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房太貴、租房太香?多倫多人的新選擇

hgwzx (2025-10-24 16:09:36) 評論 (2)
從一個白人租客的故事,看城市生活的新邏輯。

前年初夏,我例行去檢查一位客戶的獨立屋。

那位白人租客的一句話,讓我至今印象深刻。

那天陽光明媚,我們站在他租住的獨立屋門前閑聊。

草坪修剪得像高爾夫球場一樣平整。

他笑著說:

“Jerry,我和合夥人經營一家投資公司,我的客戶多擁有房產,但我自己租房。

因為買房占用太多現金,靈活性太低。”

我好奇地問:“那你的投資回報率是多少?”

他淡淡一笑:“年化大約十五個點。”

他租的是一棟近 3,500 平方英尺的雙車位獨立屋,月租七千五。

家裏有菲傭,園藝、除雪都由專業公司打理。

“租房讓我更自由,投資讓我更從容。”

那一刻,我忽然明白——

在多倫多,並不是所有租客都是“買不起房”的人。

 租房,正在成為發達城市的生活常態

據 2024 年數據統計:

• 柏林約 80% 的人租房

• 紐約約 67%

• 東京約 60%

• 倫敦約 52%

• 多倫多約 48%

城市越發達,選擇租住的人就越多。

這也不全是因為他們買不起,而是因為租房代表著一種靈活、理性與效率的生活方式。

究其原因,無外乎三點:

1, 房價高 —— 經濟越繁榮,地價越貴,年輕人首付門檻越高;

2, 流動性強 —— 城市越國際化,人口越頻繁流動,租房反而更自由;

3, 政策導向 —— 許多政府刻意扶持租賃市場,以保持勞動力與住房的可負擔性。如安省的purpose-built rentals)政策。

 租房,不隻是權宜之計

我管理過的租客裏,有醫生、律師、政府官員,也有公司高管。

有人租了房子後,主動和房東商量——

“我自己出錢請人粉刷全屋,隻因為想住得更舒心。”

在大都市裏,哪怕一生不買房,也能活得體麵、有選擇、有品質。

租房,並不是生活的妥協,而是對人生方式的再選擇。

 買房與租房,其實並不對立

最近很多人問我:

“Jerry,現在多倫多的房產還值得投資嗎?”

我的回答是:值得,但並非人人適合。

租房是一種生活方式,

買房是一種資產布局。

懂得區分兩者的意義,才是真正的城市智慧。

投資房地產,需要的不僅是一筆可觀的啟動資金,

還需要學習、耐心與同理心

新手投資者常因不了解租賃法規或租客心理而頭疼不已。

但相比股票、基金或虛擬資產,房產的魅力正在於此——

它摸得著、看得見,是“真資產”。

你能站在自家門口,看著它在陽光下閃光;

也能親手調整經營策略,讓它成為穩定的現金流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