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星凝視下的武統恐嚇

辣 姐 (2025-10-28 20:40:55) 評論 (1)
衛星凝視下的武統恐嚇

作者:馬青



    最近,央視新聞客戶端發布了一篇看似“科技美圖”的文章:《每條街道都清晰可見,看衛星視角下的中國台灣省》。這不是一篇旅遊圖文,也不是單純的衛星攝影。這是一篇披著“科學外衣”的主權宣示、一場視覺化的心理戰。

一、語言陷阱:所謂中國台灣省

    “中國台灣省”,是通篇宣傳的核心。它不僅是地理概念,更是一枚政治手雷。把具有獨立主權的台灣直接稱作“中國台灣省”,主權的掠奪已經在語言層麵完成——它不是在陳述現實,而是在製造現實。

    當這種表述反複出現在國家級媒體標題中時,“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就不再隻是政治口號,而成為被謊言洗腦的一代人認定的“默認現實”。語言吞並,先於戰爭。

二、從看得見打得準

       標題中的“每條街道都清晰可見”,乍看是炫耀衛星清晰度,實則是軍事恫嚇:“我能看見你的一切”,可以“精準打擊”。文章中出現的地點看似“隨機選點”,實則步步為營:日月潭、阿裏山,是熱門旅遊景點;台北市、中正紀念堂,是政治中樞;台北港、基隆河,是運輸補給線;新竹科學園區,鎖定半導體命脈;而鵝鑾鼻半島,則是台灣最南端的戰略出口——一條完整的偵察路徑,從北到南,像極了一次衛星製導下的戰場掃描。

三、“長光衛星”的真實身份:軍民融合的產物

    這組圖,由“長光衛星”拍攝。“長光衛星”並非普通民企,而是中科院長春光機所發起、與吉林省政府共同設立的“軍民融合”企業。它以“遙感衛星民用化”為名,為軍事偵察和國防體係提供數據與服務。

    當這家衛星公司公開發布台灣全境的高清影像、宣稱“每條街道都清晰可見”時,表麵上是科技炫耀,實質上是軍方視角下的影像化恐嚇——一場戰前心理戰和輿論戰。

四、視覺麻醉:美景裏的征服

       該文采用散文化筆調,諸如“湖麵如翡翠”、“靜謐與壯闊”、“濃鬱的生態氣息”等等。它把入侵的凝視包裝成審美,把軍事偵察偽裝成自然攝影。這是語言“柔化”與視覺麻醉——讓觀者在“美”的幻覺中,認同入侵。在對“寶島”的讚歎中,默許占領。當戰爭恐嚇變形成風景,當“凝視”先於“入侵與占領”,心理戰第一槍就打響了。

五、視覺霸權:以鏡頭先行收複

這篇圖文的真正意圖是:誰命名,誰看見,誰擁有。

    衛星的“凝視”成了新的主權符號——當台灣以近乎透明的清晰度出現在“長光衛星”的鏡頭中時,它就被野蠻地扯進“祖國懷抱”的影像版圖。

    這不是科技展示,而是一次無恥的象征性占領:在數字空間完成的“主權演練”,在圖像層麵進行的“攻台實戰”。

    以“看見”為名,行“吞並”之實;以“攝影”為幌,行“征服”之道。

    當鏡頭取代炮口,地圖取代戰場——極權的傲慢與掠奪,昭然若揭。

六、從科技到意識形態:侵台序幕

    隨後,《中華網》刊載《島內如何看大陸衛星發布台灣全景照——技術透明化威懾》,公然將這場影像霸淩解釋為“技術+軍事的複合威懾”,並稱“‘非接觸式施壓’將成為新常態”。文中自詡這是一種“科技凝視即主權存在”的戰略,甚至直言:“當太空視角下的台灣與大陸城市同現一張地圖,任何割裂幻想都將失去土壤。”

    這段話,無異於自我供述。

    從“軍民融合”的長光衛星,到官方媒體的“技術透明化威懾”,整個過程就是一次完整的戰前心理戰。

    所謂“每條街道都清晰可見”,並非技術炫耀,而是公然威懾——

    那些被衛星精準標注的街道、港口、乃至軍事設施,已經成為“打得準”的坐標與“看得清”的目標。

    以影像為武器,以科技為外衣,侵台的序幕,已經在屏幕上悄然拉開。

七、結語:當影像變成坐標

    四中全會公報發布的——“邊鬥爭、邊備戰、邊發展”的總動員令尚未冷卻,四天後,長光衛星便推出所謂“台灣全景圖”。這一連串動作,時間精準到近乎編排,簡直是一場政治劇的分鏡配合。從文字到影像,從命令到凝視,極權機器的各個部件同時啟動——

這不是巧合,而是戰前信息戰的協奏。

    “每條街道都清晰可見”,聽起來像是炫耀衛星的分辨率,讀起來,卻像一條導彈口令。

    “看見台灣”,其實是鎖定台灣。

    台灣,是跟著鄭麗文們跪舔暴政,還是正視現實、積極應對,守護自由?

2025年10月27日 美國馬裏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