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國用稀土卡美國的脖子,迫使美國讓步。這可是一手王牌,但為了這張王牌,中國也付出了很多。內蒙,江西很多稀土產區,那是寸草不生。而且稀土的利潤並不高,屬於不賺錢但有戰略意義的資源。
稀土也屬於資源戰的一種,自古以來,兩國相爭,資源都是一個武器。比較常用的,如糧食,石油。70年代,阿拉伯國家為了抗議西方在以阿戰爭戰爭中偏袒以色列,曾搞過一次石油禁運,直接把西方拖入了經濟危機。美國一直用封鎖馬六甲海峽威懾中國對台灣的企圖,因為中國的石油70%從中東進口,須經過這個海峽。一旦石油斷供,中國可能不得不投降。
但大家可能沒聽說過,廁所的汙垢,曾經是一項戰略資源,兩國相爭,就比得是誰的汙垢多?
火藥是中國發明的,但變成武器,都是歐洲人幹的,明清之間的紅衣大炮,就是從葡萄牙進口的。
從14世紀歐洲人將“硝石、木炭、硫磺”的配方優化到經典的75:15:10開始,火藥開始取代冷兵器,戰爭的勝負手從騎士的衝鋒、城堡的高度,轉移到後勤官的硝石庫存。
但是在哈伯-博世法出現前的漫長幾百年裏,人類獲取氮(硝石)的手段原始而肮髒。歐洲的君主們設立“硝石官”,允許他們闖入任何人的廁所,馬廄、鴿舍乃至臥室,刮取牆角、地板上富含氮的汙垢。人和動物的尿液中含有尿素,富含氮元素。因此,這些混雜著尿液、糞便和腐爛有機物的泥土,被熬煮、過濾、結晶,最終變成驅動大炮的火藥。某種意義上,兩國戰爭的勝負,取決於哪一國有更多的廁所汙垢,以及更有效地收集,熬取這些汙垢的能力。那些驚心動魄的戰爭,如奧斯曼攻取伊斯坦布爾,十字軍東征,西班牙奪取美洲,英西戰爭,都是屬於尿的戰爭。
很快,這種“自產自銷”的模式跟不上戰爭的消耗。直到19世紀,歐洲人才終於找到了一個“終極礦藏”——智利的阿塔卡馬沙漠,那裏有全世界儲量最大的硝石礦。這是大自然饋贈的、無需刮牆角的“火藥之山”。控製了它,就等於扼住了全世界的軍火庫。19世紀下半葉,全球的硝石貿易幾乎被壟斷,地緣政治的火藥桶很快被點燃。
1879年,玻利維亞試圖對在其領土開采硝石、具有英資背景的智利公司增稅,這違反了此前的條約。在英國資本的暗中支持和慫恿下,智利選擇直接開戰。這場戰爭後世也稱“硝石戰爭”,是一場典型的、赤裸裸的資源掠奪戰。憑借裝備更精良、由英國資助的海陸軍,智利大獲全勝。秘魯割讓了富含硝石的塔拉帕卡省,而玻利維亞則丟掉了其唯一的沿海省份安托法加斯塔,從此被徹底鎖死在安第斯山脈中,從一個太平洋國家淪為內陸國。智利則一躍成為南美強國,靠著出口硝石賺取的巨額財富,建立起強大的海軍和繁榮的首都。
硝石除了做火藥,還有一個更重要的作用:生產化肥。1898年,英國皇家學會主席、著名化學家威廉·克魯克斯爵士發表了一場震驚世界的演說。他拉響了馬爾薩斯陷阱的警報:全球人口正在爆炸性增長,而智利的硝石礦藏是有限的。他預言,最晚到1930年代,當硝石耗盡,化肥生產將停止,全球將爆發大饑荒。
這不是危言聳聽。人類,第一次遭遇了“元素枯竭”的文明級危機。全世界的化學家都在瘋狂地尋找同一個聖杯:如何從空氣中固定氮?空氣中80%是氮氣,但它們以極其穩定的氮-氮三鍵形式存在,化學家稱之為“惰性”。將它們拆開並與氫結合成氨,是製造化肥和炸藥的唯一路徑。
這個煉金術士般的夢想,最終被叫叫弗裏茨·哈伯(Fritz Haber)德國猶太裔化學家實現。哈伯選擇了一條被所有人認為不可能的路徑:高溫、高壓、催化劑。他用上千次的試驗,在實驗室裏“創造”出了一個模擬地球深處的環境,在近200個大氣壓和500攝氏度的高溫下,終於迫使氮氣和氫氣“聯姻”,流出了液態氨NH3。
哈伯的成果被德國化工巨頭巴斯夫(BASF)買下,交給了工程天才卡爾·博世。博世的任務,是把哈伯的“煉金術”放大一百萬倍。他和他的團隊幾乎是重新發明了現代高壓化工產業,1913年,第一個工業化合成氨工廠在德國奧堡拔地而起。
就在一年後,1914年,一戰爆發。大英帝國皇家海軍故技重施,立刻祭出了百年法寶:海上封鎖。艦隊扼守住了從智利到漢堡的所有航線。德國總參謀部計算,德國本土的硝石儲備,隻夠維持6個月的彈藥生產。6個月後,德軍前線的機槍和火炮將集體啞火。英國人得意地宣稱,戰爭將在1915年聖誕節前結束。
他們封鎖了海洋,但正如哈伯所說:他們無法封鎖空氣。哈伯-博世法,成了德意誌帝國的秘密武器。奧堡工廠開足馬力,用德國的煤(製氫)和天空的氮,源源不斷地生產著炸藥和化肥。
它既是“來自空氣的麵包”,讓德國在封鎖下通過提供氮肥,維持了糧食供給;它也是“來自空氣的炸藥”,讓德國的戰爭機器得以持續運轉。曆史學家普遍認為,正是這項技術,支撐德國在彈盡糧絕的絕境中,將戰爭硬生生拖長了數年之久。權力的杠杆,在這一刻發生了第一次曆史性的躍遷:從“控製一塊土地”(智利的硝石礦),轉向了“控製一個公式”(哈伯-博世法)。
弗裏茨·哈伯用一個化學反應,就擊穿了大英帝國引以為傲的海上霸權。吊詭的是,哈伯這位“從空氣中取出麵包”的聖人,同時也是“從空氣中取出死亡”的魔鬼。為了他的祖國,他狂熱地投身於化學武器的研發,並親赴前線指揮了1915年伊普爾戰役中人類首次大規模毒氣攻擊。
1918年,哈伯因“合成氨”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這個決定至今仍是諾獎曆史上最大的爭議之一。他的人生格言——“和平時期為人類,戰爭時期為祖國”,最終成了一個黑暗的注腳。
氮元素的戰爭,以一種極其戲劇化的方式,定義了現代化學工業的崛起,也徹底改變了權力的範式。但這場變革的遺產,我們至今仍在消化。哈伯-博世法養活了地球上一半的人口,但也創造了一種新的依賴:合成氨需要巨量的能源,主要是天然氣。
戰略咽喉,從智利的港口,轉移到了歐洲的天然氣管道。2022年烏克蘭衝突爆發,俄羅斯作為全球最大的氮肥出口國,立刻將天然氣和化肥作為外交武器,引發了全球糧食安全的巨大焦慮。而今,新的競賽已經開始——“綠色氨”,即利用可再生能源產生的“綠氫”來合成氨。氮的戰場,正不斷地向技術棧的上遊移動。
資源戰:廁所曾是戰略資源
朱頭山 (2025-10-28 19:59:11) 評論 (0)最近中國用稀土卡美國的脖子,迫使美國讓步。這可是一手王牌,但為了這張王牌,中國也付出了很多。內蒙,江西很多稀土產區,那是寸草不生。而且稀土的利潤並不高,屬於不賺錢但有戰略意義的資源。
稀土也屬於資源戰的一種,自古以來,兩國相爭,資源都是一個武器。比較常用的,如糧食,石油。70年代,阿拉伯國家為了抗議西方在以阿戰爭戰爭中偏袒以色列,曾搞過一次石油禁運,直接把西方拖入了經濟危機。美國一直用封鎖馬六甲海峽威懾中國對台灣的企圖,因為中國的石油70%從中東進口,須經過這個海峽。一旦石油斷供,中國可能不得不投降。
但大家可能沒聽說過,廁所的汙垢,曾經是一項戰略資源,兩國相爭,就比得是誰的汙垢多?
火藥是中國發明的,但變成武器,都是歐洲人幹的,明清之間的紅衣大炮,就是從葡萄牙進口的。
從14世紀歐洲人將“硝石、木炭、硫磺”的配方優化到經典的75:15:10開始,火藥開始取代冷兵器,戰爭的勝負手從騎士的衝鋒、城堡的高度,轉移到後勤官的硝石庫存。
但是在哈伯-博世法出現前的漫長幾百年裏,人類獲取氮(硝石)的手段原始而肮髒。歐洲的君主們設立“硝石官”,允許他們闖入任何人的廁所,馬廄、鴿舍乃至臥室,刮取牆角、地板上富含氮的汙垢。人和動物的尿液中含有尿素,富含氮元素。因此,這些混雜著尿液、糞便和腐爛有機物的泥土,被熬煮、過濾、結晶,最終變成驅動大炮的火藥。某種意義上,兩國戰爭的勝負,取決於哪一國有更多的廁所汙垢,以及更有效地收集,熬取這些汙垢的能力。那些驚心動魄的戰爭,如奧斯曼攻取伊斯坦布爾,十字軍東征,西班牙奪取美洲,英西戰爭,都是屬於尿的戰爭。
很快,這種“自產自銷”的模式跟不上戰爭的消耗。直到19世紀,歐洲人才終於找到了一個“終極礦藏”——智利的阿塔卡馬沙漠,那裏有全世界儲量最大的硝石礦。這是大自然饋贈的、無需刮牆角的“火藥之山”。控製了它,就等於扼住了全世界的軍火庫。19世紀下半葉,全球的硝石貿易幾乎被壟斷,地緣政治的火藥桶很快被點燃。
1879年,玻利維亞試圖對在其領土開采硝石、具有英資背景的智利公司增稅,這違反了此前的條約。在英國資本的暗中支持和慫恿下,智利選擇直接開戰。這場戰爭後世也稱“硝石戰爭”,是一場典型的、赤裸裸的資源掠奪戰。憑借裝備更精良、由英國資助的海陸軍,智利大獲全勝。秘魯割讓了富含硝石的塔拉帕卡省,而玻利維亞則丟掉了其唯一的沿海省份安托法加斯塔,從此被徹底鎖死在安第斯山脈中,從一個太平洋國家淪為內陸國。智利則一躍成為南美強國,靠著出口硝石賺取的巨額財富,建立起強大的海軍和繁榮的首都。
硝石除了做火藥,還有一個更重要的作用:生產化肥。1898年,英國皇家學會主席、著名化學家威廉·克魯克斯爵士發表了一場震驚世界的演說。他拉響了馬爾薩斯陷阱的警報:全球人口正在爆炸性增長,而智利的硝石礦藏是有限的。他預言,最晚到1930年代,當硝石耗盡,化肥生產將停止,全球將爆發大饑荒。
這不是危言聳聽。人類,第一次遭遇了“元素枯竭”的文明級危機。全世界的化學家都在瘋狂地尋找同一個聖杯:如何從空氣中固定氮?空氣中80%是氮氣,但它們以極其穩定的氮-氮三鍵形式存在,化學家稱之為“惰性”。將它們拆開並與氫結合成氨,是製造化肥和炸藥的唯一路徑。
這個煉金術士般的夢想,最終被叫叫弗裏茨·哈伯(Fritz Haber)德國猶太裔化學家實現。哈伯選擇了一條被所有人認為不可能的路徑:高溫、高壓、催化劑。他用上千次的試驗,在實驗室裏“創造”出了一個模擬地球深處的環境,在近200個大氣壓和500攝氏度的高溫下,終於迫使氮氣和氫氣“聯姻”,流出了液態氨NH3。
哈伯的成果被德國化工巨頭巴斯夫(BASF)買下,交給了工程天才卡爾·博世。博世的任務,是把哈伯的“煉金術”放大一百萬倍。他和他的團隊幾乎是重新發明了現代高壓化工產業,1913年,第一個工業化合成氨工廠在德國奧堡拔地而起。
就在一年後,1914年,一戰爆發。大英帝國皇家海軍故技重施,立刻祭出了百年法寶:海上封鎖。艦隊扼守住了從智利到漢堡的所有航線。德國總參謀部計算,德國本土的硝石儲備,隻夠維持6個月的彈藥生產。6個月後,德軍前線的機槍和火炮將集體啞火。英國人得意地宣稱,戰爭將在1915年聖誕節前結束。
他們封鎖了海洋,但正如哈伯所說:他們無法封鎖空氣。哈伯-博世法,成了德意誌帝國的秘密武器。奧堡工廠開足馬力,用德國的煤(製氫)和天空的氮,源源不斷地生產著炸藥和化肥。
它既是“來自空氣的麵包”,讓德國在封鎖下通過提供氮肥,維持了糧食供給;它也是“來自空氣的炸藥”,讓德國的戰爭機器得以持續運轉。曆史學家普遍認為,正是這項技術,支撐德國在彈盡糧絕的絕境中,將戰爭硬生生拖長了數年之久。權力的杠杆,在這一刻發生了第一次曆史性的躍遷:從“控製一塊土地”(智利的硝石礦),轉向了“控製一個公式”(哈伯-博世法)。
弗裏茨·哈伯用一個化學反應,就擊穿了大英帝國引以為傲的海上霸權。吊詭的是,哈伯這位“從空氣中取出麵包”的聖人,同時也是“從空氣中取出死亡”的魔鬼。為了他的祖國,他狂熱地投身於化學武器的研發,並親赴前線指揮了1915年伊普爾戰役中人類首次大規模毒氣攻擊。
1918年,哈伯因“合成氨”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這個決定至今仍是諾獎曆史上最大的爭議之一。他的人生格言——“和平時期為人類,戰爭時期為祖國”,最終成了一個黑暗的注腳。
氮元素的戰爭,以一種極其戲劇化的方式,定義了現代化學工業的崛起,也徹底改變了權力的範式。但這場變革的遺產,我們至今仍在消化。哈伯-博世法養活了地球上一半的人口,但也創造了一種新的依賴:合成氨需要巨量的能源,主要是天然氣。
戰略咽喉,從智利的港口,轉移到了歐洲的天然氣管道。2022年烏克蘭衝突爆發,俄羅斯作為全球最大的氮肥出口國,立刻將天然氣和化肥作為外交武器,引發了全球糧食安全的巨大焦慮。而今,新的競賽已經開始——“綠色氨”,即利用可再生能源產生的“綠氫”來合成氨。氮的戰場,正不斷地向技術棧的上遊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