕度紅腫期:增加翻身頻率,避免受壓,使用保護性敷料。我還推薦用吹風機吹幹潮濕、褥瘡易發部位,熱風促進血液循環,又吹幹了潮濕。

已破皮潰爛:用生理鹽水、碘酒輕輕清潔傷口,使用醫生推薦的專用敷料覆蓋。

嚴重感染時:如果傷口流膿、周圍紅腫擴大或患者發燒,立即就醫!這可能是感染征兆,需要專業治療和抗生素。

記住,預防遠比治療容易得多。多一份細心,就能讓臥床的親人少一份痛苦。愛在細節中體現,從預防褥瘡開始,給臥床親人最體貼的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