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批印有“抵製中國”口號的T恤和帽子近日從中國浙江的一家服裝廠發往美國,訂單總量超過10萬件。
這批特殊訂單的美國客戶不僅自願承擔相應關稅,還要求在T恤袖口縫上“Made in USA”標簽,並對領標處的“中國製造”標識做了特殊處理。
一
在這起事件中,美國客戶對中國製造商提出了三個關鍵要求:在服裝上印刷“抵製中國”字樣、在袖口縫上“美國製造”標簽、對領標處的“中國製造”標識做特殊處理。
這些要求集合在一起,構成了一幅全球化時代的諷刺畫。
然而,中國工廠對此卻表現得出奇的冷靜與務實。
工廠老板簡單明了地表達了他們的立場:“錢給足,按合同辦事就成。”
美國客戶一邊喊著“抵製中國”,一邊卻要不遠萬裏從中國訂購這批商品。
答案就在事件本身中:這批貨要的時間太緊了,全球範圍內隻有中國工廠能同時滿足“時間緊、要求高、價格合理”的條件。
中國製造業的整體實力為此提供了有力的背景支撐。
二
截至2025年第三季度,中國製造業增加值占全球比重已接近30%,連續15年穩居全球最大製造基地。
中國製造體係能夠提供從原材料到成品的完整產業鏈,這種集群優勢是其他國家和地區難以匹敵的。這並非首次出現類似案例。
2025年4月,央視記者在紐約特朗普大廈的紀念品商店發現,那些印著“讓美國再次偉大”的經典紅帽,實際來自杭州的代工廠。
這些MAGA帽子的成本隻要3美元,可一旦貼上“美國製造”的標簽,立刻身價暴漲到39美元,利潤率達1000%。
更令人深思的是,海關數據顯示,2019年僅杭州一家服裝廠就給特朗普商店發了50萬頂帽子,訂單量每年還漲30%。
這些案例揭示了一個重複出現的模式:口頭上的保護主義與商業上的現實主義並行不悖。
三
對中國工廠來說,接單生產“抵製中國”產品並非立場問題,而是經濟考量。
商業利益是最直接的驅動力。
工廠老板明確表示“錢給足”是關鍵,隻要客戶按合同辦事付款,工廠便按照要求生產。
從宏觀角度看,這種務實態度也體現在中國外貿企業的整體策略上。
當2025年5月中美日內瓦經貿會談聯合聲明發布,宣布大幅降低雙邊關稅後,浙江外貿企業立刻進入“趕貨模式”,全力抓住機會重啟美國市場。
例如,義烏丹娜絲運動服飾總經理溫從見表示,聲明剛發布,停滯的訂單就開始動起來了。
四
事件中一個值得關注的細節是標簽處理。
美國客戶要求在產品上縫製“Made in USA”標簽,同時弱化“中國製造”標識,這種行為實際上違反了多數國家包括美國本身的標簽法規。
根據中國GB/T 5296.4-2012《消費品使用說明第4部分:紡織品和服裝》標準,紡織產品需明確標識真實產地信息。
而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FTC)對“美國製造”標簽也有嚴格規定,要求產品必須“全部或幾乎全部”在美國製造。
雙重標準於此清晰可見:美國客戶在意識形態上消費“抵製中國”的口號,在商業上消費中國製造的成本優勢,在情感上消費“美國製造”的虛假標簽。
五
這起事件預示著全球產業鏈的深度相互依存性,並非政治口號所能輕易改變。
現實情況是,2024年中國製造業增加值已達約33.6萬億元,較2020年增長8萬億,對全球製造業增長貢獻率超30%。
中國製造深度融入全球供應鏈,美國市場21.2%的電子產品由中國組裝,30%-40%的家居用品、90%的服裝依賴中國進口。
正如前美國財長保爾森所言:“和中國經濟脫鉤?就像讓地球停止轉動一樣荒唐!”
六
特朗普大廈紀念品商店裏,那些被遮蓋的“中國製造”標簽,浙江工廠裏正在生產的“抵製中國”T恤——它們共同講述著一個事實:全球供應鏈無法輕易割裂。
當中國工廠老板說“錢給足,按合同辦事就成”時,他不僅在說一單生意,更在揭示全球化時代的基本邏輯:經濟理性終會穿越政治噪音,相互利益終會找到實現途徑。
那些即將運往美國的“抵製中國”T恤,最終將成為全球經濟互聯互通的又一證明。
中國工廠製造“抵製中國”T恤,全球化下的荒謬劇
齊風獵 (2025-10-24 16:26:00) 評論 (2)
一批印有“抵製中國”口號的T恤和帽子近日從中國浙江的一家服裝廠發往美國,訂單總量超過10萬件。
這批特殊訂單的美國客戶不僅自願承擔相應關稅,還要求在T恤袖口縫上“Made in USA”標簽,並對領標處的“中國製造”標識做了特殊處理。
一
在這起事件中,美國客戶對中國製造商提出了三個關鍵要求:在服裝上印刷“抵製中國”字樣、在袖口縫上“美國製造”標簽、對領標處的“中國製造”標識做特殊處理。
這些要求集合在一起,構成了一幅全球化時代的諷刺畫。
然而,中國工廠對此卻表現得出奇的冷靜與務實。
工廠老板簡單明了地表達了他們的立場:“錢給足,按合同辦事就成。”
美國客戶一邊喊著“抵製中國”,一邊卻要不遠萬裏從中國訂購這批商品。
答案就在事件本身中:這批貨要的時間太緊了,全球範圍內隻有中國工廠能同時滿足“時間緊、要求高、價格合理”的條件。
中國製造業的整體實力為此提供了有力的背景支撐。
二
截至2025年第三季度,中國製造業增加值占全球比重已接近30%,連續15年穩居全球最大製造基地。
中國製造體係能夠提供從原材料到成品的完整產業鏈,這種集群優勢是其他國家和地區難以匹敵的。這並非首次出現類似案例。
2025年4月,央視記者在紐約特朗普大廈的紀念品商店發現,那些印著“讓美國再次偉大”的經典紅帽,實際來自杭州的代工廠。
這些MAGA帽子的成本隻要3美元,可一旦貼上“美國製造”的標簽,立刻身價暴漲到39美元,利潤率達1000%。
更令人深思的是,海關數據顯示,2019年僅杭州一家服裝廠就給特朗普商店發了50萬頂帽子,訂單量每年還漲30%。
這些案例揭示了一個重複出現的模式:口頭上的保護主義與商業上的現實主義並行不悖。
三
對中國工廠來說,接單生產“抵製中國”產品並非立場問題,而是經濟考量。
商業利益是最直接的驅動力。
工廠老板明確表示“錢給足”是關鍵,隻要客戶按合同辦事付款,工廠便按照要求生產。
從宏觀角度看,這種務實態度也體現在中國外貿企業的整體策略上。
當2025年5月中美日內瓦經貿會談聯合聲明發布,宣布大幅降低雙邊關稅後,浙江外貿企業立刻進入“趕貨模式”,全力抓住機會重啟美國市場。
例如,義烏丹娜絲運動服飾總經理溫從見表示,聲明剛發布,停滯的訂單就開始動起來了。
四
事件中一個值得關注的細節是標簽處理。
美國客戶要求在產品上縫製“Made in USA”標簽,同時弱化“中國製造”標識,這種行為實際上違反了多數國家包括美國本身的標簽法規。
根據中國GB/T 5296.4-2012《消費品使用說明第4部分:紡織品和服裝》標準,紡織產品需明確標識真實產地信息。
而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FTC)對“美國製造”標簽也有嚴格規定,要求產品必須“全部或幾乎全部”在美國製造。
雙重標準於此清晰可見:美國客戶在意識形態上消費“抵製中國”的口號,在商業上消費中國製造的成本優勢,在情感上消費“美國製造”的虛假標簽。
五
這起事件預示著全球產業鏈的深度相互依存性,並非政治口號所能輕易改變。
現實情況是,2024年中國製造業增加值已達約33.6萬億元,較2020年增長8萬億,對全球製造業增長貢獻率超30%。
中國製造深度融入全球供應鏈,美國市場21.2%的電子產品由中國組裝,30%-40%的家居用品、90%的服裝依賴中國進口。
正如前美國財長保爾森所言:“和中國經濟脫鉤?就像讓地球停止轉動一樣荒唐!”
六
特朗普大廈紀念品商店裏,那些被遮蓋的“中國製造”標簽,浙江工廠裏正在生產的“抵製中國”T恤——它們共同講述著一個事實:全球供應鏈無法輕易割裂。
當中國工廠老板說“錢給足,按合同辦事就成”時,他不僅在說一單生意,更在揭示全球化時代的基本邏輯:經濟理性終會穿越政治噪音,相互利益終會找到實現途徑。
那些即將運往美國的“抵製中國”T恤,最終將成為全球經濟互聯互通的又一證明。
這批特殊訂單的美國客戶不僅自願承擔相應關稅,還要求在T恤袖口縫上“Made in USA”標簽,並對領標處的“中國製造”標識做了特殊處理。
一
在這起事件中,美國客戶對中國製造商提出了三個關鍵要求:在服裝上印刷“抵製中國”字樣、在袖口縫上“美國製造”標簽、對領標處的“中國製造”標識做特殊處理。
這些要求集合在一起,構成了一幅全球化時代的諷刺畫。
然而,中國工廠對此卻表現得出奇的冷靜與務實。
工廠老板簡單明了地表達了他們的立場:“錢給足,按合同辦事就成。”
美國客戶一邊喊著“抵製中國”,一邊卻要不遠萬裏從中國訂購這批商品。
答案就在事件本身中:這批貨要的時間太緊了,全球範圍內隻有中國工廠能同時滿足“時間緊、要求高、價格合理”的條件。
中國製造業的整體實力為此提供了有力的背景支撐。
二
截至2025年第三季度,中國製造業增加值占全球比重已接近30%,連續15年穩居全球最大製造基地。
中國製造體係能夠提供從原材料到成品的完整產業鏈,這種集群優勢是其他國家和地區難以匹敵的。這並非首次出現類似案例。
2025年4月,央視記者在紐約特朗普大廈的紀念品商店發現,那些印著“讓美國再次偉大”的經典紅帽,實際來自杭州的代工廠。
這些MAGA帽子的成本隻要3美元,可一旦貼上“美國製造”的標簽,立刻身價暴漲到39美元,利潤率達1000%。
更令人深思的是,海關數據顯示,2019年僅杭州一家服裝廠就給特朗普商店發了50萬頂帽子,訂單量每年還漲30%。
這些案例揭示了一個重複出現的模式:口頭上的保護主義與商業上的現實主義並行不悖。
三
對中國工廠來說,接單生產“抵製中國”產品並非立場問題,而是經濟考量。
商業利益是最直接的驅動力。
工廠老板明確表示“錢給足”是關鍵,隻要客戶按合同辦事付款,工廠便按照要求生產。
從宏觀角度看,這種務實態度也體現在中國外貿企業的整體策略上。
當2025年5月中美日內瓦經貿會談聯合聲明發布,宣布大幅降低雙邊關稅後,浙江外貿企業立刻進入“趕貨模式”,全力抓住機會重啟美國市場。
例如,義烏丹娜絲運動服飾總經理溫從見表示,聲明剛發布,停滯的訂單就開始動起來了。
四
事件中一個值得關注的細節是標簽處理。
美國客戶要求在產品上縫製“Made in USA”標簽,同時弱化“中國製造”標識,這種行為實際上違反了多數國家包括美國本身的標簽法規。
根據中國GB/T 5296.4-2012《消費品使用說明第4部分:紡織品和服裝》標準,紡織產品需明確標識真實產地信息。
而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FTC)對“美國製造”標簽也有嚴格規定,要求產品必須“全部或幾乎全部”在美國製造。
雙重標準於此清晰可見:美國客戶在意識形態上消費“抵製中國”的口號,在商業上消費中國製造的成本優勢,在情感上消費“美國製造”的虛假標簽。
五
這起事件預示著全球產業鏈的深度相互依存性,並非政治口號所能輕易改變。
現實情況是,2024年中國製造業增加值已達約33.6萬億元,較2020年增長8萬億,對全球製造業增長貢獻率超30%。
中國製造深度融入全球供應鏈,美國市場21.2%的電子產品由中國組裝,30%-40%的家居用品、90%的服裝依賴中國進口。
正如前美國財長保爾森所言:“和中國經濟脫鉤?就像讓地球停止轉動一樣荒唐!”
六
特朗普大廈紀念品商店裏,那些被遮蓋的“中國製造”標簽,浙江工廠裏正在生產的“抵製中國”T恤——它們共同講述著一個事實:全球供應鏈無法輕易割裂。
當中國工廠老板說“錢給足,按合同辦事就成”時,他不僅在說一單生意,更在揭示全球化時代的基本邏輯:經濟理性終會穿越政治噪音,相互利益終會找到實現途徑。
那些即將運往美國的“抵製中國”T恤,最終將成為全球經濟互聯互通的又一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