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國見聞:過猶不及

emilybigtree (2025-10-28 20:20:36) 評論 (1)

這次回國,最直觀的變化之一,便是無處不在的反詐氛圍。不知何時,小區住戶們都被拉進了一個群,片警每天都會在群裏發布反詐通報。那些案例密集得仿佛每天都有人中招,真假難辨,卻實實在在地將“警惕”二字刻進了每個人的日常。

這種警惕像一陣風,吹遍了城市的每個角落,也吹得人心惶惶,草木皆兵。

善意的“誇張”與警惕的常態

一次在路上,我遇到一位彎腰駝背的老婦人。她剛在附近牙科醫院拔了牙,年老眼花,找不到回家的公交站。我不過是用手機查了下,告訴她車站就在馬路對麵,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卻換來了她近乎誇張的感謝。她反複說著“你真是菩薩心腸”,那語氣仿佛我救了她的命。

回家和家人提起,他們卻說,正是因為這樣的善意太少見,才顯得格外珍貴。我聽著,心裏隻剩一陣莫名的悲哀。

類似的事還有一次。一位看著像收廢品的老大爺,約莫八十歲,站在小區門口打聽某小區的位置。我恰好路過,也不清楚,便拿出手機,對著他濃重的口音辨認著查了查,結果發現他就站在要找的小區門口。我指給他看後,大爺也是千恩萬謝地離開。

可身邊的家人立刻提醒我:“以後別隨便和陌生人說話。”我不解,一個看著毫無攻擊性的老人,能圖我什麽?我又站的離他遠遠的,因為我也不是完全傻白甜,沒聽過‘碰瓷’這種事情。但家人的擔憂並非個例,這似乎已成了大家默認的生存準則——不和陌生人說話。

就連麵對鄰居,這份警惕也未曾鬆懈。剛回國時,我在電梯裏遇到鄰居還會笑著打招呼,可每次都得不到回應,久而久之,我也隻好收起笑容,學著和大家一樣沉默。

還有一次,我家單元門的對講機壞了,進不了樓。我隻好向樓下一位住戶求助,讓他幫忙開個門。話音剛落,對方瞬間警惕起來,渾身緊繃著追問我“你是誰”。那種被當成潛在壞人的審視,讓人渾身不自在。在這片土地上,人與人之間仿佛形成了一種默認的相處模式:先把對方當成壞人,再慢慢確認是否可以放下戒備。

無處不在的“坑”與防備的心

警惕並非空穴來風,國內確實藏著不少讓人防不勝防的“坑”。旅遊景區便是重災區,剛進景點大門,還沒緩過神,就會被人突然抓拍。直到出景區時才發現,自己的照片早已被打印出來擺在出口,工作人員會問你要不要買,不買便當場銷毀。雖沒有強買強賣,卻總讓人心裏堵得慌,而這種操作,在很多景區已成常態。

也難怪大家都練就了“八百個心眼子”,在這樣的環境裏,少一點防備,就可能掉進坑裏。

 偶然的溫暖瞬間

不過,並非所有相遇都被警惕裹挾。有一次等紅燈,我騎著共享單車,旁邊是一位騎摩托的快遞小哥,他車上放的歌很好聽。我忍不住問了句“你放的是什麽歌”,小哥明顯愣了一下,顯然沒料到會有陌生人主動搭話。但他很快反應過來,開心地告訴了我歌名,語氣裏滿是被認可的喜悅。

那一瞬間,兩個素不相識的人,因一首好聽的歌產生了短暫的共鳴。沒有防備,沒有猜忌,隻是純粹地分享一份微小的美好。我多希望,這樣的瞬間能多一些,讓人與人之間的堅冰,能悄悄融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