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內抵製這抵製那的民族英雄,出了國何以成為任宰羔羊?

齊風獵 (2025-10-22 20:48:52) 評論 (1)

 

飛機降落在柬埔寨暹粒機場。

眼前這座被稱為“國際機場”的建築,其簡陋程度甚至不及國內一座普通的高鐵站。

幾列隊伍,涇渭分明。

歐美遊客一隊,如常通行。

中國遊客一隊,上演著一場心照不宣的“儀式”:遞上護照,每一本護照裏麵都夾有20元或50元人民幣,恭敬地奉上。

排在後麵的人,都提前將鈔票夾入護照,仿佛是一個既定流程、一項必須履行的義務。

眼前這一幕,讓我心裏瞬間湧起三個沉甸甸的“為什麽”。

第一,為什麽這“規矩”唯獨針對中國遊客?

旁邊的歐美隊伍暢通無阻,他們的護照裏沒有夾帶任何小費。

這顯然不是東南亞國家的普遍規矩,而是專門為中國大陸遊客設定的規矩。

這是對中國人赤裸裸的歧視。

這種歧視基於一個危險的預判:向中國遊客索取小費,成功率最高,風險最低。

第二,為什麽我的同胞們如此逆來順受?

 160多人的隊伍,麵對這不公義的盤剝,臉上全無憤懣之色,更多的是習以為常的麻木,甚至是一絲“深諳世故”的從容。

沒有人質疑,沒有人抗議,他們用最快的速度、最配合的姿態,完成了這筆不合理的交易。

這種集體的沉默與順從,比索賄行為本身更讓人感到刺痛。

第三,為什麽在國內聲勢浩大、抵製這抵製那的“民族英雄”,到了國外卻成了最溫順的“待宰羔羊”?

這構成了最尖銳的諷刺。

在國內,他們可以為了某些爭端,慷慨激昂地抵製日貨、抵製韓貨、抵製美貨,在社交媒體上扮演著民族脊梁的角色,充滿了勇氣和力量。

然而,當他們真正走出國門,麵對針對自己民族的、實實在在的歧視與欺侮時,那腔熱血卻瞬間冷卻,那份勇敢也蕩然無存,變成了最馴服的繳納者。

我試圖呼籲大家不要給錢,指出這是歧視時,換來的卻是同胞的鄙夷和嘲諷:“這是規矩,你是不是第一次出國?”

我一時語塞。

原來,遵守規則也分場合。

在國內,不插隊、不喧嘩、不亂扔垃圾這些體現現代文明的規矩,有些人尚且不願遵守。

而到了國外,麵對一個強加於我們、充滿羞辱性的“潛規則”,他們卻成了最“守規矩”的人。

這背後的邏輯或許並不複雜。

在國內的“抵製”,是站在自己熟悉的土地上,身處龐大的人群之中,是一種“人多勢眾”的安全宣泄。

它成本低廉,風險幾近於零。

拉個橫幅、喊幾句口號、砸幾家招牌(甚至可能還是同胞的財產),便能收獲一種虛擬的“英雄”快感。

這是一種集體無意識的狂歡,而非基於個體勇氣的抗爭。

而在異國他鄉的海關,這種人隻是一個孤立的個體。

他的背後,沒有洶湧的聲援浪潮,隻有可能因你“不守規矩”而延誤的行程和未知的麻煩。

抗爭需要真正的勇氣,需要獨自麵對權力不對稱的壓力,需要承擔可能被刁難甚至被拒絕入境的風險。

於是,大多數人選擇了最簡單、最保險的方式,低聲下氣地花錢買平安。

他們用金錢換取了片刻的安寧,卻也同時親手鞏固了就連東南亞最貧窮的小國,都敢歧視中國人的基石。

輪到我時,我鐵了心不給。

麵對那個索要小費的黑臉官員,我明確地用英語拒絕。

在短暫的僵持後,她乖乖地蓋了章,揮手讓我離開。

我走出了入境大廳,陽光依舊溫暖,但我的心卻有些發涼。

我抗爭成功了,但這微小的勝利毫無喜悅可言。

因為我身後,那條用人民幣鋪就的“便利通道”依然川流不息。

那一刻我明白,那些在國內動輒高喊抵製的“民族英雄”,與在國外沉默繳械的“任宰羔羊”,其實是同一群人。

他們的“勇敢”需要安全的土壤,而他們的“馴服”則暴露了在陌生環境下的怯懦與短視。

真正的尊嚴與強大,不在於對內喊打喊殺的虛張聲勢,而在於對外不卑不亢的堅守原則。

當我們的護照裏不再需要夾帶那張屈辱的人民幣,當每一個中國人在世界任何角落都能理直氣壯地拒絕不公時,我們才配得上真正的大國國民形象。

這條路,遠比抵製幾家外國店鋪要漫長,也遠比我們想象的要艱難。

它始於每一個個體,在那一刻,說出那句:“不,我不會給你小費。”

多說一句:我為什麽討厭戲子吳京?

因為吳京在電影《戰狼2》裏為國人刻劃了一個虛幻的故事,他經常會刻劃這樣的故事,顯得自己很愛國。

事實剛好相反:高舉旗幟走不通,因為那些人欺負的就是中國人。

有網友這樣評論:每個中國人都有愛國情懷,但是,愛國情懷不是讓你用來消費賺錢的,你演戲要對得起曆史,對得起事實,更要對得起觀眾。